夜读九江丨(名家有约)太白读书堂及窘迫潦倒的李白

2022-05-22 20:07:41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270

■ 陈 政

易中天先生说,学人的标准有四:真问题,实证据,无成见,有逻辑。巍巍庐山,“太白读书堂”在哪里?是“真问题”。下一步,便是“实证据”了。

2019年8月9日,在孙家骅先生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一行六人到达青莲谷,寻找“太白读书堂”遗址。都说有“太白读书堂”,都说李白曾经在庐山写诗读书,那么,这位中国诗坛一哥究竟什么时候在庐山写诗读书?在庐山的什么位置写诗读书?值得人们探究,特别值得庐山的文化人去探究。

依我看,李白在庐山留下足迹的最主要记录,均来自于他的诗歌。今天人们判断李白什么时候上过庐山,几次上庐山,依据基本上都源于他自己的诗歌。于是,李白与庐山有关的诗歌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汪国权先生在庐山工作、生活六十余年,醉心于庐山文化研究并颇有心得。据国权先生梳理,李白写庐山的诗歌有如下一些:《望庐山瀑布》《望庐山五老峰》《别东林寺僧》《赠王判官时余隐庐山屏风叠》《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东林寺夜怀》《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前面三首,是李白在庐山脚下写的,瀑布也罢,五老峰也罢,他都用了一个“望”字;东林寺也在庐山山麓。这时的李白于庐山,仅仅是路过。把他算成“上”庐山,显然不十分严谨。在我的词典里,李白先生这时只能算“到”了庐山,但不能说成“上”了庐山。

据我所知,李白的诗文中,与庐山有关系的还有:《为宋中丞自荐表》《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等。幸亏李白的这几篇小文没有被传播开来,否则我们会觉得“诗仙”其实有时也内心矛盾——特别是那篇《为宋中丞自荐表》,五十七岁的人了,为了谋到一个官职(京官),竟然自己帮别人写好推荐信,让别人(宋中丞)去皇帝面前推荐自己。这是李白吗?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吗?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吗?亦或,反证了人性中“越自卑,越自负”的基本原理。

宋中丞叫宋若思,是宋之问的侄子。论诗,宋之问和他侄子给李白提鞋都不够格;而论仕,李白就必须巴结宋若思了。

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问题是:你已经被老皇帝(唐玄宗)赶出长安了一次,新皇帝(唐肃宗)会卖你的账吗?

写诗作文,李白是天才;升官发财,李白是白痴。每每想起《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李白先生的摇尾乞怜之态,我就为中国顶级文化人感到羞愧。

若李白先生仅有此文存世,我想我绝对不会参加他读书堂的寻访活动。

李白长住庐山的记录,首见于《赠王判官,时余隐庐山屏风叠》一诗。长长的诗歌题目,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诗是写给朋友王判官的,作者当时在庐山的屏风叠隐居。

屏风叠,也叫九叠屏,指从庐山马铃薯育种站到三叠泉河谷中往东看的那一列山峰。(站在三叠泉的一叠处即可看到。)巨大的山体,崖壁峭立,恰如屏风,挡住了泉瀑和人们视线的去路。但我们并不认为李白先生说的“屏风叠”,就是今天人们认定的“屏风叠”。李白自己说的“屏风叠”,应该是泛指。他的原意应该是“屏风叠一带”。到过的人知道,屏风叠的顶上和脚下,都不宜人类居住。一般山里人尚且无法在此安居,况李白带着他的娇妻宗氏夫人?如果他们真的是住在屏风叠的顶上,首先饮用水就成了大问题,其次是维持生命的粮食蔬菜也是大问题。吃喝拉撒都成了问题时,那么此命题不成立。

我们此次考察“太白读书堂”,做了一些功课,收集了很多意见,归纳起来,有三种假设:A、屏风叠说;B、育种站站址说;C、东方寺(和尚坟)遗址畔说。

事实上,屏风叠上下,至今无人居住,何况条件远不能与今天相比的唐代,何况比一般人生存能力要差很多的李白夫妇。因此,“屏风叠说”不能成立。

育种站原址说,这是很多人持有的观点。我在庐山生活工作时,每每听到“青莲寺”、“青莲谷”、“读书堂”就在“育种站那里”的说法。

说法归说法,毕竟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考古发掘报告,可以不必太在意,但也不能完全漠视。从地理环境角度观察,育种站及周边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北边的大月山,挡住了冬天冷冽的寒风;南边的五老峰,微微弯下身子,为阳光和南风让出了通道。相对平坦的巨大谷地,有溪流自西而东,汩汩流淌。如果让英国人李德立先生在牯岭再择一块地进行开发,我想他必选此地无疑。但,这里作为“太白读书堂”遗址的“选项”,还是被我们否决了。因为仅仅是民间的口口相传,没有任何依据,也找不到在这里建堂的逻辑关系。

只剩下一个选项了:东方寺(和尚坟)遗址畔说。在庐山诸庙宇中,东方寺算是“籍籍无名”的一座。“籍籍无名”,籍,指书。是说每本书里都没有名字。翻了好多书,还真是这样子。但当地人是知道的。东方寺遗址在离育种站办公区不远的地方,旁边是溪流。遗址上过去是和尚坟,现在是茶园。“太白读书堂”在这附近搭建,完全可能。一是傍水。旧时没有自来水一说,人类栖居必须尽可能靠近水源,这是必要条件;二是傍寺庙。过去的隐士生活虽然非常简陋,但吃喝拉撒还是免不了的,附近有个寺庙,就会方便许多。傍寺庙还有一个好处:寺庙的僧人中,总有一些有文化的,便于交流。三是这里离屏风叠不远,步行过去登高远望恐怕个把时辰就够了。在安步当车的古代,个把时辰的路程算是很近的。四是离李腾空的居所也不远,非常方便李白夫人宗氏到李腾空的居所修仙学道。(注:李腾空居所后来被唐德宗诏为昭德观。)李白这回上庐山,主要是陪夫人宗氏追随李腾空修道,所以他盖的房子,绝对不会离李腾空的居所太远。关于这些,李白在《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两首诗中,写得非常清楚了。

虽然也没有依据,但逻辑关系比较清楚。由此大家一致认为,“太白读书堂”应该就在离东方寺遗址不远处的山溪旁。

可惜李白先生没有为我们留下一篇《读书堂记》,如有,后来者便不至于如此辛苦了,且还喋喋争论不休。

我们都知道,诗词可以写景寄情,也可以抒怀言志。只是有一个附加功能被忽略了,那就是记录生活。李白诗歌记录庐山生活比较清晰的一首,是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写的《赠王判官,时余隐庐山屏风叠》。那一年,是李白特别失落的一年:因为头一年,也就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李白这时很想为国家、或者说为朝廷做点什么,以建功立业。但,他天生就是一个玩家,他身上几乎没有治国理政的细胞。建功立业,只能是梦中的想象。李白的才学的确曾经得到过皇帝的赏识,但他太自不量力,目空一切,竟嘲笑满朝文武百官如行尸走肉,让杨贵妃磨墨,逼高力士脱靴。更不该口出狂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至于当朝的宰相杨国忠听后“哈哈”大笑,直指他的脊梁骨骂道:“好一个毛头小子,就凭自己会写几首小诗,也能成为国之栋梁?”从此,他的仕途一落千丈。

朝廷不赏识李白,从治国安邦的角度看,肯定是对的。因为李白先生的价值取向总体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说起来惭愧,李白的前半生一直在为进入仕途而奔波,直到42岁才在贺知章与玉真公主的引荐下,唐玄宗召令他为供奉翰林。开始,李白如同孙猴子被封为“弼马温”一样高兴。屁颠屁颠地去了。渐渐地,发现这个所谓的“供奉翰林”完全是个“荣誉职务”,不过是陪皇帝开心解闷的御用文人而已。离建功立业、名垂千古相去甚远。于是,他对这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又于是,他终日始纵情诗酒,常常翘班,就连玄宗呼唤也装聋不朝。期间,他还干过醉酒草诏、令力士脱靴的荒唐事,所以遭宫人忌恨,最终被玄宗所抛弃。

猴子被骗了,都会“揭竿”,何况人乎?何况诗人乎?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人南下避难,隐居庐山。安史之乱之初,仓惶逃往汉中的唐玄宗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当时江淮地区所征收的租赋都积聚于江陵,李璘起兵勤王,声势自然浩大。

虽然李白仍在庐山屏风叠读书修道,那颗建功立业的初心并未泯灭,在李璘的敦请下,他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离开庐山,上了李璘的楼船。

他期待“弼马温”不当了,“齐天大圣”还是可以试试的。那时的他,兴奋异常,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他一点都不知道,这十一首诗将为日后的种种不幸种下了“罪因”。

在政治上,李白是不辨真伪的。唐玄宗号召天下勤王,儿子们冲在前面似乎理所当然。北方有李亨,南方有李璘。李璘被指为叛军,唐王朝并非没有道理:安史之乱在中原,在长安。李璘的楼船却要往东走,他要谋取金陵。这不是意欲谋反又是什么?可惜李白先生分不清东南西北,登上李璘的楼船后,居然还写组诗《永王东巡歌》。敌人在西北方向,你救援的军队往东开,连脚趾头都能想清楚的事哦。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李璘的军队被宣布为叛军,李白先生作为李璘的幕僚,先是被关押在浔阳监狱,后又领到了流放夜郎的惩罚。李白先生把流放当旅游了,一路上诗歌不绝。自浔阳出发,妻弟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汉江夏区),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59岁的李白终于又重获自由。归心似箭的他顺江而下,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获得赦免,但是,生活却无着落,所以,走到江夏后,投奔在此任太守的老友良宰处。在江夏逗留一阵后,又应友人之邀泛舟洞庭。在其后的近两年时间里,李白一直在宣城、金陵等地游历。

上元二年(761年),年过六十的李白再也流浪不起了,由于生活相当窘迫,只好投奔远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到达当涂的次年,李白便一病不起,自知时日无多的李白,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一曲《临终歌》后,与世长辞,享年62岁。

太白读书堂,似可折射李白一生的诗人本色,当为庐山首景。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吴雪倩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