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求救信号”,佑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06-14 11:20:51   
浏览量 29155

图片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持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郁情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但是抑郁有什么具体症状表现,该怎么察觉,这需要专业鉴别。在这方面,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是有所欠缺的。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减少悲剧的发生?

图片


对求助信号的认知——

“抑郁”常被提及,但大众对其表现并不熟悉

图片

“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这在不少心理科医生看来是一件重要的事。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不干预,后果显然不同。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抑郁”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大众对抑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不熟悉。

图片

作为家长或老师,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表现?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在学生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号”时给予更多关注:

学业信号:学习成绩突然或持续下降;上课注意力涣散;经常不交、迟交作业;过分要求教师的时间和注意力;作业(作文)内容异常;网络或手机成瘾,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生理信号:外表变化明显,如突然消瘦,着装变邋遢,不讲究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非常态;易疲劳;做事心不在焉;说话含糊不清、无逻辑;行为怪异,脱离现实;出现幻觉或妄想。

心理信号:正在遭遇家庭问题、人际挫折或适应困难等;自我暴露出个人情绪不良或精神危机等;对事件的反应与他人相较不太正常;过多哭泣或过分恐慌;易激惹;语言暴力;异常冷漠;该生周围群体表达出对其在意。

安全风险信号:无缘无故的怒气或敌意;肢体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胁他人;作业、试卷中表达出强烈的无望感、愤怒、无价值感、隔离、绝望、自伤自杀想法或行为;跟踪别人或骚扰别人。

“当然,也会有心理测评,但测评只是一个参考,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学校心理老师对心理问题没有诊断权,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心理健康问题有几个易发期,比如升学时期、毕业前夕、考试前后,以及学生在成长中出现重大生活事件时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家长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认为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焦虑情绪离我们很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有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这一点还是要引起重视、引起警惕。

有些孩子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孩子没有发出声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意识主动关注这些孩子,看他们是否跟其他人表现得不太一样,或者跟他原来的性格明显不同,问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图片


对心理疾病的认知——

心理疾病可以治疗,无需讳疾忌医

图片

“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不开心,想找心理医生。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开玩笑,每天都吃饱喝足的,哪像有抑郁症。”家长无法识别,随口否认可能无意间忽略了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图片

在日常的门诊中,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批评、不指责,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园心理咨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一般适应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本身的发育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有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等问题孩子;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规则习惯,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增多。“初中阶段,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网络使用、学业问题。到了八九年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就较为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在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阻碍。”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不会对他有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和同学的交往。同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寻求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如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让个别家长不能及时顺畅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作为心理老师,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一般发展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前往医院,去做诊断和治疗。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尽早恢复健康。

“也有些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长有深深的挫败感。”“有些人还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视,有污名化现象。我们需要做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不用讳疾忌医。”

图片


理解成长,细心观察——

以更科学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爱与陪伴

图片

图片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虽然不愁吃喝,但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续着自己父辈的观点。于是,“问题”青少年浮出水面。

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家长确实要反思,不应单方要求孩子优秀,还要时刻传达给孩子一个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再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家是港湾。

父母要有积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家长要用更科学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陪伴和支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健康的心理并不是过度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探索和尝试中磨炼出来的。

图片

(来源: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