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中的“仁义学校”
□ 朱旭东
“仁义学校”位于修水仁乡六十四都朱溪厂(今大桥镇)卢湘塅,肇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创建的“仁义书院”。是修水县大桥镇中学的前身,俗称“义学堂”。
学校因地得名,《仁义书院记》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科名又其余也。故曰:仁义云云。”
百年义学留盛名,三尺杏坛萃人英。“仁义学校”十秩赓续,百年沧桑,历经仁义高等小学堂(校)、列宁小学、仁义中学、大桥区中……在赣西北教育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留洋东瀛的“仁乡五校长”
修水是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修水姓氏志》汇录各姓历朝进士总数411名。民国前期,是修水现代教育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一批批修水学子留学美国、日本、苏俄,探求教育兴邦、救亡图存之路。修水县大桥镇的樊光俊、姚光华、吴邦英、樊秋涛、樊鸣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仁乡五校长”。
樊光俊(1897-1971),字士英,1924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历任驻日公使馆学务处秘书、中山大学法学部教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江西省立警官学校法学教官、江西省崇仁县县长、省立南昌一中训育主任、赣西北临时中学训育主任等职。
1945年,创建私立仁义中学,樊光俊被推为校长。樊光俊在宪政民主、行政法等政治学、法学领域卓有建树,著有《法学通论》《行政法》《比较宪法》等法学专著。
吴邦英(1898-1980),字瑞昌,曾就读于仁义高小。1924年赴日本留学,从广岛高等师范毕业后,考取东京高等师范研究生。历任省立第一行政区小学师资训练所主任、苏州教育学院教授、镇江师范学院教授等职。
1939年,创办赣西北临时中学,任校长。吴邦英编写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教材讲义,被高等院校及社会教育机构长时间沿用。
姚光华(1894-1974),又名侠凤,1925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回到家乡任仁义高等小学校长。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继入文理科大学。历任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编辑主任,江西省第一中学教导主任、赣西北临时中学教导主任、江西樟树农业学校教师、江西洪都大学副教授。
1939年,同吴邦英一起参与创办赣西北临时中学,1945年,任修水散原中学校长。著有《民众教育概念》《地方自治经济学纲要》《几何表解》等著作,他主编的《土地测量学》长期作为农业专科学校教材。姚光华设计改造的“六用测量仪”(O-型大众测量仪),相比“小平板仪”更加准确精细,读数迅速,广泛适用于森林、土地、道路建筑、地质勘探等方面的工作。
樊秋涛(1896-1938),又名文潮,从仁义高小毕业后应聘为铜鼓幽居小学国语教员,后公费考入日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教洪都中学、南昌师范学校。1937年同樊鸣歧、樊潮会创办修水初级中学,樊秋涛任校长。
樊鸣歧(1896-1947),字凤喈,曾就读于仁义高小。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精于生物学。先后任九江女子师范教导主任、修水初级中学教师、修水初级中学校长,赣西北临时中学教导主任。
樊秋涛、樊鸣歧同庚同窗,志同道合,创办修水初级中学,融合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以“治校严,治学谨”著称,为办学呕心沥血,劳顿奔波。1938年日寇轰炸修水县城,樊秋涛寻觅迁校地址,奔波于漫江等地,不幸中暑病逝,时年仅42岁。樊秋涛校长病逝后,樊鸣歧接任校长。1947年,樊鸣歧不幸病逝,时年51岁。
百年风物含仁义,世代书香见性情。“仁乡五校长”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不阿权贵,始终秉持“仁、义、礼、智、信”,骨子里有着一种刚烈耿直的性格。面对倭寇蹂躏,山河破碎,“仁乡五校长”心怀救亡图存之志,返乡创办学校,潜心教坛,传授文化,教化国民,报效桑梓,是名冠赣西北教育界,令人尊敬的一代鸿儒。
● “红色驿站”的革命者
清末民初,不少在“仁义学校”接受过现代思想启蒙,完成基础教育的仁义学子,走入了高等学府。在校,他们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探索求真,逐渐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发展,是拯救中国的一条光明之路。
他们中,涌现出中共湘鄂赣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陈秋光、中共修水县委书记樊策安、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铁猛、赣西北特别第二区委员会书记樊废级,为修水农民暴动捐躯的第一人陈瑞仁、修铜宜奉边工委筹委会主任朱志鹄等著名的革命者。
“仁义学校”走出了众多著名的革命者,为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仁义学校”几度成为革命的阵地,客观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1926年秋,为了革命发展的需要,党组织运筹在前,指派共产党员陈瑞仁打入仁义学校,担任校长职务,以此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7年4月,陈瑞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反动派杀害,“仁义学校”的领导权被反动校董吴俊生、庶务冷少恒把持。党组织清醒地认识到夺回仁义学校这块阵地的重要性,于1927年秋、冬,指派赣西北特别第二区委员会书记樊废级、共产党员朱再尧、王铁猛先后打入学校,取得国文、体育等教员身份。他们抓住吴俊生顽固灌输封建奴化教育,冷少恒贪腐、财经手续不清等问题,发动进步师生展开斗争,夺取了学校领导权,由樊废级任校长,朱再尧任庶务,王铁猛为体育教员。接管学校后,改革教学内容,摒弃封建因素,改善师生待遇,民主气氛空前活跃。
为把“仁义学校”掌控在我党手中,樊废级、王铁猛、朱再尧通过成立党支部,在进步师生中发展党员,稳固这块革命“阵地”,并向周围农村开展工作。同时,“仁义学校”为湘赣周边党组织召开会议、互通信息、往来联络等,提供了较安全的秘密场所,成为党组织活动的中心。
1928年春,吴俊生等反动家伙到处散布“仁义学校被共党分子所控制,即将成为匪巢”的流言蜚语,利用操控的反动民团进行监视,千方百计从中破坏。中共修水临时县委根据湘鄂赣特委“关于建立湘鄂赣三省边境交通站”的指示,出于安全考虑,将仁义学校的“红色驿站”功能,转移至仁乡水源街口“異品斋”。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修水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朱晃富秘密或半公开深入到仁义学校,宣传当前的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师生交朋友,把《大刀进行曲》《有个小东洋》等抗日歌曲传到仁义学校。一时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雄壮歌声唱响全校,并传向四邻八乡的“保学”,“红色驿站”的星火,生生不息……
● 血战殉国的“抗日将军”
清末民初的“仁义学校”是当时仁乡一带的“最高学府”。不少仁乡学子怀揣梦想从仁义学堂(校)完成基础教育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第一至七期学生中,来自仁乡的不下10人,有为苏维埃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王铁猛、朱渭滨;有壮烈牺牲在北伐战场的余锡祺、余裼祉兄弟;有国军中将卢石英、朱赤(追赠),少将陈士元、朱国宾、吴天霁……将星璀璨。
据1948年3月民国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编印的《忠烈将士名录》记载,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7月—1945年8月)国民革命军修水籍(部分)抗日阵亡将士172人:即少将2人、校官6人、尉官8人、士兵156人。阵亡的两名少将,分别是国民革命军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国民革命军109师少将参谋长吴天霁。
朱赤(1900-1937),修水县上衫乡人,10岁在本村一位秀才家里读私塾,后就读于仁义小学,毕业后被推荐到仁乡东港渡小学任教。1925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后,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渐次升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朱赤任88师262旅3团团长,八一三淞沪战争后,因功晋升262旅少将旅长。
1937年12月,朱赤率262旅参加南京保卫战,固守平堰-雨花台防线。12月12日清晨,日军集中飞机100余架,大炮10余门,分数路进攻雨花台阵地,朱赤亲临阵地指挥,日军炮火封锁,全旅战到仅剩一个连的兵力,突围无望。朱赤命令士兵将所有手榴弹导火索用绳子串起来,等到日军进攻至阵地前沿时,几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整个阵地血肉横飞,成为一片焦土……朱赤同全体官兵共赴国难,壮烈殉国。
吴天霁(1902-1940),修水县大桥镇人,仁义高小毕业。后入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第七期少校区队长。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109师少将参谋长,为抵抗日军侵占陕西,率部死守渭南潼关,“不教日寇度雄关”,1940年在“潼关保卫战”对日作战中阵亡。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名录收录国民革命军重要将领64名,陆军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位列其中。其事迹已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一书。
● 修水籍“共和国将军”
修水是秋收起义重要策源地之一,在两次攻打长沙及屡次扩红运动中,先后有4万余人参加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艰苦卓绝的南方八省游击战争,仅有不到20人走出硝烟。
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时任广州舰艇学院政治部主任的朱星祥被中央军委授予首批海军少将军衔。
朱星祥(1933-2021),派号祈中,修水县水源乡人。1945年秋,考入仁义中学,成为该校首期招收的50名学生之一。
1949年12月,年仅17岁的朱星祥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修水、武宁的剿匪斗争。1953年被调到江西省军区466团任团部文书、后任参谋,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一步步地成长。
1955年3月,朱星祥被调入海军旅顺基地,随部队接管苏联军队旅顺基地。先后任海军旅顺基地航保处干事、直属政治部组织处秘书、旅顺基地党委秘书、海军后勤部武汉办事处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1983年6月至1989年11月,朱星祥将军出任海军医学研究所政委,广州舰艇学院政治部主任,为海军培养德才兼备的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辛和心血。
1989年12月至1993年6月退休,朱星祥将军一直担任海军上海基地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副书记。他刚正不阿,秉公执纪,为推进正风肃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2015年,朱星祥家庭被江西省军区授予并颁发“共和国将军之家”的光荣牌匾。朱星祥将军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授予“共和国将军”的修水籍将军。
岁月更迭,百年须臾。如今,由“仁义学校”赓续而来的“大桥镇中学”,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高标准运动场、雄伟壮观的教学楼、多功能综合楼……一派青春时尚的现代气息。
徜徉其间,似是物非人非,昔日的“书院”“学堂”痕迹难觅。唯有校旁那淙淙流淌的朱溪水,依旧不知疲倦,吟咏峥嵘岁月,诉说红色故事。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