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同样是家长的必修课

2024-04-22 09:39:35   
浏览量 28684

“孩子让我人脸识别,我也不懂,以为他在上网课,其实是打游戏”……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相关反映热线中,不少家长都提到了类似困扰。
互联网大潮扑面而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短视频或网络,成为了需要被重视的问题。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图片

图源:文汇报 叶辰亮 摄
也正因此,如何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保护屏障,探索一直在持续。比如,从政策法规层面,据报道,2020年以来,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提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内容。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增“网络保护”章,完善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2024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
需要明确的是,未成年网络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单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无法尽美。垂直到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想法和行为总会直接或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和对网络的掌控力,家长的网络素养就要随之提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们沉迷网络或游戏,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当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手机或电脑,对家长而言,也许是最简单的“带孩子”的方式,但一定不是效果最佳的方式。如果家长积极行动起来,用更有意义的阅读、运动和回归大自然等陪伴,有效占据孩子的课外时间,并用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作为孩子的精神食粮,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图片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有游戏厂商的数据显示,在他们受理的未成年人玩游戏案例中,有98%是未成年人冒用成人实名账号,不理性消费中87%通过了成人的人脸认证。这两个数据也反映出家长在孩子健康用网中的重要性。
但也要意识到,不同于家长们“半路出家”式接触网络,Z时代或者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是纯粹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生存在网络空间,概念中不存在所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新旧交替的转变。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交往关系等等早已被互联网包裹,因此将他们与网络完全剥离开来是不现实的,或者说互联网已经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从这个层面来说,比起一味排斥新兴科技,家长们更需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了解某项技术背后的文化和知识,适时给予孩子引导和启发。
企业和平台作为重要主体,也需压实责任。通过例如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适度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是对未成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事后环节也同样重要。
试想前面提到的情形,孩子绕过监管,沉迷游戏,家长粗暴管控或投诉封号,平台配合操作,这样当然可以解决一次投诉,但也仅限于解决当下的一次事件,但对于孩子之后的管教或其他家庭相似的现象,是否能有更普适或有效的途径?以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为例,它专门针对事后阶段,履行企业职责,处理用户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沉迷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营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公益服务,比如,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专家和老师队伍、开展公益性的家庭教育和辅导、走进乡村学校开展心理建设活动等,再不断地把沉淀下来的服务案例和经验反哺到事前预防的工作中去。
也就是说,营地除了直面和处理家长的问题,也会为家庭网络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为家长可能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个求助的入口。成立7年来,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已为3600多万用户提供未成年人健康用网和防沉迷知识和建议,累计深度沟通辅导8.7万名家长。

图片

3月30日,两名中学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南海植物园自拍。新华社发 李海涛摄
其实,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防沉迷问题,除了限制性的保护手段以及提高网络素养等软性措施外,更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加强正确使用网络的持续性引导。
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在当下这个网络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相融相生的时代,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拿起手机与网络共处、放下手机与生活相处,并从中找到平衡点。而做到这点,也需要各方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耐心。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