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坚强不屈、勤劳俭朴、正直善良的品格,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深处,让我受用终生。
一
奶奶1915年3月3日出生于都昌县三汊港镇上方自然村一户普通农家,兄弟姐妹五个,她在家排行老三,与姐姐同嫁在我村。奶奶长得慈眉善目,身材修长,说话时嗓音洪亮,中气十足,微翘的下巴上镶嵌着一颗美人痣,显得特别醒目。最为典型的是,她有一双“三寸金莲”,走路不慌不忙地挪着碎步;一生习惯穿大襟褂、布袋裤、布底鞋,以至于帮她添置新衣,还要专程请裁缝师傅上门为她量身定制。
小时候,家里穷,劳动力少,父母一门心思扑在农活上,加上生活艰苦,母亲奶水少,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从出生时起,基本上交由奶奶负责照看、喂养,蔗糖拌米汤成为当时最好的母乳替代品。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天真无邪到初涉社会,奶奶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教会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成为我们人生最美的启蒙老师。
听奶奶说,最初,她嫁给村里另一户人家,并生育了一个儿子,后因丈夫、儿子相继病故,再经亲戚撮合,嫁给了当时快三十岁的爷爷——人称瘌痢子。奶奶嫁给爷爷的时候,因爷爷的父亲嗜赌如命,家里穷得叮当响,四处漏风的土坯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爷爷的母亲都被他的父亲卖给人家抵赌债。面对家徒四壁的窘境,奶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地想办法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奶奶拿出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全部兑换成银元,一部分留给她的公公生活,一部分当作盘缠,在某一天的清晨,坐着爷爷的手推车陪着爷爷到景德镇去闯荡。当时的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开窑厂烧制陶瓷的都昌老板遍布街头巷尾,爷爷通过熟人找了一家陶瓷厂当起了学徒,奶奶便负责爷爷的饮食起居。经过几年夫唱妇随的打拼,奶奶和爷爷在景德镇闯出了一片天地,也积攒下了一些家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奶奶见好就收,赶紧催着爷爷回老家购置了十多亩良田,修缮了老房屋,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成为“有钱人”的爷爷竟然不安分,如他父亲一样,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很快,爷爷把从景德镇积攒下来的一口樟木箱子金银财宝输得精光,田地也卖了几亩,还把奶奶藏起来的金银首饰偷去抵债,一夜之间,他们又成了贫民。爷爷曾尝试去扳本,奶奶便好言相劝、执意不肯,逼迫他金盆洗手、痛改前非。
奶奶与爷爷先后生育了五个孩子,但只有父亲和两个姑姑活了下来。在痛失儿女的岁月里,奶奶终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后来,爷爷曾担任过一段时期生产队长,因担心群众吃不饱饭而窝藏公粮的行为被人举报入狱。爷爷入狱时,父亲和两个姑姑年龄尚幼,奶奶不仅要经受家庭变故的打击,而且柔弱的肩上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奶奶日夜操劳,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就在家刮苎麻、纺棉纱、织土布,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二
父亲成家立业后,奶奶以为苦尽甘来,但命运又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那时,爷爷不到五十岁,却患上了肺结核,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肺结核也算得上难治之症。因家庭经济拮据,爷爷总舍不得花钱去医院治疗,奶奶便打发父亲遍访民间偏方,熬着汤药给爷爷服用。爷爷患病期间,奶奶一直顺着爷爷的性子,不愠不火、小心翼翼地伺候,从未喊苦叫累。直至1976年,爷爷在与病魔抗争十年后吐血而亡。
从我记事时起,奶奶一直操持着家务,做饭、喂猪、养鸡……几乎是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大集体的时候,我家八九口人,仅靠父母两人挣工分,是名副其实的缺粮户。为了不让一家人挨饿,奶奶精打细算,把自留地种植的五谷杂粮与大米做成红薯丝拌饭、萝卜丝拌饭、南瓜蒸菜、芋头蒸菜等主食,让我们轮换着吃。平常下饭的蔬菜里,难以见到几滴油星。辣椒酱、豆腐乳、腌萝卜干是我家饭桌上的必备菜。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有手艺人或者来客,家中的伙食才比较丰盛。奶奶很看重清明、端午、中秋三大节日,不管生活条件如何艰苦,时代如何变迁,她始终延续着做米粑、包粽子的习俗。我至今仍怀念奶奶的手艺。
1982年,我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家中分得十多亩田地,父母的劲头更足了,但也常常因忙得焦头烂额而发生争吵。为了帮助父母减轻一些压力,奶奶就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分派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记得每天清晨,为我们布置任务,然后我们各自干完提水、捡拾柴火、割猪食、放牛的活后,才匆匆忙忙背上书包赶去上学。遇上农忙时节,奶奶比以往更加忙碌,不是晒谷收谷,就是往田间地头送茶水点心。上学间隙,我们也会帮助父母干些插秧、割禾、脱谷、车水、耘田的农活。当然,奶奶也不忘给我们一些物质奖励,有时是一碗不掺杂粮的大米粥或大米饭,有时是一碗芝麻糊或一把爆米花,有时是一碗绿豆粥或鸡蛋肉丝面,从此,劳动光荣的理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
三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的床头边常年摆放着一口刷着红色油漆的樟木箱子,箱子上挂着一把铜锁。出于好奇,我们总想着偷偷打开箱子一探究竟,但钥匙一直藏在奶奶身上,难以找到机会。直到我读初中住校后,有一次找父母要零花钱,碰巧父母手头紧张,拿不出钱来,急得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奶奶便窸窸窣窣地从腰间口袋里找出钥匙,打开木箱上的铜锁,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奶奶的衣物。只见奶奶从箱里码放的衣服中翻出一个用手帕包裹着的东西,那是奶奶积攒下来的私房钱,舍不得用,然后小心地从中抽出一张五角纸币,塞进我的书包,叮嘱我好好学习。
奶奶热情好客、酷爱整洁,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早些年,我家住的还是土坯房,正屋、偏房、猪舍多达四五间,但奶奶总是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走村串户的货郎,来来往往的行人,村里村外的乡亲,路过我家门前时,奶奶总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家里歇歇脚、喝杯茶,人家也不推辞,爱的就是奶奶的干净。有时遇上外乡的生意人,她还会挽留人家吃碗点心或吃顿饭离开。奶奶不仅自己爱干净,还注重从小培养我们讲究卫生的习惯。那时,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整理被子,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帮助她打扫卫生。这种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奶奶为人正派、睦邻乡里,深得大家敬重。左邻右舍到我家借东西,奶奶从未推阻过。村里哪家有困难,奶奶总会尽己所能予以帮助。
随着奶奶年纪日渐增大、行动不便,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不再让奶奶操持家务,奶奶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看管曾孙、曾孙女身上。2000年后,奶奶因两次意外瘫痪在床,但她仍然闲不住,有时会惦念下外出谋生的孙辈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时会记挂下父母的农活,有时会探听下村里的一些变故。为了不增加父母负担,除了端茶递饭、洗澡换衣外,生性要强的她始终坚持大小便自理,直至与世长辞。
前不久回家,不经意间看到奶奶的遗像,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奶奶生前的点点滴滴,我在心里大喊着:“奶奶,您在那边还好吗,您的孙儿想您了。”
(冯爱民)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吴雪倩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