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孩子在长江“野游” 危险性大!各部门多举措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2022-08-04 07:42:0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30225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游泳成了不少居民热衷的消暑健身运动。很多家长也认为将孩子送去学游泳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降温”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最近,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自称“水性好”的游泳爱好者随处找一湖区便开始“野游”,有的甚至带着孩子到长江“野游”。那些热衷于“野游”的人多半是对于自己的水性十分“自信”,并表示“对湖边情况很清楚。”“不会发生意外。”对此,专业游泳教练表示:野游时水的深浅、水质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意外发生,建议大家选择正规游泳馆“戏水”。

家长带着孩子在长江“野游”

每年夏天的傍晚,长江边都聚满了人群。有的在江边吹江风散步,有的则坐在江边欣赏落日与晚霞,还有的则到长江里“野游”。

8月2日18时30分,记者来到滨江路的冬泳基地,不少市民正在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而在江边的台阶上,到处都是拖鞋,有市民正在长江“野游”,远远望去,江面一片橘红色的小圆球。“这是我们俗称的‘跟屁虫’,下水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一位市民向记者介绍。记者发现,所谓的“跟屁虫”是一种橘红色的救生浮球,基本每个下水的市民背后都会带上一个。

记者在岸边注意到,“野游”的市民中除了大人,还有不少小孩子。有些孩子甚至连游泳圈、“跟屁虫”都没佩戴。“在这里游泳,不怕有危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和劝说,他们各有说辞。“我从小就在江边玩,几岁就会游泳了,我的水性非常好。”“每个季节我们都会来这里,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了。”几位“野游”者说道。

“我就带着孩子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玩玩水,没关系的。”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岸边脱掉衣服后,直接进入水中玩耍,全然不顾记者的劝阻。

各部门多举措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在采访时,记者注意到江边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块警示牌,旁边还放着一个救生圈、一根安全绳、一对毛竹竿。据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5月开始,全市公安机关推进“水美家安——全民防溺水”专项行动,广泛开展了防溺水宣传教育、排查重点隐患水域、大力推进“四个一”,即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安全绳、一对毛竹竿工程建设,完善防溺水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同时,公安部门积极联合应急、海事、港航等部门及辖区涉水企业、蓝天救援队开展水上应急救援演练,针对不同水域特点制定防溺水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溺水隐患现场的应急救援能力。

“我们学校这个暑假光是防溺水的宣传都发了10多个通知,反复强调,提醒游玩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要注意安全,远离危险水域。”正在读二年级的小吕和记者说道。

“你好,请不要下水,注意安全。”记者采访时,不断有身穿志愿者马甲的九江志警上前劝阻下水“野游”的市民,并向其发放宣传单。在各个水域附近,也随处可见“禁止游泳”的指示牌,有的还会标注具体的水深。尽管多部门多举措筑牢防溺水安全网,不少游泳者也表示看到了,但仍然认为自己水性不错,不会发生意外。

野外水域不确定因素多

 建议去正规游泳馆


游泳是一件愉悦身心的运动,但是更要牢记游泳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体育项目,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那么,“野游”中发生意外都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在野游中,很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游泳者发生溺水。首先是水的深浅,有些水域实际上是‘锅状’,越往湖中水越深,还有的区域‘深不可测’,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就相对加大。再是水下的生物,比如说一些植物可能会缠住游泳者的腿。还有的是水质,野外的湖水、江水可能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一定的伤害。”一游泳专业教练说道。

游泳时遇到突发状况,应该如何自救和求救呢?游泳过程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若在水中游泳时手脚抽筋,如果恰好靠近岸边可立即上岸,对抽筋部位进行处理,可以用拉伸,用木棍、瓶子按压等方法;如果在水中深处抽筋,要保持镇静、放松心情,尽量让自己仰卧水面,向人呼救;也可以根据抽筋的情况做一些反方向拉伸,抽筋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若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由于“野游”的不确定性太多,专业人士建议,市民最好还是到正规游泳场所游泳。正规的游泳场所对于游泳池、救生设施、救生员、卫生环境、安全管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安全更有保障。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