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两点,凌光宝早餐店后厨的灯准时亮起。从窗户里透出来的黄色灯光,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显眼。
62岁的老凌是共青城市地地道道的渔民,自2020年鄱阳湖和博阳河共青城市水域全面禁捕后,便收网上岸。“一开始我想重操旧业,继续与水‘打交道’,养殖龙虾,养了两年最后亏了本。”老凌一边和着面团,一边说道。2022年,老凌决定另谋出路,与妻子在共青城市市区开了一家早餐店。
和面、擀皮、包馅、捏褶,动作迅速连贯,那双捕了将近50年鱼的手,干起这细致活一点都不含糊。小笼包在他的手里“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是店里的“金字招牌”。
清晨6点,天边微亮,门口炉子上摞了七八层的小笼包笼屉也冒起了腾腾热气,香味随风飘散在寒冬的冷空气中。这时早起上班的人们也陆陆续续来到店里购买早餐。或打包、或堂食,或煮粉、或打粥,老凌老两口忙得不可开交。
“我从11岁开始跟着父亲打鱼,然后我的儿子跟着我打鱼,我们家三辈都是渔民。”七点半左右,小笼包卖得差不多了,老凌一边继续包着,一边讲起自己以前“摇摇晃晃”的生活。
“我家有一个可以装几吨鱼的大渔船,除了每年3月-6月的禁渔期,我们上岸打零工,其余的时候都漂在鄱阳湖上。”老凌将十几个笼屉放在炉子上,转身又收拾起了餐桌。
“国家提出这个政策,我们还是很理解的。其实那几年,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鱼类越来越少,量也越来越少,没有七八十年代多了,我们也是很心痛的。”本以为这辈子也会跟父亲一样,延续世代打鱼为生的家庭传统,但随着国家退捕政策的出台,老凌只能放弃打鱼,带着儿子收网上岸,老凌说,他理解国家政策,但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
“收走的渔船、渔网政府一次性补贴了近两万,创业有补助,还定期摸底我们退捕渔民的技能培训需求,我都参加了好几次这种技能培训了。”妥善做好渔民转产安置,是关系长江“十年禁渔”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乎渔民生计和家庭稳定的一件民生大事,老凌说,虽然收网上岸了,但政府并没有不管他们,还给他们在迷茫中指引了新的奋斗路。
十点钟,过了饭点,店里渐渐冷清下来,老凌与妻子拿出了一张崭新的福字,打算贴在早餐店的推拉门上。“要过年了,我们也喜庆喜庆,在新的一年,希望喜欢吃我们包子的客人越来越多。”说完,老凌与妻子一起笑了起来。
老凌只是共青城市退捕渔民就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该市共有退捕渔民122户、243名。为了有效安置退捕渔民,近年来共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30场,服务退捕渔民上百人次,开展就业指导200人次;为9名退捕渔民设立公益性岗位,每月发放500元岗位津贴;对有经营执照且稳定经营半年以上的渔民给予5000元补助,对新增发展稻虾种养产业的,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扶持。
“我市将继续全力以赴帮助退捕渔民再就业,保障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共青城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农渔业股负责人朱礼财表示。
(王一婷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孔颖)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