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被梁启超和孙中山盛赞的九江奇女子

2024-03-31 14:54:00   
浏览量 28866

她曾见过世界,却又回到家乡;她曾被抛弃,却能找到自我;她可以拥抱幸福,却选择直面苦难。这就是江西籍女医生康爱德一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医务工作者历来广受人们尊敬。无论是“医圣”张仲景,还是“外科圣手”华佗;无论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还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他们的医者仁心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100多年前,江西有一位名叫康爱德的女医生,她救死扶伤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近代江西乃至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梁启超盛赞她“无所不学,无所不精”。

康爱德医生像。

康爱德原名康成,1873年生于九江。同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一般,父母原本希望她是一个男孩,以此延续家族香火。无奈,她却成为了家中的第六个女儿,父母遂将她送给邻居当童养媳,后又遭邻居抛弃。

于是,年幼的康成成了一名弃婴,后几经辗转,得到一名教会人士的救助,并为她取名康爱德。想来名字的寓意是希望她珍爱美德,而她终生也未曾辜负这个名字。

这段悲惨的经历让康爱德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她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此时,兼济苍生的“种子”已经在她幼小的心中种下。

在记载康爱德事迹的资料中,最著名的是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记江西康女士》一文。康爱德与梁启超同岁,两人都成长于封建时代,并受封建社会荼毒,也见证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惨剧,所以有着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一人是医者,一人是改良家,康爱德救治病人的疾苦,梁启超则希冀改良制度和思想。

梁启超提倡维新改革,当得知康爱德的事迹时,不禁为她拍手叫好,希望更多国人尤其是女性同胞以她为学习榜样。

在九江女塾完成学业后,康爱德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有感于众生疾苦,康爱德最终选择医学作为一生事业。她选择学医,就是想救助那些身如浮萍的人们,让他们免于病痛的折磨。

康爱德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梁启超曾盛赞:“西人本侮中国甚,谓与吐蕃若。于是二子者进,结束翅超异于众,所须执据,又为头等,彼中所最重也。彼校教习,若他校之教习;其地之有司,若他国之有司;睹此异禀,则皆肃然而起,违位而鞠躬也以为礼。”

密歇根大学校长也对康爱德不吝溢美之词:“无谓支那人不足言。彼支那人之所能,殆非我所能也。若此女士者,与吾美之女作比例,愧无地矣”。

学成后的康爱德,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下定决心用毕生所学来守护同胞健康。所以梁启超才说:“海内丈夫亦二万万,其有志于是者,盖亦希矣。”即便是男子,也需要向这样的女子学习。

康爱德(右)与友人。

近代以来,中国有多位医学出身的仁人志士,都极负盛名。

孙中山学医,觉得医术救人所济有限,于是投身国民革命;鲁迅学医,觉得学医救不了麻木的灵魂,后转战文学战场。康爱德发愿行医,且终身学医,不曾改变。

《申报》曾公开报道康爱德的事迹,刊文称“古称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我辈不幸作女子身无从展布经猷,副淋雨苍生之望,相与潜心医学,以仓公术活斯民乎! ”

才学卓然的康爱德,一生矢志救死扶伤。1896年,康爱德回到家乡九江,人们燃放起鞭炮,欢迎她的到来。

一方面大概出于感动,感动于这样弱女子的志向抱负;另一方面大概出于好奇,毕竟在那个年代,留美女学生的光环足够耀眼。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江西的父老乡亲也在快速适应着这些变化。

回乡伊始,康爱德就开始积极行医。据记载,在家乡的前两年内,她共救治5491名病人。

1901年,在芝加哥医院医生但福德博士的帮助下,康爱德创办了但福德医院,在此期间,每月有3000多人来就诊。这所医院就是现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

康爱德行医多年,声名远播,在家乡广受尊敬。在其染病静养期间,九江知府出告示:禁止车马经过其居住的街道,以免影响其休息恢复。这样的待遇,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拥有,可见康爱德受人敬重之深。

1902年,康爱德离开了家乡九江来到省城南昌,希望在这里能够救治更多病弱的躯体。她创办的“康济医馆”,成为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前身。据《行医者》一书记载,该医院从1912年6月到1913年6月,共治疗病人近1.7万人。

1912年,曾经也是西医医师的孙中山来到南昌。康爱德曾代表献花,孙中山也亲赴医院考察慰问。

此行,孙中山捐款100美元,捐款数额虽不大,却代表着对康爱德事业的支持与鼓励。而借助孙中山的名人效应,康爱德也收获到了更多的关注。

康爱德心系故土江西,其行医最早在九江,而后在南昌,足迹皆在省内。即便梁启超邀请她前往中国女学堂,张之洞邀请她任教其创立的医学师范学校,憾都未能成行。

1916年,康爱德应严范孙、张伯苓之邀前往天津,担任北洋妇幼医院院长兼护士学校校长。

但短短两年后,康爱德便再次回到南昌。而政府也为她拨付了资金,让她在南昌的医学事业得以延续发展。

康爱德曾说:“于此乱世上,医者惟有竭尽所能,为病人解除疾苦。”纵观她的一生,都在矢志践行自己的诺言。

《申报》报道康爱德事迹。

在救治病人之外,康爱德还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业护士,也在战乱及大饥荒的年代,收养了不少孤儿。

康爱德不断学习,对新知识充满渴望。1907年后,已过而立之年的康爱德再次奔赴海外,先后在美国的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在英国的热带病院深造医学。也许,康爱德内心中也曾想过成为一位文学家。

罗曼·罗兰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康爱德就是这样的人。从一名弃婴成长为医学博士,她的一生都在不间断地学习。她终身未婚,把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和她的病人们。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康爱德的一生:没有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 而没有康爱德们,就没有西医在旧时代中国的“星星之火,逐步燎原”。

其实康爱德不只是为她的病人带去福  音,更燃起了当时女性独立的熊熊火焰。在一百多年前,能识字读书的女性已是寥寥无几,走出家乡远赴海外求学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

康爱德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独立女性的楷模,即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学习追崇。

她曾见过世界,却又回到家乡;她曾被抛弃,却能找到自我;她可以拥抱幸福,却选择直面苦难。这就是康爱德一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