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那点事
□欧阳静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主流的节日也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春节过后,便是浪漫情人节。节日自然少不了仪式感,各种的秀恩爱,尽情地撒狗粮。鲜花、美酒与咖啡传递着快乐,果真是个看热闹都甜蜜的日子。
爱是情人节的主题,永恒的主题。鲜花与美食自然不可辜负。朋友圈里大伙忙着晒鲜花,我呢随手晒了把蔬菜应个景,红了。红的不是我,红的是菜。蔬菜本无奇,绿的苗、红的果、圆溜溜的土豆、弯弯的茄,再寻常不过了。当土豆遇上淀粉,便有了薯条;当绿蒜苗遇上了红圣女果,便成为了艺术。老人们常说:红配绿,看不够。蒜苗为杆,圣女果为花。在圣女果面上来个十字切口,沿着切口顺势剥开自然垂下,便是四片花瓣。取根牙签将蒜苗与圣女果相连接,宛若一枝绽放的红玫瑰。女人们的心思总是细腻的,用了心的才是珍贵的。有人流连于美感,有人有感而发,有人回首青春,有人品味当下,而有的人回归朴实:花是花,菜是菜。我说呢,当菜是花,花是花,这时日子也就顺了。
有朋友与我年纪相仿,她的朋友圈总是那么赏心悦目。三餐四季,每天都是崭新亮丽。时而红提加苹果,时而车厘子加青梨……洗净切好拼个盘,煎个鸡蛋,挑个精致的小碟子盛好,沏上一杯热牛奶,整洁的餐桌上面对面的各摆一份。喏,别有情致的情人节营养早餐,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意犹未尽。这何止是美食,这是对生活的热爱。既便是一个稍尖的西红杮,也能华丽转身。她将其对半切开,切口朝下摆在砧板上,赫然两瓣心形楚楚动人。可谓是管住了男人的胃,也锁住了鲜。生活的平淡是人间常态,而在平淡中点缀着生活,是智慧。我常说她的生活,有滋有味。
蔬菜花束固然是美,用料终归是食材,自然离不开味觉的联想。老倌文友跟贴蔬菜花束:“恰还是一个味道。”“恰”,是南方方言中的“吃”。老倌文友眼里满满的人间烟火,地里刨的、藤上摘的,除了吃似乎没啥名堂。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人类的爱好特长各不相同,有人天生就是美食家,人类对美食的追求也从未止步。小小西红杮,凉拌是甜,小炒是香,下汤是鲜,那是口感上的味道;俊俏媳妇帅气郎心灵手巧,切片、配色、拌沙拉,那是爱的味道;来份炸串,抹上一层番茄酱,那是少年的味道。
饮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觉和嗅觉,还饱含一片怀念从前之心。小时候的生活很简单,每逢时年时节,农家忙着打豆子磨豆腐。切成丝炒盘豆腐丝,剩下的豆渣捏团发酵做成霉豆渣,每每烧成菜后佐上大蒜叶,那香喷喷的农家菜肴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街市菜场、排档酒店最能捕捉消费者的心,时不时推出类似的菜品,然而失去了农家传统手法的参与,豆腐不再是老豆腐,霉豆渣也不再是之前的豆渣味,这“恰”还是一个味道么,还真是一言难尽。科技带来了新时代,也带走了原汁原味。这些远去的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执着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滑过舌尖,留在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迎来万物生发的好时节。春风拂草木,树上椿芽、湖里藜蒿、地头荠菜、林间春笋,应有尽有,争相地探出嫩苗挑逗着人类的食欲,激发着灵感。切成细丝,擀面粉薄皮儿,或炸春卷,或包菜粑。倘若讲究视觉上的完美,还可以用心揉捏出造型。丈母娘喊姑娘、姑爷回家,一边炸一边唠嗑;婆婆们端上一碗招呼着串门的左邻右舍。舌尖上的春天,吃的就是一盘春意,一起分享,一起尝鲜,一起聊家常。
“阳春二三月”“人间四月芳菲尽”“五月榴花照眼明”……无论是何年何月何季节,无论何时与何地,非凡智慧的人们总能巧妙地把幸福融入舌尖,润物细无声地美化生活。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最重的还是人情的浓浓味道。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