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千年一叶出宁州

2023-04-04 19:25: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115

千年一叶出宁州

■ 朱法元

认识卢曙光,是从他的一本历史散文集《幕阜拾零》开始的。

大约是2020年的夏天,他发来一部书稿,要我帮他推荐一个出版社出版。我翻看了一遍,发现又是一本写修水的书,便有些不经意起来。修水是我的故乡,我又在出版单位工作,因此接触到的有关修水的书稿较多。修水又是文风鼎盛之乡,大概是受古代名人黄庭坚和近现代“陈门五杰”的影响,诗文高手层出不穷,喜欢写作的更是俯拾即是,题材体裁可以说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都透出一股乡土气息,令我甚感亲切。读完《幕阜拾零》,我发现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作品,有其独到之处,全书49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修水历史文化的大合集,几乎涵盖了修水一些主要的人文地物,且注重考据,出处清晰,尊重事实,令人信服,对人物事件的分析描写也很客观实在,既细致精到,又发人深省。如此专注于故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和集中表达的人,真的为数不多。我不禁拍案叫好,深为曙光的这种故乡情结感慨,也为修水有这样一本颇具收藏价值的文化读本而欢欣。曙光要我写推荐语,我记得写了两句话:“一本难得的修水书,一个难得的修水人。”后来我在一次对修水当代文人的赞许中,还把曙光作为“地方文化研究的代表作家”加以推崇,我想他是当之无愧的。

时隔二年,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曙光又传来好消息,他的新作《盛世宁红》又将付梓。我惊异于他的精力与速度,已经是年逾花甲的人,写作的频率竟如此之高,听说他每年还有半年时间要远赴上海当“全职保姆”,辛劳于抚养孙辈的快乐之中,这书说写就写了,堪称“神速”。更何况这回他写的是宁红茶的发展历程,是以史料为依据、以长篇散文的形式,对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茶区作全面介绍。从专注于一个地方的文化研究,到专注于一片茶叶的文化研究,不仅需要“写”的功夫,还需要“查”的功夫,不能虚构,不能臆想,不能估计,不能“也许”。一切都得建立在真实、严谨、准确、可信的基础之上。一个极为严肃的科技文化选题,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就这么块硬骨头,他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啃”下来,不仅体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材料占有,更是他对修水茶、宁红茶的一往情深使然。

我对宁红自然情有所钟,这不仅是因为宁红产自我的故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而且在茶的世界里,宁红也确实是品高身贵,名不虚传。一般说来,茶分五色,各有所长,大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而有所偏爱,品质是不分高下的。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多吃面食杂粮,最需补水止渴,提气生津,自古以来就以绿茶为日常饮品,随着人口的南下迁徙,这一习俗便带到了四面八方,流传甚广。西部地区多以牛羊肉为主食,味重油腻,不易消化,就喜喝普洱之类的黑茶、白茶,以滋脾胃、去腥膻。东南沿海一带多吃海味,偏重咸腥,则以半发酵的、具有独特口感和香薰味的乌龙茶中和之,故乌龙茶风行福建、广东、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而江南之所以喜喝红茶,是因为南方潮湿多瘴气,红茶性温味甘,具有温胃暖胃之功效,适合清感除湿的需求。红茶中,宁红是佼佼者,“宁红、祁红并列世界之首”(吴觉农语),既有其较早产生的原因,更是由其卓越的品质决定的。与之相比,安徽的祁红味略重、性偏烈。河红现已基本淡出业界,取而代之的是武夷山的金骏眉、正山小种等,滋味鲜爽、香气高长,却也是醇有余而雅不足。唯有宁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显毫,香气鲜嫩馥郁,水色红艳,奇正相宜。因而传之最广,荣誉最多,名声最大。从俄太子的“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到香港口岸的“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从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大奖章,到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金奖,扎扎实实地奠定了其难以撼动的红茶地位。从这一角度看,宁红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为宁红树碑立传,乃文人之责、茶人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之幸!

对于茶,我是十分喜欢。茶,红茶,宁红茶,曙光在这本书里写得很详细,读了这部书稿后感受良多,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我以为对作者冠之于“功不可没”应不为过。仅浮光掠影、粗略屈指算来,就有三功可陈:一有梳理之功。对宁红茶乃至“双井绿”乃至修水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条分缕析,尤其是对一些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说法,运用翔实的资料进行了勘误,也可以说是正本清源,为宁红茶乃至整个修水茶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准确可信的认证。二有褒扬之功。任何事业都是人创造的,创造者既有民众,更离不开精英。宁红茶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涌现了许多种茶、制茶、售茶、评茶高手,正是这些茶界的优秀工匠,把宁红茶步步推向高峰,推向世界。作者可以说是怀着钦佩崇敬之情,竭力推介了大批茶界名人,比如“杰出茶人”罗坤化,“茗场兄弟”陈润生、陈资生,“沙溪茶商”郭敏生,“筚路蓝缕”俞海清, “现代茶圣”吴觉农,以及“功勋卓著六茶人”、“莫家昆仲怡和福”等等,都是不吝笔墨,以较大篇幅予以介绍,使人读后感叹再三,欷歔不已。三有宣传之功。作者以茶说地,无形中倾力推介了修水,使修水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宣扬传颂。

修水地处北纬30度附近,幕阜、九岭两大山脉中间。“30度”是地球上一个神奇的地方,许多不解之谜都与此有关。幕阜山脉横跨洞庭、鄱阳两湖之间,是冷暖气流交汇之处,具有特殊的气候现象,成为一个局部地区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同时又处在江汉平原的南端,使之成为南北交通的一道屏障,很多奇特的传说在这里产生。修水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氛围自古至今十分浓厚,我曾概括为四句话:“西释东道儒居中,红色源流发县城。琴茶书画加戏曲,美女美食传美名。”这些修水特色文化,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尽情的渲染。比如讲到西摆:“这条长达三里、肇始于东汉三国时期、比‘常洲亥市’还早、经历两千年风雨沧桑的明清古街,是上通湖广下达江浙的重要商埠、重要通道,千百年来,真正是四方辐辏,修江要会。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成为了江右最繁华的茶市。”紧接着是一番激情澎湃的描述,活脱出修水古城的往日风貌。只可惜如今的西摆已被荡为平地,连废墟都没有了。许多像西摆一样的旧址古迹,虽已不复再现,但能在文人们的笔下窥见,引发浮想幽思,不也是一件乐事?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