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曾经搬上银幕
■ 欧阳珍凤
那天县作协欧阳主席发一段视频到作协群,我点开一看,是老电影《乡情》的片段。视频开始就是男女主人公在公社办公室打结婚证的场面。一时间,我的心情激动起来,思绪被牵引回四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
1981年,我读初中二年级。五月,是蔷薇花和金银花盛开的季节,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清新的芳香。有天上午,几辆大巴车开进了我们村——彭泽县马当南垅村。村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村干部说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来我村拍电影。那个年代,乡下人对电影是那么追捧,那么喜欢,只要天不下雨,白天打听到哪个村要放电影,晚上再累也要赶去观看。那时,电影数量不多,一个片子在周围村庄重复放映,放映的晒场上总是人山人海。现代京剧放得最多,许多村民们都能唱上几段,小姑娘们也喜欢聚在一起,扮上角色模仿剧情演上几段。《地道战》《地雷战》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看的好片子。这下多好,拍电影拍到我们家门口了!
那天中午我们放学回来,迫不及待地跑到拍摄场地——南垅村大队部。大队部门口围满了村民,大队领导在外面维持秩序,工作人员在里面拍戏呢!人们一个个伸长着脖子,朝里面张望,脸上洋溢着好奇与兴奋,都想见识见识这稀罕事。这时,只听屋内导演喊:预备——开始!屋外也就安静下来,静听着演员们演戏。那段日子,十里八乡的村民像赶集似的来到我们村,借着这一稀奇事,一边走亲访友,一边观看拍戏。
电影在南垅村拍了一个星期,那时我仅仅知道所拍的电影叫《乡情》,至于编剧是谁,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全然不知,村民们也不知道,他们只是看热闹,觉得村里喜庆。《乡情》在我们村拍的戏不多,但在电影里留下了好几处场景和一些村民的身影。我们村是全县最大的自然村,三百多户几乎都是欧阳姓,近现代出了很多文化名人。整个村庄从上部店到下部店有一里路长,石板路连着家家户户。过去一些有钱人家留下雕龙画凤的房子,古色古香。《乡情》取景在下部店,老大队部的房子很大,上下两口天井,屋内全是木头结构。电影开场戏就是在这里拍的。男女主人公在公社打结婚证时,电影里看到的有个老人拿着开水壶从镜头中一闪而过,他就是群众演员辉宝公。辉宝公已经作古多年了,看到这一画面,我就想起当年他在我们大队担任书记时为百姓忙碌的情景。有一个取景点是离大队部不远处的一间土屋,是欧阳碧林老师家的。画面中碧林的奶奶坐在门口。她是一位小脚奶奶,知书达理,丈夫是私塾先生,我父亲就在他家读过书。奶奶为人仁和,我们喜欢到她家去玩,听她讲过去的事。还有一个镜头,是大队池塘边。为了剧情的需要,特地在塘边临时搭着晒渔网的竹架子。我们村不是渔村,这渔网一晒,给村子带来了灵气。演员在旁边演戏,几个村民背着锄头,挑着粪箕从边上走过。那是寿发叔夫妇和垂根的父亲腊珍叔。腊珍叔也作古了,寿发叔还健在。就在我写这段文字之前,我打电话问他当年拍电影的事。他很兴奋,第一句话就说,记得记得,拍《乡情》啊!我还在里面呢!扛着个锄头和几个人从大塘边走过。他还说在南垅拍了个把星期,大概是七八年的样子。寿发叔是南垅的大能人,有一手扎龙灯的好技术。每当村里正月里游龙,都是他为头,把龙头扎得华美大气,如今他快八十了,把扎龙头的手艺传给了他的侄子辈。
说起群众演员,在这里我要讲述一下乡情剧组和我家的一件趣事。那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家门口围了许多人。当时我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我拨开人群,回到家里,只见大队干部和一些陌生人坐在我家堂屋,他们面前摆着热腾腾的茶,气氛有点严肃,而我的三姐却站在他们中间低着头,搓着衣角。我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妈说的:不行不行,孩子只读了两年书……我第一反应是有人来跟我三姐做婆家。那时三姐十八岁,两条长长的辫子,齐到衣褊,眼神里有一些期待。随后一个手拿一卷纸身穿草绿色马甲的人说:可以试试,可以试试……但过一会,他们就起身出门了。我看到草绿色马甲的背上有“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字样,心想这人可能是导演了。事后得知,是导演看中了我姐姐,要我姐姐出演一个角色,我妈妈不同意。昨天,我打电话给我三姐,问起当年的事。姐姐说:那天把我吓着了,我和青青几个女孩子,准备去打猪草,拿着竹篮从大队部路过,就丢了事不做去看拍电影,后来大队书记辉宝叔和几个人叫我带路去我家。我以为我是做错了什么事,吓死我了。姐姐说后感叹一句:要是现在的孩子,可能就会去演着玩玩了,哈哈哈……姐姐快活地笑着。我家姊妹四个,数三姐长得漂亮,可惜只读了两年书,就回家带我侄子了。但三姐很聪明,记忆中她很爱看书读报,现在读一本长篇小说不成问题。
摄制组在南垅村拍完之后,为了回馈南垅村百姓,剧组为我们村专门送了一场电影,我记得片名叫《花为媒》,也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乡情》在全国上映了,马当电影放映队在我们村连续放映了好几场。那几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傍晚,暮色降临,村子上空充满着南瓜子、花生、蚕豆的香味。电影放映时,村民们看得心花怒放。当镜头里出现寿发叔他们时,观电影的村民,齐声叫喊起他们的名字,随后是一片欢声笑语。乡亲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家乡竟然搬上了银幕。
导演他们遗落在我家的一本分镜头剧本,让我更多地了解电影《乡情》。该片讲述了善良的农村妇女田秋月在困难时期收养了革命干部的儿子田桂,但当田桂重新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他的亲生母亲却试图割断田桂与农民养母及未婚妻的联系……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电影拍得真美!片中的田园风光,小河流水,悠扬的背景音乐,将影片营造出一种清纯、淳朴、清新的乡土田园韵味。同时,又有一种清新、淡雅兼有人生哲理的艺术风格贯穿于整部影片中。剧情通过田秋月对养子的爱,翠翠对爱人的爱,揭示了普通人身上蕴蓄的无比纯洁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当我看到这本册子心想,要是哪一天我也能写出一个剧本多好呀。我还是在电影放映时看到编剧是王一民老师,后来也知道王老师是我们九江市湖口县人。
说起王一民老师,我跟他有一面之缘。因为《乡情》,我喜欢上了乡土文学。读高中时,我喜欢写一点关于风土人情的诗歌,发表过《村姑的诗》《乡村的夜》等诗作。1989年的秋天,九江市共青团和九江市青年文化宫举办“金秋杯”诗歌大奖赛,我的《夏夜,我替小芹写情书》获得三等奖。在颁奖典礼上,我有幸见到了王一民老师。更有幸的是,在对获奖诗歌进行点评时,王一民老师特意点评了我的诗。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夏夜,我给小芹写情书》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就是这句话,给了我更加热爱文学,尤其是乡土文学的力量。后来,我很关注王一民老师作品,他的“乡土三部曲”我看过多次,让我从心底佩服这位多产剧作家。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故乡是千般热爱,万般留恋。每次回娘家,我都喜欢在村前村后转转,尤其喜欢去当年拍《乡情》的地方看看,找年长者说说话,了解村庄往事,去瞻仰留存不多古风犹存的老建筑。我发表不多的文字,大多数是关于乡情的,遗憾的是自己不够勤奋,没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歌颂家乡。但是,心中的那份乡情一定会绵绵到永远!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