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诗话)“新月派”诗人对庐山的贡献

2024-04-23 19:17: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379


“新月派”诗人对庐山的贡献

■ 李 震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文主要发祥地”,诗词数量庞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冠绝中国名山。吴宗慈的《庐山志》便辑录了歌咏庐山的诗词达3700余首,时间跨度长达1600多年,出自一千多位诗人之手。到现代,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他们中不乏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开宗立派的诗坛泰斗,也有胡适、徐志摩这样的现代白话新诗大家。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也是现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徐志摩小胡适六岁,先后留学美英,攻读银行和经济学。1923年,胡适与徐志摩等在北京组织文学社团“新月社”, 其名称来自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以此为阵地,逐步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 “新月派”主张诗歌要讲究“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对新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月派”诗人多为英美留学生,或是民国时期的才子名媛、大学教授、学术大家,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闻一多、林徽因等都是“新月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徐志摩。其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是广为传诵的名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所表达的离愁别绪,真挚、浓郁,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作为“新月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都曾到访过庐山,或赋诗或作游记,其作品对庐山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24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等人的邀请来华访问,足迹遍及上海、南京、北平、济南和武汉等地,多次应约发表演讲,徐志摩与林徽因全程陪同接待并充当翻译,记录他在各地的演讲。5月底泰戈尔结束访华前往日本,徐志摩又随同前往日本访问,直到泰戈尔取道香港才回国。7月中旬,徐志摩带着一颗怅惘的心来到庐山避暑,打算在这凉爽的人间仙境,把泰戈尔的演讲稿翻译出来。刚刚送走崇敬的大师泰戈尔,倾慕已久的林徽因也随着梁思成远走美国求学了,诗人心情难免惆怅。其间他为庐山写了五首诗,《山中大雾看景》《朝雾里的小草花》和《在那山道旁》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多愁善感和落寞心绪。《在那山道旁》写道“在那天朝上,在雾茫茫的山道旁,新生的小兰花在草丛里睥睨,我目送她远去,与她从此分离——在青草间飘拂,她那洁白的裙衣!”《五老峰》一诗则一改婉约的诗风,写得气势磅礴:“不可摇撼的神奇,不容注视的威严,这耸峙,这横蟠,这不可攀援的峻险!看!那巉岩缺处,透露着天,在无限广博的怀抱间,这磅礴的伟象显现!”其中,最为庐山人铭记的是《庐山石工歌》,这首诗在徐志摩近300首诗歌作品中显得十分特殊。

1894年冬,庐山开始了牯岭避暑地的建设时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有大批来自湖北大冶的石工涌上庐山,他们从事开山凿石,铺路架桥以及建筑别墅的工作。他们打通了牯岭到九江的莲牯路,铺设了牯岭四通八达的台阶石板道,建筑了数百幢石构别墅、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如果说牯岭是英国人李德立及外国教会所开发的,这些石工就是营造牯岭的主力军。正是凭借石工们艰苦的劳作,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西式别墅矗立于庐山之巅,一座美丽的花园式山林城市出现在了庐山北端。清华大学教授金笠铭先生认为,庐山石工“既建造了牯岭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又创造了庐山的近代文化史和建筑史”。

抬石工作是个苦累活,需要很多人团结协作,为了调整步伐,统一节奏,合力抬石,石工们会由一人领唱号歌,大伙跟着唱和。石头越重,号歌就越响亮。

1924年夏,徐志摩下榻于庐山小天池的天池别墅,住了一个半月。当时附近正在建筑一幢大体量的别墅,每天有大批的石工劳作,从早到晚,石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这沉郁、铿锵的号歌声,深深震撼了诗人的灵魂,他说“石工的喊声,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尤其是在浓雾凄迷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那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还是你听见自己灵魂里的悲声?”号歌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他根据石工号歌的节拍,创作了诗歌《庐山石工歌》。“唉浩!唉浩!唉浩!唉浩!唉浩!我们起早,唉浩!看东方晓,唉浩!东方晓!唉浩!唉浩!鄱阳湖低!唉浩!庐山高!唉浩!唉浩!”全诗采用歌谣体,将“唉浩”的号子反复铺陈,道尽了石工的艰辛和韧性。徐志摩还把庐山石工号子比作“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希望将来有人能把这石工号子谱成歌曲,如同那表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伏尔加船夫曲》。

如今庐山石工号子已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庐山石工歌》对其申报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时隔四年之后,“新月派”另一位灵魂人物胡适也来到庐山旅游。胡适1920年即发表了《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可谓开创了新文学运动的风气。但是这次胡适的庐山行,无心作诗,仅有一首《陶渊明与他的五柳》:“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这首诗怎么看都像是一首打油诗,只是胡适先生考据癖引发的灵光一闪。他在后来所写的《庐山游记》中说:“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呢?”陶渊明曾在住宅前种下五棵柳树,故人称“五柳先生”,因而引发了胡适的疑问。“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算是胡适先生考据的结论吧。胡适人称“胡博士”,一生中拥有35个名誉博士头衔。他推崇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主张治学要“大胆假设,细心实证”,是出名的考据狂。胡适的考据癖,成就了他这次庐山游的最大的成果《庐山游记》。

这次来庐山前,胡适做足了功课,一路上阅读和购买了大量庐山志书。在从九江返回上海的船上即开始写作游记,六月出版。《庐山游记》一万三千字,却是迄今为止,所有庐山游记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也成了胡适的一部学术著作,其最大价值在于提出了著名的“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说。胡适对庐山在中国宗教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庐山有三大史迹代表三大趋势,其一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其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其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胡适对庐山的这一论述已经成为权威论断,被广为引用,是胡适对庐山的一大贡献。

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鉴定意见评价相当高:“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人们从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在考察庐山后的发言中,不难发现,专家们是认真研读过胡适的《庐山游记》的,并深受“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说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说提升了人们对庐山的认知,促进了后人对庐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庐山文化旅游的定位,在庐山入选世界遗产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