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赣州10月27日电(记者 邓洪海 宋莉)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研发非遗旅游商品,开发了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系列产品200余件,受到游客的欢迎;香火龙、客家山歌、板凳龙等非遗项目,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关西村非遗小镇,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会昌县通过“协会+公司+基地+编织户”的经营模式,让藤器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赣州市建立“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生产性保护有机融合,激发非遗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遗+旅游”,让旅游热起来
客家织带制作、学唱客家山歌、品味擂茶、观看赣南采茶戏……每到假期,众多赣州非遗项目,在各大景区、剧院、街巷轮番登场,为游客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让游客在非遗项目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赣州市石城县素有“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文化资源富集。在千百年历史的人文进程中,孕育出众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颜六色的灯彩。张欣苑 摄
近年来,石城县乘着全域旅游发展东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该县的一道靓丽风景。除在主要旅游景点开辟表演场所,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进景区演出展示外,石城县还通过连续举办五届旅游文化节、灯彩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打造非遗节目晚会、安排非遗项目体验等,全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石城灯彩、石城砚石、王润生毛笔等元素融合进宣传画册、影音制品、旅游纪念品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乘旅游快车,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花灯、云灯、舞狮、木偶戏……近日,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非遗小镇,一个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呈现一场盛大非遗视听盛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与风采。据悉,田村镇人文璀璨,底蕴深厚,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古镇。为进一步保护传承非遗,田村镇着力打造非遗小镇,将全镇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月光光,照四方,有女爱嫁放排郎……”伴随着客家童谣声,走进龙南市杨村镇燕翼围客家文化体验区,民俗情景歌舞剧《围屋新娘》正在围屋里上演,吸引大批游客现场观看。
“保护围屋就是保护历史的根脉,我们以客家围屋为主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发展路径。”杨村镇党委书记赖伟胜介绍,当地以燕翼围及周边27座围屋为依托,进行古建修缮改造,引入非遗技艺和民俗业态、打造沉浸式客家文化旅游打卡地。
观赏围屋建筑、感受客家文化,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龙南市通过开展“老屋复活”项目建设,共修缮围屋54座,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宅665幢(间),建成8个老屋民宿集聚区,带动1.2万余名群众受益,让古老围屋重新焕发“生命力”。
在国家4A级景区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建成章贡区非遗馆和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客家菜制作技艺、章贡酒酿造技艺等传习所,通过研发非遗旅游商品,开发了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系列产品200余件,并设立文创旗舰店,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变成“伴手礼”在展示馆售卖,并通过互联网络销往全国。近年来融入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400余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 亿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石城、章贡区、龙南等地为代表,近年来,赣州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客家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 “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并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活动,全市4A级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
“非遗+生产性保护” 让非遗活起来
今年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在江西馆赣州展区,古朴典雅的石城砚、精美绝伦的瑞金竹编、古色古香的崇义竹创等非遗项目,吸引了现场观众和参展商驻足观看、进馆咨询。本届文博会单独设立的寻乌展馆还划分为客家剧目现场展示、非遗木雕工艺、非遗美食品尝区等区域。
这是赣州市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赣州市依托大型节会,举办非遗购物展示展销系列活动,设立赣南民间工艺产品展销区。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和建设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目前,建有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1个。
刚出笼的信丰萝卜饺。信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走进会昌县西江镇岚昌藤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生产藤椅。近年来,会昌县不断创新非遗项目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保护和发展模式,通过借助市场力量把藤器工艺融入家具产品,在学校成立传承基地,鼓励艺人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使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发展,活态传承。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焕发活力。会昌县通过“协会+公司+基地+编织户”的经营模式,让藤器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会昌藤器制作技艺实现无人从事到拥有2000多名技法娴熟的藤艺编织民间艺人。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生产性示范基地,带动该镇200余名客家大嫂生产销售米酒,借助电商渠道,平均月销量超过3万斤。
“汉仙名气响当当,湖中景色胜苏杭。采荷仙姑偷眼看,想嫁门岭做新娘。”何良清和刘丽一曲会昌山歌《汉仙名气响当当》,收获汉仙岩景区游客的阵阵掌声。自2017年以来,赣州累计有343个客家非遗项目进驻景区,开展各类展示展销展演活动3455场次,惠及群众996万人次。
信丰县县名取“人信物丰、因信而丰”之意,县内99%属客家民系,民风淳朴、心灵手巧。信丰萝卜饺皮薄且晶莹剔透、入口软糯,是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之一。“信丰萝卜饺的饺子皮是用当地的红薯粉精制而成,萝卜饺的馅料也大有讲究,必须是新鲜的萝卜和新鲜鱼肉。”已有几十年制作萝卜饺经验的厨师曹华介绍说。
“非遗+乡村振兴” 让乡村火起来
“不仅能欣赏到围屋建筑,还能近距离观看客家织带制作、学唱客家山歌,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让我回味无穷。”近日,来自湖南的游客万女士游览了龙南关西新围后十分高兴。
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是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企业和商家加入到客家饰品、客家工艺品等非遗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香火龙、客家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经过重新编排包装,开始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关西村非遗小镇,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遗小镇上演精彩木偶戏。张欣苑 摄
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市以全南雅溪古村、龙南关西村、于都寒信村等非遗小镇为主体,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入融合、相得益彰。
唢呐是一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管乐器,在赣南客家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在赣南各县市中,于都唢呐公婆吹独具特色。于都县在乡村旅游点、人群聚集区建设于都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所,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风情和民俗文化保护起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各地的非遗工坊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基层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动能。大余新城镇周屋村的芋荷、良生烫皮生产带动了70户家庭增收致富;会昌依托酱干制作技艺带动县域酱干加工业,生产企业20多家,年生产酱干2000多吨;兴国百丈泉公司,将兴国鱼丝传统工艺改进提升,生产的兴国鱼丝畅销江浙沪、北上广深,远销东南亚,开创了传统食品的互联网新时代;崇义县凭借崇义南酸枣糕制作技艺,将其打造成为年产量8000余吨、年产值3亿元、年利税4000万元,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500万元的富民好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非遗技艺发展为突破,近年来,赣州紧抓机遇,守正创新,先后设立各级非遗工坊70余家,推动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99个客家非遗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累计带动超3万余名贫困户脱贫增收,助力人均年增收超万元,让非遗“老手艺”变成致富“新产业”。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