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更好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七):江西赣州,生态屏障日益显

2022-06-27 09:21:49   
浏览量 29251

编者按: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开启了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十年逐梦振兴,十年追赶跨越。赣南老区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老区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为大力营造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我们特开设【今朝更好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专栏,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第七篇:《江西赣州,生态屏障日益显》

获评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一块块金字奖牌见证赣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瞩目成绩。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周年以来,赣州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指引,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注重生态环境修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日益巩固,助推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绿色生态力量。

筑牢绿色屏障 擦亮生态底色

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赣江、东江、北江的源头。十年来,赣州围绕建设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屏障,日益牢固。在全省率先启动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截至2021年底,赣州全市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00多万亩。坚持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完成人工造林4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列江西省设区市之首,让城市变绿、乡村变美成为现实。

绿色产业,强市富民。全市油茶林面积突破306万亩,全市年产茶油4.89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预计120亿元,油茶树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脱贫树”“致富树”。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1339万亩,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扶持家具产业发展,南康家具2021年总产值达2270亿元,成了全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森林资源,加强保护。以林长制为抓手,设立专职护林员,划定管护责任网格,探索创新护林员“包山包人”工作制度。全市1507.59万亩公益林和940.39万亩天保林得到有效保护。创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0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1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9处、省级以上地质公园4处。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夯实美丽赣州基础

十年来,赣州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全面推进“美丽赣州”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加强。

“十三五”末,赣州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下降42.2%;优良天数比例96.7%,相比2016年上升8.7个百分点;各县(市、区)PM2.5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22个地表水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国控、省控、市控、县界断面已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批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补齐了短板,极大地提高生态环保能力和水平。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完成中心城区备用水源建设;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各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建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122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纳管处理,覆盖率35%。

扎实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赣州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6个、省级生态乡镇115个、省级生态村161个,生态创建数量、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修复 大地美景重现

十年来,赣州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两条腿走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崩岗治理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格局。

——崩岗治理推行“三型共治”。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型、开发治理型、治理提升型等模式开展崩岗治理,做到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落实管护机制“四结合”,治理崩岗4675座,实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

——矿山修复探索“三治同步”。针对稀土开采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寻乌县等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废弃稀土矿治理项目,探索形成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下游同治”的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和工程措施,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形成了废弃矿山修复的“寻乌经验”。

——流域治理开辟“三化模式”。针对溪流湖泊修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稀土尾水治理等难题,按照小流域分区治理的思路,做好“保水护水”文章。通过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生物化“消劣净水”,我市水环境不断提质扩面。目前,全市累计治理小流域770条,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均在85%以上。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喜换新颜。如今,经过治理,赣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81.51万亩,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2.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4%,昔日的“红色沙漠”变成了“江南绿洲”,良好的生态已成为赣州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2014年,赣州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2016年,赣州市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2021年,赣州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全省唯一。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编辑:王文婧

责编:吴雪倩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