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信念灯塔下的如磐初心》( 陶贵彬)——“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05 19:3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076

信念灯塔下的如磐初心

■ 陶贵彬


“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

当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在耳畔响起时,“鸭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身体上的温暖,更有情感上的温度。

前不久,应邀赴共青城,参加2022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一路走一路看,近距离感受这座诞生世界级羽绒服品牌的活力之城、青春之城,带给我们别样的魅力、无尚的荣光与心灵的震撼。

是夜,在下榻的宾馆,当我轻轻翻开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档案里的共青城——重要报刊文章选编》时,磁铁般吸引我的,是这座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的苦难与辉煌、艰辛与探索、拼搏与奉献……时至今日,共青精神依然闪耀着无穷的真理与光芒。

20世纪80年代初,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诸多国家级党报党刊聚焦共青城,相继采写刊发系列长篇纪实报道。

彻夜捧读,心绪难平。犹如走进一个火热的创业年代,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一段激荡人心的沧桑岁月。时光没有老去,信念灯塔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那如磐的初心,那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依然穿越历史尘埃,呼啸而来,历久弥新,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深沉的思考。

一群青年一座城。“到边疆开荒!国家耕地不足,应尽可能扩大耕地面积,让十五亿亩荒地醒过来!”1955年10月18日,98位上海志愿垦荒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鄱阳湖畔滩涂草洲垦荒创业,开启了共青城最初的建设序幕。

一位伟人一座城。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受毛主席委托来到这里看望上海志愿垦荒青年,用山竹夹着棉花为大家题名“共青社”。1978年秋,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再次题名“共青垦殖场”。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一次亲临共青视察,第三次为这里题名“共青城”。1990年12月5日,在温家宝等同志的护送下,胡耀邦同志的骨灰被安放到共青城的富华山上。

一种精神一座城。60多年来,几代共青城的新老建设者,历经艰辛努力,换来的是城市日新月异、产业蓬勃发展、百姓幸福富足,锻造出来的是“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从无到有建起了基金小镇、荒地滩涂上建起了科教城。

掩卷长思,我一遍遍问:为什么当初一万多上海青年愿意放弃大都市的舒适和繁华,踊跃报名、通过严格挑选组成第一支98人的垦荒队,打着“向困难进军, 把荒地变成良田”的红旗,唱着《垦荒队员之歌》,来到庐山脚下、鄱阳湖畔的德安县九仙岭,让这块沉睡千年的土地惊醒?“手扶拖拉机开不进来,开荒全凭七八斤重的大锄头,一锄刨下去,那红壤上最多有个三四寸深的道道。”“可青年们毫不叫苦,每天‘从鸡叫到鬼叫’拼命地干,还比赛看谁手上打的‘光荣泡’多!”

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强大力量在支撑、在鼓舞、在推动?是信念灯塔下,一腔如磐的初心;是青春热血里,一颗澎湃的爱国心、报国志。“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他们这代年轻人心中最朴素、最坚定、最嘹亮的人生号角。

时势造英雄。事实上,一座城市所以能凤凰涅槃、蜚声在外,靠的正在关键紧要处,几位心齐劲足的英雄汉子志同道合、团结一心、拼搏奉献的智慧与胆识,格局与情怀,眼光与才干。

在共青城,我看到最多、听到最多、读到最多的,是功勋开创者蒋仲平同志的故事。

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创新创业荣光,成为那个激情燃烧年代,负重拼搏、矢志不渝、艰苦创业,苦干实干巧干的历史符号和时代缩影。

危难之处显身手。1970年的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共青垦殖场面临一场殊死搏斗:林彪、“四人帮”在江西的代理人刮起了一股大砍国营垦殖场的妖风。祸不单行的是,围堤又一次被大水冲决了。“共青垦殖场的牌子一定不能丢!”“不发工资,我们也要干!””上面不管,我们自己管!”共产党员于维忠、蒋仲平、周承立、陈国祥等老垦荒队员掷地有声。

当时,作为厂长的蒋仲平带着只剩下三辆破旧拖拉机和一个仅有几把菜刀、几只木桶的板鸭厂,被迫从金湖大转移,来到大水茫茫的南湖畔重建板鸭厂。没有建筑材料,蒋仲平就领着大伙儿把老厂一个车间的砖瓦搬上木排,运到南湖的荒山脚下,一场山洪下来,全部砖瓦被淹。为了赶在制腊鸭季节前建起车间,当时正在发着高烧的蒋仲平,“咚”的一声带头钻到水底,带领十几名突击队员,扎了几万个“猛子”,硬是把三万块砖瓦一块一片捞了上来。当年,板鸭厂获得了9万元利润。

“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是一种很大很大的优势哩!”这是16岁自安徽就来到垦殖场扎根、一步一步从最基层成长起来的蒋仲平最深的体会。

10年来,他当过拖拉机手、酒厂主任、板鸭厂技师,被人称为一小时能宰380只肥鸭的“头刀师父”。垦殖场创业的苦他都吃过,工农业各项生产事业都内行,是个多面手。37岁,性格爽朗、高大魁梧的蒋仲平众望所归,成了总场的场长。在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写着这么一行字:创业光荣,守业无能,败业可耻。

“路是逼出来的。”说起“鸭毛也能飞上天”的神奇创业故事,源于蒋仲平一次偶然的灵感突发。

创业艰难百战多。1970年,身为板鸭厂厂长的蒋仲平参加广州交易会。他看到长沙制作的羽绒背心很受外商欢迎,大受启发。“我们有那么多羽毛,为什么不可能像长沙一样,也搞成羽绒背心出口呢?”

说干就干。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实地参观学习,因陋就简,捣鼓了几个月,分毛机、洗毛机、烘干机、缝纫机先后都齐了。1972年,“鸭鸭”首次亮相广交会。加拿大客户订货700件,随后美国、日本、西德也纷纷订货。

1972年5月,蒋仲平率团赴日访问。亲眼看到国外先进工艺流程,每天都换新品种,表现出对市场极强的应变能力,心中震动很大。尤其让他感到震惊的是,日本同行把我们国内羽绒制品买去,掏出里面的羽绒,重新换上外套,经过式样改装,卖出超高价。蒋仲平心里感到特别不是滋味。一番交涉,对方连连否认。他当场从扔在车间角落的布料堆里,找出一条拆下的鸭绒被套,“请看,这就是我们厂生产的。”

对方这才说了实话。但蒋仲平心里只有苦笑。是啊,人家设计能力、技术能力比我们强,只能怨自己,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跟不上,好料不出好东西。

“请你相信,再过几年,你们想拆我们的产品也舍不得拆了!”一回国,蒋仲平再也坐不住了,他也不再是当年的“小平子”。几番商议,统一思想,“外销、内销同时发展,以外养内,以内促外!全面调整技术与管理战略!”1983年9月底,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进行,全国首个“羽绒制品博览会”同时在沪开幕。共青鸭鸭一炮打响,轰动上海。开幕一个月,成交75万多元,创全国羽绒销售最高纪录,引起国内同行强烈反响。

有人说,蒋仲平办企业是手里拿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脑子里又想着一个。在经营板鸭厂的同时,他又办起了味蛋厂,并且将鸭子外五件(两只鸭翅、两只鸭蹼、鸭舌)和内三件(鸭心、鸭肝、鸭肫)全部腌制包装出口;在办羽绒厂时他综合利用,将羽毛制成羽毛球、羽毛扇、羽毛画,下脚料做成高蛋白羽毛粉饲料,这些产品大部分也提供出口。共青“扶住农门,跳出农门”,甩开膀子在干。他们的领头人蒋仲平深有体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不断创新,“鸭鸭”迅速做成全国第一知名品牌,如今年产值已突破80亿元。

现在的共青城,正致力建设“创新创业梦想地、新兴产业聚集地、青年才俊向往地”,争当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共青城,我深切地感受到,提起共青的今天,人人都倍感自豪;提起蒋仲平,人人都赞叹不已,称他是共青的功臣。而今,共青城已经走过了50余年历程,当年的弱小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50年薪火传承,50年风雨兼程,50年披荆斩棘,50年改天换地,是蒋仲平带领共青人艰苦创业,培育出鄱阳湖畔这颗明珠,并让它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新余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