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立体雕塑 一座城市凝聚的精神气质

2024-05-26 08:2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583

立体雕塑 一座城市凝聚的精神气质

■ 钱 政

城市立体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建筑,展现城市的历史地位、文脉延续和现今时代的气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集中体验,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城市立体雕塑大多立于公共场所中,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里能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和环境氛围呆板的格局,被称为“城市灵魂”。九江城区的雕塑以固化的艺术手法展现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是外地游客“读城”的亮点。

“四童献桃”石雕

位于九江荷花垄不远处的九江市老年体育协会门前,竖立着一尊“四童献桃”的高大石雕,四名面带笑容的儿童抬着一个硕大寿桃,造型生动活泼,意蕴深厚悠长。它是九江城市石雕中的精品,体现出浓浓的尊老敬老之情。

抬寿桃的孩童全部是古代的着装和发型。他们上身穿的是始于秦代的短衫,这种短衫在秦代以前称为“中单”;裤子的裤脚宽大飘逸,为古时候儿童的穿着特征。雕像中两名儿童光头两侧耳上部各有一个发髻,另两名儿童在光头中央留有一撮头发,这些古代儿童发型在我国众多的古代绘画、年画、剪纸中常见。

这尊石雕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构思独具匠心。四名古代儿童献寿桃的创意,体现尊老敬老的传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而且是从娃娃教育起。艺术家的创意用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方式表达出来,真可谓另辟蹊径。

石雕的作者在创作时,没有采用民间传说中代表寿星的人物,如彭祖、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等来寓意,而是巧妙地用敬献寿桃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这一美好意愿。

桃成为长寿的象征,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相传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中蟠桃需要3000年才成熟,而且食后能面如童颜长生不老。寿桃也有另一则传说,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大军事家早年拜鬼谷子为师,学兵法12年未回家。他母亲六十寿辰时,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祝寿,师傅鬼谷子摘下一个桃子,让他献给母亲当作寿礼。当母亲欣然吃下这颗寿桃,原本的憔悴面容顿时变年轻了。只见她脸上的皱纹消失了,白发变成了黑发,脱落的牙齿重新长齐,就连昏花的老眼也明亮了起来。神话传说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时,其社会影响和传承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于是人们后来把桃子作为健康长寿的吉祥物,在老人和父母生日时送来鲜桃祝寿。在不产桃的季节里便用面粉做成桃子形状的馒头代替鲜桃,这种风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每天往来于此的老年朋友们经过这尊“四童献桃”石雕像时,就能感受到全市人民对老年人的尊敬、关爱,感受到温暖的祝福。这不就是在让老年朋友品尝象征健康长寿的蟠桃的甘甜美味吗?

莲花雕塑

在荷花垄靠近高速公路口的大马路中央,曾有一组莲花雕塑群,莲花造型或含苞微放,或盛开怒放,绿色的荷叶和莲蓬映衬其间。它们不仅起到交通分流的作用,更蕴含着九江古代大思想家、哲学家周敦颐的“莲花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象中,莲花被赋予了一种高贵品格,素有“君子之花”的美誉。人们一提起莲花,自然会联想到《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

宋熙宁四年(1071年),周敦颐在庐山南任南康知军,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辞官后,他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在居所周围,周敦颐让人在池中遍植莲藕,在莲香四溢的环境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他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表明自己不甘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格。

周敦颐所开创的理学是概括和沉淀了孔孟之后诸家学术精华,而且是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的新儒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哲学思想的开拓性,时空应用的无限性,价值判断的内向性。

1073年,周敦颐逝世,葬于濂溪区莲花镇周家湾栗树岭。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其墓后有弧形照壁,嵌两米高青石碑三块,分别镌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太极图说》。其死后与母亲、妻子分三穴合葬一处。

2021年,我市为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拆除庐山大道荷花垄转盘,进行交通渠化改造,同时对荷花垄和长虹立交桥进行亮化美化。这座美丽的莲花雕塑永远留在九江市民的记忆当中。

马可·波罗骑马雕像

如果你途经长江边到市民俗博物馆,就会看见一座西方人骑着高头大马的立体雕塑耸立在广场之中。由于这一带曾是美孚洋行的办公楼及储油库所在地,老九江人俗称这儿是“洋油站”。就在这尊立体雕塑旁边,有一块硕大的“百年浔阳”平面雕塑,其中有不少西方人在九江经商、开办教会学校和医院的场景。这名骑在马上的西方人是谁?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还是在九江创办教会学校或医院的外国人呢?

其实这个西方人是早在元朝时曾来过中国的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各种见闻,从而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强烈的向往,对新航海路线的开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他在游记中这样描述13世纪末九江的商业盛况:“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水边,所以它的船舶非常之多……不下15000艘。”

《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后,中国与欧洲、阿拉伯等地区的来往更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来,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火  药也在这个时期传到欧洲。

大中路上的雕像

大中路与交通路交汇处有一组反映九江茶市、米市的立体雕塑群,有做大宗生意的客商,抬货物过秤的工人,还有拐着文明棍的外国商人。这些雕塑以清末民初九江商业的鼎盛时期为历史背景,共同构成一个场面宏大、繁华热闹的商业场景。

中国四大米市是清末到民国期间四个最重要的大米贸易的城市,由于都地处江南,因此也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分别是安徽芜湖、江苏无锡、江西九江、湖南长沙,它们同为长江中下游的四个产粮大省的重要商埠。

从魏晋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江西各地的稻米通过赣江、鄱阳湖运至九江。岭南稻米从北江经大庾岭至赣江到九江进行转运和交易。有资料显示,到20世纪20年代,江西出口的稻米有八成是经九江运出。当时的九江设有机械轧米作坊,粮食码头“车盖楼船,应接不暇”“橹声相闻,转谷之舟络绎不绝”,九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米市之一。民国初期,九江有米店130多家。因为货源来自不同地方,当时九江的米市商贸形成了广东帮、南昌帮、九江帮三个帮系。人们可以从这组雕塑中老板、帮办、工人的神态可看出当时米市交易的繁忙。

作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的九江出产茶叶历史可追溯到晋代,茶市从唐代起就形成,兴盛于宋元明清四代。雕塑中所反映的便是清末民初时的茶叶贸易情况。据悉,1886年,经九江茶市出口的茶叶就达到327096担,居全国茶叶出口的首位,约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七分之一。九江茶市汇集了江西、皖南、鄂西各地名茶。茶叶经陆路转汉口北上直达俄罗斯和欧洲,海路经宁波出海北上,再经过西伯利亚运抵俄罗斯、欧洲等国。清末民初茶市鼎盛时期,在九江英租界的西端(今龙开河批发市场一带),俄国商人先后创办了新泰、顺风、阜昌三家砖茶厂,以茶末为原料制造茶砖和茶饼销往俄国及欧洲等地。不久,英国怡和商行进入茶市参与竞争,输给了俄商后退出。由于茶叶贸易及转运需要,当时九江市内有大量茶栈、茶行、茶店,众多茶楼主要集中在大中路上的荣阳里、尚志里一带,总数有几十家。

茶市雕塑中那对外国夫妇从侧面反映当时九江茶市出口贸易的盛况。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放口岸已从沿海地区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有“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随着茶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前来中国购茶的外国商人络绎不绝,其中以俄商居多,英商次之。

大中路西段散落着几组早年售卖九江小吃的塑像,它们分别是甑儿糕、萝卜粑、糖画、糖荸荠、炒糯米和挑担小吃。其中,挑担小吃又分别有卖清汤、馄饨、油炸丸子、油炸臭豆腐干等。这些售卖九江风味小吃塑像趣味性很强,通过它们可追寻九江地方风物的旧迹。

近年来,我市在大中路步行街新增了红军雕塑群和九八抗洪塑像。纵观整个大中路步行街的雕塑是既写实又写意,追求人物服装、道具真实和人物形态的写真,其雕塑的大小与真人、实物相当,各个人物角色个性鲜明、表情活泼。小吃人物塑像中的少数服装造型有些和那个年代九江小吃商贩的衣着不一样,它们更像是江浙一带特别是绍兴人的服装,表明九江当时已成为通都大邑,各地商家在此定居创业。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