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 犹记乡村补锅匠

2021-03-09 09:24:39   掌中九江
浏览量 23846

“生铁补锅,手段赚钱。”这是家乡流传的一句俗话,可见补锅匠凭的就是手艺,同时也可看出生活中补锅匠必不可少。

以前,农村烧土灶,灶膛上的锅是生铁铸就,俗称砂锅。砂锅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直径有三四尺,称“放沿锅”;小的直径只有一尺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半圆形的抓手,类似于两只耳朵,称“耳锅”。铁锅经烟熏火燎,久而久之会因出现砂眼或裂痕而漏水。那时,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一件物品损坏了不会轻易扔掉,缝缝补补将就着用。煮饭的锅一旦破了,就得赶紧找人修补,不然一家老小就得喝西北风。补锅匠的生意自然相当红火。

记忆中,家乡并没有土生土长的补锅匠,都是走村串巷的外地人,以江北安徽人居多。他们挑着担子,担子的一头是个小型的火炉和风箱,一头是工具箱。火炉和风箱比铜匠的稍大,比铁匠的小得多。工具箱里装有小铁砧、锤子、铲子、钳子及生铁坨、锡块、铝线等物品。担子虽不是很沉重,挑在肩上,扁担也会压得忽悠忽悠地上下抖动。补锅匠到达村头就会用那浑厚的嗓音吆喝着,招揽生意。“补锅啰,生铁补锅!”那外乡口音,特别悦耳,非常好听,就像唱歌。他们到村子里的时间,往往都是中午或傍晚,这时候村民收工在家,有人做生意。而我们这些小孩也放了学,那悠扬的吆喝声很快就会吸引着一群小孩,跟在补锅匠后面看热闹。

补锅匠在村庄中心找个宽敞点的地方停下脚步,放下担子,架好火炉和风箱,等待顾主的到来。这时,听到吆喝声的村民就会陆续地拿着自家有破损的大小铁锅,来到补锅匠面前,指着破损的地方,让补锅匠一一过目。砂眼二角,小洞五角,大缝一元,一阵讨价还价后,喧闹归于平静,顾主相继散去,只待约定的时间再来取。随即,补锅匠开始往火炉里放引火料和焦炭,点火,拉风箱,让焦炭烧红。一阵忙活后,师傅系好从胸到脚的大帆布围裙,一件件拿起待补的铁锅,小的放在膝盖上,大的支于地面,用铁铲铲去破洞或裂缝周围的柴灰及铁锈,并用干净砂纸和抹布擦干净,放在一旁,等待修补。

一切准备就绪,补锅匠根据需要修补铁锅的具体情况,砂眼就拿出少许锡块,装在小钳锅里,放在烧红的焦炭上,拉起风箱,蓝色的火焰霎时冒起,锡块不一会就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补锅匠在铁锅的砂眼底下放好涂有湿黄泥巴的皮垫,用钳子夹起小钳锅,迅速将锡水倒进砂眼,并用铲子将锡水熨平,稍事冷却,锡液凝结,砂眼就补好了。不过,凝结的锡与铁锅不一样平,师傅就用铲子铲去多余的锡,用砂纸反复摩擦,直到光滑为止。

如果是小洞,师傅就从工具箱里拿出小生铁锭,同样放在小钳锅里,在焦炭炉中使其熔化。比起锡块来,生铁锭熔化的时间要长很多,师傅将风箱拉得更快更紧。一旦生铁熔化,用跟补砂眼一样的方法将铁水倒进洞眼,并在上面用同样涂有黄泥巴的垫皮按住,待其冷却,将其磨平,也就大功告成。补裂痕亦用此法,不过需要补锅匠更细致的操作。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用的就是这个比喻。据说有的补锅匠为了多赚钱,会趁顾主不在的时候,故意将砂锅敲几下,让裂缝更长,以烟灰遮住了为借口多收钱,顾主只能吃哑巴亏。

后来,有铝锅出现,称之为“钢种锅”,补锅匠也兼着补铝锅。补铝锅不同于补铁锅,铝锅一般不会有砂眼,破洞也较大,补的方法不一样。如果是裂缝,师傅会将一截铝线嵌进裂缝,抵在铁砧上反复锤打,直到铝线和锅壁完全融合为止。如果是破洞,师傅会用剪刀剪好一块铝片,并将其周边用钳子镊卷,同时把铝锅的破洞周边也镊起少许,将铝片与破洞边缘贴合,二者镊起的地方相扣,然后用锤子抵在铁砧上,反复击打相扣处,直到完全吻合。还有大补,就是换整个锅底,用的也是补洞的方法,只需敲敲打打,火炉不起作用。

补锅匠还会捎带做一些补搪瓷脸盆、搪瓷缸之类的活,用的一般是锡补,跟补砂锅砂眼的方法差不多。反正在我们小孩子看来,补锅匠的双手就是灵巧、神奇,再怎么难补的锅到他手里都会焕然一新。站在旁边的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羡慕得不得了,补锅匠不走,我们也不会散开。

也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吧,村民们来拿锅了。补锅匠又会用装水的方式来检验自己补的质量,让村民们放心。乡亲们善良好客,有人会热情地请师傅到家里吃顿便饭,补锅匠会不收他的补锅费,算是这顿饭的报酬。淳厚的民风可见一斑。

如今,家乡富裕了,村民的铁锅破了就买新的。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也不需要烧大锅大灶了,家家都买了液化气灶。用的是特制的小锅,不易破损;即便破了,超市里多的是,花不了多少钱。没人补锅了,补锅匠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余春明)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雪倩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