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九江“理学之都”琐议(下)

2023-10-24 19:0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8979

九江“理学之都”琐议 (下)

■ 方国栋 曾国祥

 (接上期)三是好不好?九江称“理学之都”,既值且能,这是就学理本身而言;至于好不好,则是就运营战略评估与运营效果预测而言。给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一定要抓住本质内涵,具有独特性,而且这个本质内涵能拉动全局,起到“强市”的作用。

“理学之都”符合九江文化定位的这个要求吗?

“理学之都”是否抓住了九江历史文化的本质内涵,本文前面已有论述;是否具有独特性,则可以这样看:先秦原始儒学源于山东曲阜,两汉经学源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宋明理学源于江西九江,一个时代文化,出自一个源头,这种一对一的展示,再独特不过了。

最大的难题在于,九江定位“理学之都”能否起到强市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强大,首先在于文化的强大,九江成为“理学之都”,意味着它进入了全国一线文化城市了。以经济体量为标准的城市等级划分,是动态的;而以文化品级为标准的城市等级划分,或许具有永恒性。但我们不能只啃历史的老本,应当将这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展示出来,否则,在这个民族复兴大潮中让历史继续沉睡,就会如人们所戏谑的那样,这里是一座看不见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了。

如果全面启动“理学之都”的文化建设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为九江制作城市IP。理学在九江的标志性符号,非白鹿莫属。这种象征吉祥、文化底蕴深厚的灵性动物,九江人和广大游客都会喜爱它,白鹿与九江相伴,告诉人们的,一是千年理学曾在这里繁荣,二是这里将再度吸吮白鹿的灵气腾飞。

其次,当是让南国“廉泉让水之乡”落户九江。周敦颐在《题濂溪书堂》中开篇就说:“元子溪曰瀼,相传到如今。”结尾又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元子,就是道学先驱元结(719-772),安史之乱时,他携家在瑞昌避难。村民为他盖草堂,给地让他种菜,他深感瑞昌人大有温良恭俭让之美德。于是,他为村旁一条小溪名为瀼溪,还先后写了两诗一铭,其中《喻瀼溪乡旧游》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濂,象征着周敦颐一生皆廉;瀼,象征着元结与瑞昌村民相互皆让,这个南国独有的“廉泉让水”就落户九江了。如此官廉民让的德性文化,不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政风民风和营商环境吗?

再次,应该将九江文化力全面展示出来。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所提到的动与静、阴与阳、柔与刚,涉及的不仅是宇宙生态,而且是一种政治生态;仁与义、善与恶,既涉及道德观,也与治国理政密切相关。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所列《董仲舒传》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于指导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海中的弄潮儿们如何把握住正确方向来说,当然是一句最应该铭记的箴言。习近平总书记为九江的这个结合,就做出了极好的示范。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发表了《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的重要讲话,其中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陶渊明是江西九江人,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很强的反思精神,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看,陶渊明“今是而昨非”这句看似并不起眼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却提升到“自我革命”的高度上,这种“结合”所产生的价值是何其之巨啊。九江理学文化中值得自豪的很多,我们可以从九江理学典籍中所涵养的文化力、九江先贤诗文中所蕴藏的文化力、九江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汇聚的文化力等多个方面,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研究九江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如何结合,从而将这些躺在历代典籍和遗址中的“睡狮”激活过来,使它成为拉动九江社会经济弯道超车的强大动力。

周敦颐理学精神与周敦颐廉政思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根据周敦颐廉心、廉行、廉理及其在九江、江西乃至全国的影响所致的丰富资源,如果能创办一座周敦颐廉政教育基地,开以正面感化为特色的廉政教育先河,使九江理学之都的影响力拓展至全国,更是一件既具政治意义又能聚集人气的好事。

我们还可以开辟“濂溪源”景区,沿着周敦颐的足迹探源莲花峰和濯缨潭,深入周、朱、陆、王“宋明四哲”的九江遗址体验,到廉泉让水交汇的水面上徜徉,沉浸到“南国古典哲学村”中吸吮精神佳肴,在白鹿洞书院文会堂中和贯道溪旁沐浴理学文化雨露,这种与大自然高度融合的文化之旅,既是游客的精神享受与心性陶冶,更是九江文化自信的最好彰显。至于给九江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关资料显示,山东曲阜即将建成全国干部国学培训基地、企业干部国学培训基地、儒商国学培训基地,我们的白鹿洞书院是“教育圣域”,且已是国际儒联成员,若能创造条件,组建南昌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九江高校“研究与传播一体化”联盟,将白鹿洞书院打造成为全国教育界国学培训基地,到时迎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既是全国的,更是九江的。

文化自信,不仅要相信祖宗留下的文化是有价值的,更要相信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定能蜕变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滋养和哺育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