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常务副市长:十年振兴发展,赣南成为“老区中的特区”

2022-07-13 16:11:37   
浏览量 29314


2022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战略10周年。十年来,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并形成了苏区振兴的“赣南模式”。

近日,为探寻赣南苏区发展密码,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分管苏区振兴工作的赣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剑飞。他从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乡村振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建设“赣州样板”等多个维度畅谈了赣州的经验和做法。
在谈到赣州增强科创实力培育新动能时,胡剑飞还透露,赣州正在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谋划筹建“双一流”高校稀土学院,打造世界一流、国内最强的稀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赣南成为“老区中的特区”
澎湃新闻: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实施十周年。十年来,赣州积极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形成了赣南模式,2021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请介绍一下这十年赣州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剑飞: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抓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推动赣南老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赣州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加快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2021年突破4000亿元、达4169.37亿元,在全国城市排位由第108位跃升至第65位,十年前进了43位。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赣南老区人民如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是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住房难、喝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曾经长期困扰赣南人民。我们坚持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棚户区21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万套,近300万农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全面解决了近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集中供水率提高至93%、自来水普及率达91%,赣南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校舍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二,提前两年全域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
三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产业基础薄弱是我市的突出瓶颈。加快产业振兴是苏区振兴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我们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打造“1+5+N”产业集群,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产业集群,营收过百亿企业从无到有达到5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尤其是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运行,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和央企总部的空白。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赣南脐橙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富民产业。
四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赣州是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我们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先导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开通了昌赣高铁、赣深高铁、兴泉铁路等,铁路营运里程达923公里、增长108.82%,赣州到深圳坐高铁只要2个小时左右。
同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35%,较2011年提高17.0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208平方公里、人口近207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赣州更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城市承载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村通客车、通动力电、连4G网,组组通水泥路,户用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污水设施建成数、覆盖村庄数均居全省第一。
五是发展活力全面迸发。十年来,我们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先后争取开展200余项省级以上示范试点,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特别是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思路,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创新推行了施工图审查改革、异地招投标、“全产业一链办”、企业“安静生产期”等做法,“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更加响亮。比如,格力电器项目落地赣州南康时,董明珠就说过,“南康的诚意让人感动,让人无法拒绝”。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建立合作关系,举(承)办世界赣商大会、“粤企入赣”等重大招商活动,吸引吉利科技、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进驻,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17%、10.05%。十年振兴发展,赣南成为“老区中的特区”,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壮大“1+5+N”产业集群
澎湃新闻:
《若干意见》要求,赣南要加快实施一批增强“造血”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请介绍一下赣州如何实现增强“造血”功能,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胡剑飞:《若干意见》既给赣南老区“输血”,又注重增强老区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在壮大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着力壮大“1+5+N”产业集群,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1个超5000亿元、5个超2000亿元、若干个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以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医药食品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比如,现代家居方面,家居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原来小作坊多,规模小而散,生产工艺落后,我们大力推进家居产业升级,建立了智联网、木材交易、创新设计、智能备料、共享喷涂、销售物流等“一网五中心”,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家居小镇,连续举办九届家具产业博览会,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实现了“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去年家居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引进了格力电器、居然之家、月星、美克美家、大自然家居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争取到2023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
有色金属方面,赣州被称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黑钨、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从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了南方稀土、金力永磁、开源科技、江钨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永磁变速器、永磁电机和硬质合金、电子级高纯金属材料生产基地,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到2023年产值达2000亿元。
二是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净增数占全省19.1%,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一方面,我们坚持做优存量。狠抓企业技改升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78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3%。大力推进企业上市,上市企业累计达17家。另一方面,我们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招大引强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扬“五皮”精神,紧盯大湾区、长三角、闽东南,大力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活动,十年来引进省外资金项目2802个、签约金额8626.41亿元,成功引进格力、吉利、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三是在强化科技赋能上下功夫。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引育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本地孵化转化,全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0个、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44个,高新技术企业由26家增至106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突破30%和40%。特别是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落地赣州,对赣州现在和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重大决策部署后,我市进一步梳理确定了七大数字经济产业、20条细分赛道,奋力打造革命老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
四是在夯实平台支撑上下功夫。做强开发区、口岸等平台对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十年来,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平台。赣州综合保税区成功迈入全国综保区B类方阵,开通至东盟跨境直通车,一线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特别是赣州国际陆港从无到有、实现爆发式增长,实现国际贸易“起运港”“目的港”功能,获批全国内陆第8个对外开放口岸和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已开通19条中欧(亚)班列、5条铁海联运“三同”班列、26条内贸班列线路,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1000列,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
同时,我们全方位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率领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达成了一批重要合作事项,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深圳与我市建立了对口合作机制,我们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和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延伸带,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我们争取明确了深圳与赣州开展对口合作。成功加入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与深圳合作启动建设了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开通运营了赣深组合港,有力助推了“老区”与“湾区”产业合作升级。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澎湃新闻:
在赣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请介绍一下赣州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计划。
胡剑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作示范”是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赣州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基本盘更加牢固,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根据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聚焦“1+1+5”重点任务,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建设质量,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努力探索具有赣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责任、政策、帮扶、监管机制,优化调整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动态排查整治农村住房安全问题,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小微工程规范化改造,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帮扶,持续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强化就业务工跟踪服务,开展定期回访,加强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二是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建房管理。今年我们将完成705个重点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抓好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比如,产业振兴方面,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今年计划新建脐橙基地6万亩、设施蔬菜基地7万亩,改造提升低产油茶林20万亩,各县(市、区)重点培育2-3个特色产业,到2025年以脐橙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达260万亩,其中脐橙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设施蔬菜大棚面积突破60万亩,油茶林面积稳定在330万亩。打响富硒农产品品牌,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富硒示范基地50个,培育示范企业30家,新认证富硒农产品100个以上,建设市级富硒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国家级富硒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市富硒农业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到2025年富硒农业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
总之,我们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赣深高铁

赣深高铁

赣粤运河研究论证加快推进
澎湃新闻:
过去,基础设施是制约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赣州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请介绍一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胡剑飞:振兴发展,基础先行。十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赣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速,老区偏远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的面貌大为改观。
比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056亿元。铁路方面,先后建成赣韶铁路、赣瑞龙铁路、昌赣高铁、兴泉铁路、赣深高铁,相继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铁路营运里程达923公里、较2011年增长108.82%。特别是赣深高铁开通后,赣州至深圳由原来的7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左右,正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今年,我们还将力争开工瑞梅铁路、长赣铁路,加快形成“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网。高速公路方面,新建成大广高速龙杨段、赣州至崇义、寻乌至全南、宁都至定南(含定南联络线)等8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6公里,总里程达1559公里、约占全省1/4,实现县县通高速。
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方面,普通国省道由4条931公里、15条1481公里增加至11条1973公里、22条1632公里,实现县县通国道。航空方面,黄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迈入中型机场行列,并开通了国际航线,赣州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唯一同时拥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和航空口岸的城市;瑞金机场计划明年通航,赣州即将进入“双机场”时代。水运方面,赣州至九江航道实现三级通航,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一期计划今年完成主体工程,赣南人民期待已久的赣粤运河研究论证加快推进。
力争到2030年建成I型大城市
澎湃新闻:
作为江西省域经济副中心,赣州近年又提出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升级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请问赣州准备如何进一步大力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
胡剑飞:《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多年发展,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加速崛起,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35%。特别是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先后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国际航空时代”;南康、赣县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建成区面积达208平方公里、人口近207万,面积和人口均翻了一番;城市功能与品质全面提升,入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城市体检样板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赣州要大力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奋力昂起中心城区龙头。坚持五区一体联动发展不动摇,进一步理顺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促互补,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力争到2030年建成I型大城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高铁新区和三江口片区,积极推进上犹撤县设区、信丰撤县设市,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和城市“双修”,进一步补齐功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
二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赣州地域大、市县多,县域城镇发展差异大,我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着力构建“一核五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核五区”即以中心城区为“一核”,以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为“五区”。同时,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落实城市体检全覆盖,扎实推进道路桥梁、环保设施、安居保障、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另外,狠抓城镇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加快推进乡镇圩镇水电路、集贸市场、物流、养老等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镇体系。
三是加快繁荣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赣州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是,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深入挖掘红色、宋城、客家、阳明等特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大余丫山和石城温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引客入赣”,把赣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化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信用债券发行、险资入赣、企业上市量质齐升、全省领先。比如,2018年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开展以来,赣州新增上市企业10家,全省第一,我们要力争保持这个势头,不仅在企业上市,在债券发行、险资入赣等方面也要争先创优。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着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设立营运、仓储、分拨中心,加快发展冷链、智慧物流,形成现代集疏运体系。
四是夯实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着力加快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比如,交通方面,以推进革命老区交通强国试点为契机,推动瑞梅铁路、长赣铁路早日开工,加快形成“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加快赣粤运河研究论证工作和赣州港五云千吨级货运码头建设,早日实现千吨级船舶直抵赣州。赣州蓉江新区新世纪公园。赣州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赣州蓉江新区新世纪公园。赣州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县域经济强县
澎湃新闻
:赣州地域大,县(市、区)多,强市域经济必强县域经济,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赣州是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胡剑飞:赣州是江西省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3区2市13县及蓉江新区、3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因此,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兴则全市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我们通过两手抓,促进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手抓市域统筹,增强板块实力。主要构建“一核五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发展。
“一核”就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推进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赣州经开区、蓉江新区五个区一体联动发展,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错位互补、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都市圈。比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建成了6条50.3 公里高架快速路,“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实现20分钟可抵达“三站一场”和高速出入口。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8平方公里、人口近207万,我们力争到2025年达到240平方公里、240万人。
“五区”:比如,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以瑞金次中心城市为龙头,依托瑞金国家级经开区,整合周边兴国、于都、宁都、石城四个县的省级工业园,探索“一区五园”协同发展机制。
一手抓因地制宜,做强县域经济。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引导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培育上,支持每个县(市、区)主攻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形成“一县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年各地首位产业集聚发展,首位产业集聚度从15%提高至46%。同时,为更好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我们加大放权赋能力度,按照“市级做了的、县级也要做到”的要求,积极推进“市县同权”改革。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服务农业农村能力,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产业旺、活力足、生态美的县域经济强县。
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
澎湃新闻:
近年来各区域、城市之间掀起的“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赣州是劳务输出大市,在人才大战中是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
胡剑飞:赣州有近千万人口,其中劳动人口将近600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今年以来跨省劳务输出约145万人,是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赣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多措并举吸引和留住人才,努力打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拥有院士63人,引进培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6人、总数居全省前列,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8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96万人,高技能人才9.15万人。在人才大战中,我们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感情留人,坚持以上率下、重才爱才,齐心协力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市委主要领导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示范引领全市上下尊才敬才、爱才用才。比如,遴选326名市直接联系专家,由市委直接掌握、市委人才办逐一跟踪,利用春节、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节日,全覆盖走访慰问、面对面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是聚焦事业留人,坚持创优政策、做强平台,竭尽所能打造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政策。赣州坚持把大湾区等发达城市作为人才工作定政策、给待遇的学习标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放权松绑、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1+20+X”政策体系,对高精尖缺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项目无偿资助、最高600万元特殊津贴、最高50万元住房补贴,享受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5年全额补贴、人才家属择优安置、子女择优入学、公办景点免票、市外博士来赣州考察免费住宿等政策。
做强人才平台。人才平台就是事业舞台,建强聚才平台、做大用才舞台,是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主战场。用好对口支援政策建强院士平台,用足稀土资源打造战略平台。
加速人才融湾。策应省委、省政府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全方位推动人才融湾。比如,创新柔性引才聚才模式,实施“双聘制”引才,引进138名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一流医疗专家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周末式”引才,吸引114名在粤赣籍医疗专家回赣州自由执业;实施“项目化”引才,引进一大批在粤博士以上人才合作创新项目。
三是聚焦环境留人,坚持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凝心聚力打造舒心爽心、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按照省委书记易炼红“凡是大湾区能做到的,赣州首先要做到”的要求,我们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澎湃新闻:赣州区域优势明显,正积极打造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请问赣州准备如何增加科创实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而不是成为承接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的地?
胡剑飞: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革命老区创新发展上作示范。我市紧抓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不断增强科创实力,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突出龙头牵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引进大院大所,组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在赣州挂牌运行,这是中科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也是中科院近十年来成立的唯一新建院。我们将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依托,联合中国稀土集团、江西理工大学等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谋划筹建“双一流”高校稀土学院,打造世界一流、国内最强的稀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壮大创新主体。我市着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0.32%提高至2020年的1.58%。下一步,我们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
三是强化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成了赣州科技大市场,获批建设中国(赣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同时,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成功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引进深圳启迪科技建设赣州市科技城。下一步,我们将抓住深赣对口合作契机,积极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科技合作,探索共建“科创飞地”。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赣州样板”
澎湃新闻:
赣州山地居多,矿产丰富,请问赣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样板?
胡剑飞:赣州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是赣江、东江、北江的源头。《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率先实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赣州样板”。
一是坚持保护为先,下好生态治理“先手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牢“两山”转化基础。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比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投入130.87亿元实施试点项目,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赣州经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是坚持发展为要,打好产业升级“组合拳”。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比如,发展“生态+”服务业。实施全域旅游,把赣州的好山好水转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打造了生态型国家4A级景区2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8个。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两山银行”“湿地银行”试点,累计发放贷款14.2亿元,着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三是坚持制度为基,构筑绿色崛起“保障网”。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加快美丽赣州建设的制度体系。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筑牢领导干部环境损害约谈问责、一票否决、终身追究“责任链条”。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王文婧

责编:张江艳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