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寻迹九江文化”连版报道: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

2023-04-26 14:50:34   
浏览量 29449

春雨初霁,湿润的暖风吹来远方的诗情画意:最美的人间四月,在一江碧水,在匡庐叠翠,在山寺盛开的桃花,在飞流直下的瀑布,在老街风生水起的清晨……若你恰好从九江路过,不妨放慢脚步,感受一番这样的春日好风景。

▲浔阳楼

这里是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选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因“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发达交通和丰富物产,一度成为历史上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这里,能读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黄庭坚的诗文,看到沈周、唐寅、石涛、顾元的妙笔,听到春江花月夜的弦音,见到分明似画图的奇景。那是人文与自然的和鸣,也是这座城市穿越2200多年悠悠岁月、一脉相承的独特印记。

▲课本中的九江

▲诗词中的九江 (不完全列举)

真幸运,在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座城市,风光旖旎,文化昌隆,曾经的古朴,愈发鲜活;今天的故事,分外生动。

九江 文化开放

九江的故事,要从水说起。

被称为“江西北大门”的九江,踞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城如其名,依水而立,缘水而兴。长江自北边流过,形成天然屏障;鄱阳湖环抱九江,滋养着鱼米之乡。九江城因形就势,形成了“襟江带湖、枕水望山”的山水环境特色。

水,犹如整座城市的血液,润泽了九江的自然风貌,激活了九江的发展脉动。

长江是中国古代东西向交通“大动脉”,九江自古就是长江流域的优良河港。自晋以后,九江凭借交通优势,发展成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商业城市。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九江成为全国东西向与南北向交通的交会点,九江港承担了物资调剂、征税管理等职能。明代设九江钞关,清代设九江榷关,向来往商船征税,明后期由于长江流域在全国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加强,九江关税收一度位居全国第二,长江流域第一。清末开埠通商后,九江由传统的国内贸易枢纽转变为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体的通商口岸,并成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那是独属于九江人的记忆。晨雾笼罩江面,港中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熹微的晨光落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上。商船满载瓷器、茶叶、粮食从码头起航,船桨翻起层层白浪,在江里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波纹……

翻开老照片,华灯映水、商船凌波的繁华犹在眼前。古老的九江城,有细水长流的日子,有自强不息的灵魂。恋旧的九江人,把时光的碎片留在记忆里,把历久弥新的智慧写进新的故事中。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琵琶亭沉浸式演艺灯光秀精彩上演。

在长江之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如火如荼。这既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滨水岸线活力,建成后将成为九江的文旅新地标。目前,九江城区段项目一期、二期均已建成开放。这是九江彰显长江文化特色,推动产业走向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九江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兴城,深耕“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产业,成功孵化出修水县祈福文化产业园、德安县义门陈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2022年,全市签约落户文旅项目45个,总投资410亿元。此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影视、科技的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文强旅、以文兴业,2022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收首次超500亿元,同比增长8.7%,居全省第一方阵。

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九江加大影视文化领域招商力度,盘活空间资源,激发影视产业“链”式效应,投资50亿元的华夏阳光诗画田园(德安)微电影小镇投入运营;集影视、动漫、艺术、VR等文创新业态于一体的835影视科技人才产业园,已有3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同时,借助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的契机,秉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理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瑞昌羽毛球、武宁网球、庐山西海水上运动等一批体育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环鄱阳湖自行车大赛、2022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万里茶道(九江站)等赛事接连举办,众多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入驻,展赛搭台,文化赋能,带动体育文化消费,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数字化也是九江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该市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建平台、强应用、提效能,推动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中国联通5G+AR/VR(九江)创新基地落户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成“文化九江云”公共文化数字信息服务集群,建立九江数字文化网及运行平台,开辟运行“九派文旅云”服务平台,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打造武宁数字文创园,重点培育数字传媒产业集群,创新数字文化应用场景。景区景点数据化、产品体系数字化、营销推广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九江文化品牌的智慧新名片。

九江 文化传承

翻阅历史长卷,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穿越浩渺的历史烟云,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灿烂和辉煌,踏着时光款款而来。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天下三十六郡,便有九江郡。西汉时期,车骑将军灌婴筑九江城。城市和人一样,有完整的生命轨迹,独属于九江的城市气质,藏在2000多年的光阴里。

湖北、湖南、安徽等相邻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让九江的建筑风貌展现多样特色。市区内,开埠后及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城市风格演化,呈现出连贯的时间序列和发展脉络。

▲烟水亭

老城里,街区价值特色各不相同,既有反映九江近代开埠历史的租界建筑,如传统商业街大中路,伴随西方传教士进入,形成了教、医、学三位一体的综合片区;也有反映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城市建设、生产建设的办公区、居住区、工厂等。各街区格局肌理清晰,建筑风貌特色鲜明,是九江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时至今日,九江老城区范围内主要道路仍然延续了近代以来形成的道路骨架、格局和名称。

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九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借助这块“金字招牌”,九江同步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老城区改造,将历史建筑、文化街区、景区景点有效串联。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九江大校场东南(老地委大院)历史文化街区、九江动力机厂历史文化街区……一根丝线,串起了九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珍珠,让历史建筑与老城人文,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更加相得益彰。

历史的钟声,回荡在城市上空;惬意的时光,散落在市井街头。

来到九江,不用为吃什么而发愁,需要发愁的是,美食如此丰富,何时才能尝遍?庐山云雾茶、宁红茶、封缸酒酿、桂花茶饼、新合豆条、畲家米酒、油面、排粉……舌尖上的愉悦,来自村前屋后、来自大街小巷,给忙碌的日子增添一点意趣。

这是九江人对生活的热忱。走进乡村、社区或寻常百姓家里,除了美食,独特的戏剧、曲艺和传统技艺,也无一不在讲述着九江人精彩的创造力。

公开资料显示,九江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5项,覆盖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稳居全省第一。九江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369处。历代有1500多位诗人在这里赋诗作词,作品总数超1.6万首。在现代的今天,从这些古老的传承中,找到了文化发展的轨迹,文明的火种在一代代九江人手中传承和延续。

在2022年江西省“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和湖北黄冈的近190个非遗项目、470余名非遗传承人汇聚九江,众多精美的非遗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在2022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万里茶道(九江站)活动中,自驾车友们品茶论道,讲好申遗故事,传播优秀文化。在非遗“五进”活动的开展下,全市28家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了非遗元素全覆盖。

一直以来,九江市不断挖掘非遗及各类文化资源,创新呈现方式,让文化元素更加“亲民”。打造了“夸白九江”沉浸式本土文化演艺栏目和“乡约三部曲”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开展了江西省少儿艺术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百县百艺、我们的节日、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2年,九江市开展送戏下乡近1200场次,直接惠及群众超过44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3万余场次,“文化大餐”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九江 文化多元

九江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是全国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近代是沿江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改革开放后是我国首批五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九江自古就是真儒过化之处、文章节义之邦、兵家必争之地,山水文化、诗词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十分深厚,中外文化自然交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和遗存,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特殊形态——

多元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庐山”二字最早见诸《史记》。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开始,这座山便与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息息相关。2009年3月,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提笔写下“庐山——人文圣山”六个大字,精准勾勒出庐山的风骨神韵。

从中国山水田园诗与山水文化发祥地,到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诞生地;从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到中国南方宗教中心;从隐逸文化的丰碑,到中国书院的旗帜,文学、宗教、教育等都在这里找到了自由生长的土壤。

自古以来,登临庐山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陶渊明曾在庐山隐耕,偶见青山妩媚多姿,乐趣油然而生,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李白登上庐山香炉峰,因长如白练、大气磅礴的飞瀑而动容,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千古名言。历代作家访古探幽、抒情写意,让庐山的自然风景有了动人的表达。

▲白鹿洞书院

来到庐山,不自觉就会浸染满身诗意。匡庐山脚,崇文重教的九江人,留下传道授业的书院,点亮了无数英才的梦想。唐代的东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世家义门陈氏的家族私塾,也是中国最早书院的典范;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作朱子教条)是之后中国书院乃至儒家教育的纲领;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晚年创办濂溪书院(濂溪祠),设堂讲学,对宋明理学的开创意义重大。

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杰作”,庐山的“万国别墅”是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别墅群中,“山石”“山语”“山咏”“山悟”四大博物馆,集中展现出庐山的地质地貌、石刻艺术、诗词作品和宗教文化,打开了游客对庐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全新认知。将博物馆进驻文物别墅,在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前提下,通过布置陈列展览等方式,对别墅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是庐山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成功实例。

抗洪精神的时代光芒。1998年,历史永远铭记。就在那年的8月7日,九江市长江大堤4号至5号闸之间决堤,滔滔洪水直逼市区……危难之际,人民解放军紧急驰援九江,经过连续5个昼夜的努力,成功堵住决口,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超历史高水位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它不仅创造了我国抗洪史上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而且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在九江抗洪纪念馆,讲解员曹雨晴总是深情地介绍两个“棉垫肩”的故事:“1998年抗洪时,当地群众得知解放军战士扛沙包肩膀磨得皮开肉绽,便自发连夜制作棉垫肩送到前线。”江西日报记者燕平是九八抗洪的亲历者与参战者,他经常在抗洪纪念馆义务讲解墙上题为《将军的眼泪》的照片,回忆起自己拍摄的那一瞬间。

伟大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今天,九江人民把抗洪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品质、一种状态,融入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任务中,围绕建设现代新型工业重地、内陆双向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要地、宜居宜业宜游胜地、山清水秀生态宝地、共建共享民生福地,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强化“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担当魄力,鼓足“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奋进动力,激励创造更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让抗洪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文化的不朽篇章。“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所作《西江月·秋收起义》,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读着杨超的《就义诗》,感受英烈“慷慨而不可止”的英雄气概和信念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九江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基因发源早、分布广、影响深。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如:南昌起义从这里出发、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升起、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西线起点在这里开渡等,革命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多元文化促文旅发展。近年来,九江致力于打造文旅、农旅、体旅、工旅、游轮、民宿、康养七大标杆,创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影视”等模式,持续推广“跟着课本游九江”“跟着诗词游九江”,大力开发“诗说九江”“画说九江”“非说九江”“传说九江”等新产品,推动发展文化体验、数字文创、温泉养生、水上运动、研修游学、文化演绎等新业态,进一步巩固扩大九江文旅影响力。

聚焦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该市统筹推进城市公园、名人故里、重点商圈、文化场馆休闲化改造,建设一批旅游休闲综合体、网红城市书房,吴城鄱阳湖候鸟小镇、华夏阳光微电影小镇、柘林老镇美食文创园等重点文旅项目投入运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为生动实践。2022年,九江市接待游客80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5亿元。

走进以山为友、与水为邻的九江,依港而起的古老城池格局依稀可辨,传统街巷得到有效保护,名胜古迹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地理与人文、山水与城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一段段新的传奇。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元文化的九江,不断顺应时代而变化,也将“融合”二字描绘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

(文图由九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