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夏清怡 刘咏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措施,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为基层治理提效、基层干部减负起到了积极作用。基层减负不是“一锤子买卖”,各级党组织必须持之以恒,在“减”上下功夫,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肩上“重担”、脚下“束缚”、心中“包袱”,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上。
多赋能少负能,给职责权限“划界”。近年来,随着政府从“发展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对公共服务要求不断提升,但有的单位和部门习惯以“层层压实”为由,不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一味下指标、摊任务,导致基层干部“工作超载”现象日趋严重。权责不清、边界不明,是导致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为基层减负,必须厘清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权责边界,明确基层“责任田”,以清晰的权责体系确保基层责权匹配、责能一致,从源头减轻基层“担子”。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为基层赋权增能,促进更多资源下沉基层,补齐基层单位在工作力量、执法水平、物质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减轻基层工作阻力,提升基层承办事项能力,实现基层职责不超标、不超纲。
轻痕迹重实绩,给台账报表“瘦身”。必要的台账报表是督促基层工作进展、追溯责任落实的重要辅助工具,然而过度泛滥的台账报表则会沦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爪牙”,成为束缚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枷锁”。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就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部从“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理不完的台账”中解脱出来。一方面,我们要破除“材料为王”思维、走出“留痕主义”怪圈,以现场查验代替台账检查,以群众满意检验工作成效,树立从“重痕迹”到“重实绩”的导向转变,让基层干部留出更多时间走村入户、助企纾困,干出群众真正满意的业绩;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基层智慧治理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作用,建立共享数据库,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数据连通性”“信息共享性”,让数据多“跑腿”、干部少报表,用“数字赋能”减少对各类台报表的繁复要求,减轻基层干部负担。
丢包袱强抱负,给担当作为“撑腰”。基层干部负担过重,不仅在身体上,更在思想上。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基层环境,不少干部表示“怕出错、怕问责,怕影响自己的前途”,甚至为了规避风险,宁肯不作为。基层减负,归根结底是营造良好干事条件,激活基层干事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充分给予关心关爱,让广大基层干部心头更暖、劲头更足。在思想上引导,激发“想担当”的自觉,加强党性教育,积极推动基层干部投身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整治等生动实践,不断巩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工作上支持,增强“敢担当”的底气,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顾虑”,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政治上激励,营造“争担当”的氛围,紧扣实干导向,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既“压担子”,又“铺路子”,让能者有其位、优者有其名,实现减负与增效“同频共振”。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