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人物丨刘春江:半生倾情青阳腔

2023-09-13 16:00:0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29497

80岁的刘春江腿脚不太好,但时不时地他总要到湖口县文化馆爬爬楼,因为在这里可以听到青阳腔,也可以看到年轻一辈对这个古老戏曲的再现。从1980年开始,刘春江为青阳腔奔走、搜集、发掘、研究,燃烧了全部心力,倾注了半生心血。

机缘巧合地相遇

1980年,时任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下乡进行文艺采风,恰好遇到一个村庄在唱戏。“我15岁起就在黄梅剧团搞音乐,各种戏曲唱腔可以说是烂熟于胸,可这次听到的戏曲到底是什么我却不知道。”回去之后,刘春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果发现这种在湖口县广为流传的“土戏”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阳腔!

青阳腔又名湖口高腔,是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池州地区后,与当地的土语音调、俚语俗曲相结合,并吸收了浙江余姚腔的成分,发展的一种新兴戏曲剧种,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青阳腔曾一度凌驾于昆曲之上,覆盖了半个中国的戏曲形式,影响了徽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发展。然而受到战争等因素影响,青阳腔曾一度被认为不复存在了。

这次相遇让刘春江大喜过望,自此开始了青阳腔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一发不可收拾。

“戏篓子”的托付

想恢复一个剧种谈何容易!

要获得相关资料,首先就要寻访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在青阳腔这根线的牵引下,刘春江足迹遍布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走访了300多位老艺人。在同老艺人长期交往中,他渐渐读懂了老人们的人生经历,而老人们也渐渐被他的真诚打动。久而久之,老艺人们开始全力支持并和他结成了忘年交,把他当作可以依托的人。

有位外号“戏篓子”的老人崔龙发,一生钟爱戏曲,家中的阁楼里珍藏着很多古老的戏本,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让看一眼,刘春江自然也没有看见过。在老人弥留之际,老人的儿子找到了刘春江,“老人说,本来那些本子都要带到棺材里去的,既然我需要就全都留给我。”

这是巨大的信任,更是艰难的托付。

为此,刘春江走遍了湖口1000多个自然村,共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96个(整本戏36个,折子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谱40本,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拍摄照片1000余帧,同时还记录整理了青阳腔的渊源、沿革、古谱符号、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班社剧团、戏台楹联、艺人题壁、古戏台等相关资料。

走上青春舞台

古老的戏曲如何焕发青春光彩?刘春江的答案是年轻化。

全国范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始后,刘春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早已盼望的事业中去。2006年,湖口青阳腔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九江学院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而刘春江也走进九江学院,以每周一次的频率为学生们教授青阳腔,在年轻人的心里种下青阳腔的种子。

舞台上吕布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貂蝉风情万种、倾国倾城……青阳腔传统剧目《貂婵拜月》让台下数百名大学生心驰神往,这是九江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的青阳腔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课,这样的方式不仅传承青阳腔,更宣传了青阳腔。“首先要让人知道,然后才是了解和传播。”

在石钟山风景区的老戏台上,青阳腔现代戏《一篮寿桃》表现了1998年抗灾期间的军民鱼水情;新编历史剧《圆月桥》身段表演、曲牌声腔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情趣;传统戏《玉簪记》选段更是情意缠绵、文情交融…

在刘春江的努力下,2015年10月,湖口青阳腔首次走出国门,折子戏《贵妃醉酒》《百花赠剑》《夜等》成功出演韩国旌善郡阿里郎艺术节。2018年5月,与湖口老年大学合作编排的青阳腔舞蹈《江姐》,应邀赴香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汇演获银奖。2018年11月,湖口青阳腔张飞脸谱被制作成可爱的表情包正式上线……一个个消息见证着湖口青阳腔的传承创新。

出生于1943年的刘春江,今年满80。他毕生致力研究青阳腔,国内外发表青阳腔论文10余篇,出版了《湖口青阳腔》《中国湖口青阳腔曲牌音乐集》《追随青阳腔三十年——缘与梦》等专著,合作编导的青阳腔舞蹈《储蓄罐》,曾获12个部委奖。先后被授予九江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感动九江十大人物、九江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沽玥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