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禾下乘凉梦》诞生记

2024-04-19 10:20:16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8688

《禾下乘凉梦》诞生记

 □ 陶良飞

  “4月16日,4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这部讲述袁隆平“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优秀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广播剧以杂交水稻研究为线索,以有声传记的方式展现,选取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个时期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人生最重要的几段科研故事加以展示。

  在这部广播剧创作的背后,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袁隆平形象?是如何把一个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还原于一个每天忙碌于田间,嬉笑于家庭,躬身于课堂,徜徉于稻海的长者?

  聊剧情——塑造形象有血有肉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老为了全天下人免受饥饿,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听了这个广播剧,让我对袁老更加敬佩。”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的播出,德安县隆平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刘能发十分激动。

  充满温度的大主题。袁隆平出生在江西德安,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县生活,在那里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这短暂的幸福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被打破了。

  在随着父母颠沛流离,袁隆平亲眼看到那些善良无助的中国百姓衣食无着、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时,童年的他心中就留下一个种子:吃饭,是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大事。

  此后的一生,袁隆平的学习、科研、生活、奋斗,始终都围绕着“粮食”进行,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并且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精心设计的小细节。4集广播剧用精巧构思,将“发现”稻种、“磨难”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四个关键环节构成4集内容,艺术再现了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过程中的科学启蒙、解困民众、专业苦读、实践求真、忘我奉献等精神标范。

  剧中,有一次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秸秆粗壮、穗粒饱满的水稻植株。按照构想,他以为把这个稻穗上采集的种子播种下去,未来一定会获得丰收,但实际效果却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袁隆平深受打击,于是依据事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深入调查,撰写论文,敢于求真,由此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

  真实感人的人情味。作品通过生动的朗读将“做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发芽、结果,让天下苍生不为吃饭发愁”的梦想娓娓道来。创作团队设计了袁隆平与妻子、学生、科研成员等几组人物关系,通过彼此之间聊着生活,聊着工作,聊着科研,塑造了一个真切可感、质朴无华的人物,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袁隆平,也更能走进人们的心里。

  塑造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需要细节支撑。创作团队没有把人物架起来,而是让他回归尘世,剧中的袁隆平就像一个常见的奔波于农田里的长者,和蔼可亲,声息可闻,和那些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没有两样。

  定角色——剧里剧外满是真情

  这部广播剧团队从今年1月中旬进棚录音,直到最后完成,花费了近两个月。

  虽然前期剧本已经过十几稿的进行打磨修改,但面临饰演袁隆平的角色人选问题,该剧艺术顾问王锐认为,剧本再好,必须要有好演员来演。

  袁隆平虽是江西德安人,童年也是在德安生活,但青年时期直到终老,他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在湖南工作。

  所以物色配音演员时,到底是选择江西口音来演播还是湖南口音演播,团队一时犯了难。

  为更加地还原真实形象,团队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演员角色上,童年时期的袁隆平选择江西籍的演员,青年以后时期的袁隆平由湖南籍的演员来进行演播。

  于是,王锐广发招贤榜,经过好几轮试音,都没能选中满意角色,直至配音演员李昊甲的出现。

  王锐首先是发了一段袁隆平的原声,让李昊甲先试试音。“我叫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在德安县城祖父修建的颐园里面,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让王锐没想到的是,李昊甲无论是从声音还是人物的感觉,都很符合演播袁隆平这个角色。

  定了!从袁隆平安江农校开始执教到其老年期间,由李昊甲来演播。

  演播演员不光是声音要像,对人物的表现力也要高要求,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挫折磨难时,演员要有强大的爆发力,对演员的台词功夫和张力要求特别高。

  李昊甲通过无数遍地用心揣摩、捕捉细节……慢慢找到了感觉,塑造出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而童年时期的袁隆平则由江西籍演员谷子演播,她用稚嫩的德安话把小时候的袁隆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扮演袁隆平妻子邓则的演员叫徐徐,也是湖南籍演员。在演播袁隆平妻子这个角色时,如何从最初的相敬如宾,到后来成为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袁老师”到“老袁”的改变?如何表现出更多细腻的感情,体现出对丈夫的关爱?徐徐在对剧本故事愈加熟悉后,对角色也逐渐拿捏得恰到好处。

  “老袁,老袁,老袁,我跟你讲啊,我偷偷藏了三盆,又从砸碎的罐子里找到几株幸存的秧苗……”

  这是第2集广播剧《磨难》中,红卫兵把袁隆平辛辛苦苦繁育的60多盆雄性不育株砸了,袁隆平痛哭流涕,妻子安慰他时说的一段话。徐徐在演播中把夫妻患难与共的感觉演得情真意切。

  至于为何选择广播剧这种形式?

  导演碧辉告诉笔者:“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传播效果不亚于影视剧,内容上也有思想、有深度,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喜爱广播剧的受众来说,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可以让听众得到精神升华和心灵的洗礼。袁隆平是国家的栋梁,用声音可以更好地表现伟大人物的传奇一生,传播社会正能量”。

  反响大——专家听众好评如潮

  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伍凤春在该剧中饰演袁隆平的母亲,回忆起这部广播剧,至今她还沉浸其中。

  “在最后一集《圆梦》中,当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响起,有一段母子心灵对话,我和李昊甲完全投入在剧情里,‘妈妈,什么是好种子?’‘二毛,人就像种子,你要做一粒好种子。好种子长出的粮食才好吃,还好看,你们看这米的颜色,晶莹透亮,就像人生的色泽’。‘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我总想,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陪陪您。可直到您病危,我,我还在长沙开杂交稻现场会……’”

  伍凤春回忆,当录制完成剧终后,全体演员和制作方、片方合影留念时,迟迟不见李昊甲,当剧组同事找到他时,他还坐在话筒前,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泪流满面,哽咽着说,“稍微等等,让我缓一下。”

  评论家兼编剧孙浩认为,《禾下乘凉梦》广播剧没有停留在缅怀英雄的层面,而是把袁隆平一生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凝聚成剧,让听众通过他的事迹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体会到一粒种子撑起的济世伟业,体会到一种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使命担当。

  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学习强国”平台、新华广播平台等媒体平台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这是一部献给当代人的精神大餐,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精品佳剧。”“作品角度独特、风格新颖,着力展现了袁老这位中国稻田守望者的奉献精神。”“要以袁老为榜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