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你会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种花、种菜、养鸡、养鱼……还有其他吗?邓晓军,作为拥有一个城市田庄的人,他用岁月和时光写下丰富多彩而又层层递进的答案,答案是生活更是他对人生的思考。
生活不止于田园
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去过哪些地方,做过哪些事情,有的人只有短短两三行履历,有的人则是洋洋洒洒好几页。邓晓军属于后者。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他,成年后也穿上了军装。服役的17年中,他先后在海军工程部队、国家海洋局、海军后勤部队担任文书、副指导员、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共青团工委副书记、副教导员、正营职政治协理员……转业后他去过物资局、银行、杂志社,当过党办主任、支行行长、记者站站长、江西省第八届青联委员……一连串的职务就能窥见人生前60年的丰富和忙碌。
但退休后干什么呢?和别人相比,邓晓军有现成的答案。他拥有一座占地3亩的住宅,初夏时节,开门处绣球玲珑,院子里郁郁葱葱,池塘中锦鲤游弋,围墙下毛色漂亮的公鸡踱步,更不要说秋天有金黄的柚子,冬天有火红的柿子……
这样的一个院落,光打理就要费不少心神,但邓晓军觉得似乎还单调了一点。
以石会友乐其中
生活最怕有心人,只要有心,生活就会报之以惊喜。退休前,有个朋友送了他一块漂亮的石头。一眼千年,他便一头扎进千奇百怪的石头世界。
只要有休息时间,他就背上竹篓,带上蛇皮袋,到周边县区去捡石头。“那是我玩石头的第一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觉得好看,就往竹篓里扔,走到哪儿捡到哪儿。”
心中有了喜欢,遇见什么都是欢喜。捡石头的人就像苦行僧,一个馒头,一瓶矿泉水就能撑一天。别人觉得奇怪,他却自得其乐。陆陆续续捡了很多石头,也陆陆续续看书、查资料,他慢慢知道了一些石头的鉴赏知识,“我知道了天然石(奇石)、打磨石(商品石)和玉石”“鉴赏石头要看形、质、色、图四个方面”“一块石头,完整性、美观性、生动性和神韵性兼具才能称为精品”“九江本地盛产黄蜡石,广西那边多是黄龙玉”……邓晓军捡石头开始有了变化。
2013年后,邓晓军开始走出江西省,到全国各地去看石头,找石头。“走出去对我影响很大,真正打开了眼界,明白了学无止境。”于是他一门心思恶补鉴赏石头的知识,从九江赏石圈内的“石痴”慢慢变成了“石老师”,也顺理成章地开设了第一家奇石馆——晓军石馆,“以石会友,一起观赏,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赏石如读书。邓晓军会常常给石头们取名字,还配上诗词和鉴赏心得,将固态的东西赋予文化要素,把古代和现代就此连接。有一块出自赣中西北部的潦河筋纹画面石,他给这方石头取名为《思》,长方形的石头边角椭圆,质地细腻,肌理舒畅自然。墨绿色的底,花色的花纹,两厢映衬,仿佛淡月高挂,疏枝伸展。名字取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齐白石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观赏石头也一样,不同的人会看出不一样的意境,但这不正是乐趣所在吗?”
拾级而上天地阔
随着时间的推移,莳花弄草、赏玩奇石也不能满足邓晓军了,他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管是种花种菜,还是玩石头,都是一个人的事,是独乐乐。那有什么可以众乐乐吗?
在朋友的要求下,他收了一大拨小孩子,手把手教他们书法和美术,当起了孩子王。带孩子或许是这世上最麻烦最辛苦的事了,邓晓军怎么要自讨苦吃呢?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书法,但条件有限,既没有老师也找不到太多教材,一切都是自己琢磨。”也正因为如此,他习学了多种字体,草隶、帛书、汉简、行书都能信手拈来,“学习中的各种体会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孩子们,教会他们,提高自己,这是一种快乐,更高级的快乐。”
于是晓军石馆变成了拾步轩书画工作室,坚持“半公益收费和小班教学”的办学宗旨,全年开班。他收费低廉,而且包了学习过程中所有的笔墨纸砚,甚至教材。最重要的是,他注重因材施教,这里的孩子哪怕是同时进来的,但学习的字体可能各不相同,“要根据每位学员的自身特点,开发自身优势,让书法为自己的思想服务。拾步就是拾级而上,顺着楼梯往上走,总会有进步。”
他把各种事都当成进步的阶梯,在过程中求快乐,但又不太在乎结果。就像他创作的那副对联“石破难夺坚容天空地阔,事不求全苛觉心旷神怡”。他说,这副对联里有他爱石的原因,更有他的个性和处世态度。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沽玥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