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黄问猴:传承四代 酿出九江老味道

2024-02-03 10:16:46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9580

       世上三般苦,打铁酿酒磨豆腐。

  冬天的凌晨四点,天还是沉沉的黑,黄问猴就已经起床了,做酒的日子,出酒的日子对酿酒人来说都是大日子。

家传谋生手艺

  黄问猴做酒的手艺是家传的,“做酒要从我老公公说起,”黄问猴翻着家谱介绍,当时老公公的丈人家会做酒,是家传手艺,原本是要传给儿子的,“没想到儿子年纪轻轻过世了,只好传给女婿。”这样一来酿酒手艺就转移到了黄家,也成了家传的谋生手艺。

  黄问猴是濂溪区芳兰村人,从小耳濡目染看大人们酿酒。“小时候虽然没有刻意教,但是都要在旁边打下手,看也看会了。”但看会了也没用,黄问猴的青少年时期正值经济困难,“粮食都不够吃,哪能来酿酒?”

  但黄家是有过好时候的。酿酒的第二代就在大中路上开了店,“小店,是和别人合伙租的门面。”地址就在现在的都天巷对面,邮电局隔壁,“我家的招牌叫‘意兴’,生意兴隆的意思。”到了家族第三代,黄问猴父亲的时候,店没开了,只在家中做酒零卖,也上门到别人家里做酒。再到了后来,酒的生意不好做,但凭着好手艺他先后到威家供销社和莲花粮站给公家酿酒。

  父亲过世后,黄问猴一直务农,一直到1981年才开始正式接过父辈的班,把酿酒手艺捡了起来。“那时候生活开始慢慢好了,老百姓收了粮食也就想做酒,我就挨家挨户上门去做。”因为手艺好,做事勤恳,黄问猴的业务范围很广,江洲镇、威家镇、虞家河镇、周岭镇……都被他跑了个遍。“那时候收费低,1斤米只要1角,100斤米也只收10元。”

老九江的味道

  日子就在酒香中慢慢流淌,1997年黄问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封缸酒,2003年到浔阳区人民路上开了一个小作坊,销售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和封缸酒。

  封缸酒是九江传统名酒,清末的时候黄家就在做。“那个时候,做封缸酒的很多,各家牌子不一样,我家就是意兴。”这种酒归属黄酒类,但和普通黄酒不一样,“颜色、口感、气味都不同,你要叫我说当然是我们的封缸好喝。”除了经济困难的那几年,黄家一直没断了封缸酒的酿造,黄问猴46岁的时候又开始酿造这种老九江味道。

  封缸酒用的是纯糯米,前发酵阶段多次加入50度醅酒,当酒度达到20度时,带糟贮入大缸,密封后,发酵6个月。然后压榨得酒液,将酒液再入大缸陈酿澄清,密封陈酿达五年之久即可。发酵后酒中生成了大量糖、乙醇、氨基酸等有机物,在长年封存中又促进醋类和其他醇类产生,致使该酒不加任何色素而自然转成琥珀色。封存愈久,颜色愈深,糖分含量也愈高,酒性也愈平稳。“入口甜柔,味道醇厚,而且非常养人。”

  现在黄问猴还记得那年做的一缸酒,“出酒之后没封存,直接分给亲戚朋友们喝了。”虽然没有封存的酒,味道会薄,度数也会高一些,但大家都说:就是原来那个味儿。那个味儿是许多九江人童年的记忆,家乡的味道。于是小小破破的酒坊引来了无数的客人,大家都用“买买买”的举动证明了黄问猴的手艺。

  如今黄问猴是九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烟水亭封缸酒业有限公司也被评为江西老字号、中国食品行业百年传承品牌。而以前的小作坊也升级成为800平方米的厂房和6家门店。

新时代新风貌

  黄问猴已经73岁,但所有的酒他仍然亲力亲为。后辈们开玩笑说他是个宝,要保重身体多做一点酒。但正经说起来,后辈们也一直为封缸酒的复兴开动脑筋。

  虽然封缸酒有极其辉煌的过去,但不可否认这些年有些式微。如果仅仅从酒本身出发,黄问猴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味道甜了,二是现在人多开车,喝酒的少了。”老早的时候,生活水平不高,大都爱甜,封缸酒自然的甜美让人沉醉,但现在老百姓的口味反过来了。

  “老东西有老东西的好,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于是店里增加了桂花封缸、南瓜封缸这些新口味。黄家的年轻人则在开拓思路,琢磨怎样让老味道和新的生活方式衔接,“不能仅仅用情怀抓住老年顾客,更要用新的内涵吸引年轻人,这样才能让非遗不断地焕发光彩,一直传承。”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沽玥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