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忠佩
冬日的早晨,隔着星江河浅滩,我看到了中华秋沙鸭神秘的身影。那覆羽呈白色,长有黑色冠羽、红色长喙的,分明是雄鸟;而羽毛以灰褐色为主,覆羽和下体出现白色斑纹的,即是雌鸟了。中华秋沙鸭在水面上忽而凌波微步,忽而翩翩起舞,仿佛流淌的河水是舞台,两岸青山成了舞台的背景。
这里是江西婺源境内的星江河,江西饶河的主要源头之一。中华秋沙鸭、蓝冠噪鹛等珍稀鸟类在此越冬、栖息。如今,这里已成为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以及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吸引着国内外爱鸟人士和专家关注的目光。
婺源山水的魅力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既是山水的精灵,也称得上是我熟识的朋友了。
每年11月,中华秋沙鸭总是如期而至:从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飞抵南方的婺源越冬,给星江河流域渡头、石枧河段带来了别样的风情。河床、浅滩、裸岩,清澈见底的河流,游弋的鱼群,还有两岸山峦的乔木林,都是中华秋沙鸭青睐的生活环境。
这天,穿过洲滩小径,我又一次来到了渡头观鸟的掩体,借助摄影友人的单筒望远镜,发现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出场。它们以独特的“发型”亮相,本身就带有喜感。在宽阔的河流中,它们或凫游,或潜水,或觅食,或追逐,尤其在水面腾起,或站在礁石上挺胸展翅抖落水珠的样子,气宇轩昂,潇洒不羁。令人欣喜的是,摄影的友人捕捉到了中华秋沙鸭与鸳鸯、绿头鸭同框的瞬间。
程洁淮是婺源本土最早拍摄野鸟的摄影家,他在乡村河流湖泊先后定格了200多种野鸟。十多年前,我还是通过他的作品对中华秋沙鸭生发兴趣的。一次去渡头才发现,称得上鸟类中“潜水高手”的中华秋沙鸭,还能够营巢于高高的树洞里。去年,我还跟随江西五大河流水鸟调查人员进入监测点,去了解他们如何对鸟类观测点的经纬度,物种数量、雌雄成幼分布,以及生活环境和人为干扰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的细节。无疑,是他们的早出晚归,为保护鸟类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人恋旧,鸟也恋旧。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军告诉我,中华秋沙鸭在星江河流域渡头、石枧一带河流越冬,是从2002年冬开始的,种群少时有20只左右,多时有80多只。从婺源鸟类保护区划分,渡头、石枧一带属于文公山片区。
彼时的渡头、石枧,还是两个靠木船摆渡通行的村庄。想来,这是婺源山水的魅力和婺源人的福气。
这方山水,有鸟的亲近,就多了几分灵性。在鸟类专家和爱鸟人士眼中,婺源星江河及其两岸,是一条独特的观鸟风景线,60多种鸟类在星江河流域及其两岸繁衍生息。
蓝冠噪鹛留下的谜团
蓝冠、黄喉、黑脸、褐腰,啼声清脆悦耳,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蓝冠噪鹛,曾在20世纪一度神秘消失,2000年5月,它们又在星江河上游的秋口镇石门村水口林中现身,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鸟类专家的关注。
有时,我很难将诸如“世界极危”“红色名录”这样的词汇,与“嘀呴嘀呴”叫着的蓝冠噪鹛灵动身影等同起来。况且,蓝冠噪鹛虽然在婺源秋口石门、鹤溪、太白曹门、湖田、五店等地均有种群出现,但存世数量一直没有超过250只。更为神奇的是,蓝冠噪鹛每年4月初在婺源现身,完成了产卵、孵化、育雏之后,又在7月底或8月初匿迹了——它们其他时候究竟栖身何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那蓝冠噪鹛为何一往情深,如此眷恋婺源乡村呢?
从目前鸟类专家的跟踪监测来看,蓝冠噪鹛只在婺源出现,称得上是婺源的特有物种了。
或许,是世代婺源人传承“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对村落水口林的守护,以及近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长期禁伐天然阔叶林,造就了自然山水和鸟类家园的绿色传奇。
那栖息其中的蓝冠噪鹛等鸟类,应是幸福的“居民”了。
与鸟为邻
处于赣东北的婺源,山水相融,河流九曲,村庄依山傍水,全县森林覆盖率83.67%。如今生活在婺源的鸟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共有35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2种。
从2016年开始,婺源在2967.78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的大环境中,划出了12992.7公顷作为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一书这样介绍:“这里是全球极危的蓝冠噪鹛的唯一栖息地……是中国鸟类最为丰富的保护地之一,是徽州文化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行走于保护区,常常会与这样的标识不期而遇:“禁止任何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今年的一个春日,一对“入驻”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种群重建”的朱鹮,经过野化放归后,恋上了婺源的山水,开始落户星江河上游的江湾镇旃坑村。
鸟,藏着生命的奥义,不断丰富着婺源乡村的生态叙事。婺源人与鸟为邻,周围生活着一个庞大的鸟类族群。燕子、麻雀、白鹭、画眉、乌鸫、四喜鸟、白鹡鸰、白头鹎、山斑鸠、红嘴蓝鹊,都是日常可见的鸟种。山峦、河流、水口、树梢,以及树梢上的云朵,都是鸟儿的路标。
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
一只鸟的飞行旅程,不断引发乡村生态建设的新形态。婺源的青山碧水,是对中华秋沙鸭、蓝冠噪鹛等珍稀鸟类最好的邀约。而观鸟催生的民宿、客栈、农庄,隐于乡村粉墙黛瓦的村落之中。以鸟为邻,开“观鸟客栈”的曹门村村民汪延旺、晓起村村民余志标,是我几年前的采访对象,如今都成了当地爱鸟护鸟活动的骨干,以及天南地北鸟类摄影家的联络人。
很显然,一只鸟给他们的印记,已从最初的养家糊口上升到了精神慰藉。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与有关部门合作,在赋春、太白等地设立了7个自然教育“飞羽”学校。到石门蓝冠噪鹛博物馆、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研学基地开启科普观鸟之旅,去婺源鸳鸯湖、坑口等乡村观鸟点发现鸟类自然之美,是婺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分子,也成为新时代婺源人的共识。
所有这些,都是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价值。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鸳鸯湖片区、文公山片区与大鄣山片区。我的家乡就在大鄣山下川流不息的轮溪,属星江河上游。鸳鸯、白鹭、画眉、杜鹃、白鹇、山斑鸠,甚至白腿小隼与林雕,都是父老乡亲耳熟能详的鸟类。“人过存迹,雁过留声”“不打三春鸟,莫捕四月鱼”……许多乡间谚语,都透着婺源民间的生态保护智慧。是的,只要去倾听,每一条河流的回响,每一只鸟的啼鸣,无不传递着家乡父老的善良与友好。
清晨的星江河,芦花摇曳,河面上缭绕的雾气慢慢散去。成群的鸊鷉,悠闲地凫于水面。噗噗噗,两只鸊鷉倏地像约好比赛似的,扑凌凌地掠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的白鹭,三五成群,贴着河面在展翅飞翔。在我心目中,那经年不绝的鸟鸣是山水滋养的民谣,是一曲珍稀鸟类的恋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