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谒周敦颐纪念馆

2024-07-12 15:30:12   浔阳晚报
浏览量 31844

谒周敦颐纪念馆

image.png

□ 罗幸泉

  周敦颐纪念馆位于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周家湾三起山,与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相距百米之遥。这里樟林郁葱,流水潺潺,连廊相接,碑亭环拥,庄重而不失幽静,肃穆而不失内涵,是世人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一走进纪念馆,迎面就是周敦颐的塑像,先生神态端庄,栩栩如生;雪白墙壁上刻着“一代圣哲,千古景仰”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尽收眼底,令人不得不放慢脚步驻足品味。的确,作为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仅《太极图说》《养心亭说》《爱莲说》《通书》《拙赋》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巨作,就奠定了他为一代圣哲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徜徉其间,你不由从中滋生出许多感慨。

  在我看来,周敦颐先生不仅是大家公认的学识深厚、成就颇丰的哲学家、文学家,而且更是一位志向高远、情趣高雅而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偶像。

  沿着纪念馆弯曲的长廊缓步而行,目睹着两侧图文并茂的展板,耳畔回响着解说员绘声绘色的描述,周敦颐先生仿佛从历史的巷道里向我走来,那鲜活的形象越发清晰、高大……

  那身在民间、情系社稷,始终胸怀远大志向和执着追求,勤勉履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呈现“立诚以修身”的可贵品格,令我肃然起敬;那细致严谨、见微知著,在“分宁断案"中所折射的“奉公以为政”的踏实作风,令我大开眼界;那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公正执法在“南安平冤”中所展示的“守节以处世”的崇高气节,令我高山仰止;那四处兴建书院,士率其教、以文载道,呕心沥血,培养人才所体现的“求仁以爱民”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襟,令我感动不已;那守住本心,清正廉洁,以莲寄情、以莲为范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更是令我终生铭记在心。

  诚然,先生爱莲、赏莲、敬莲的品性早为世人所周知,他的大作《爱莲说》已流传千年,成为他一生清廉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放射出诱人的芳香。在某种意义上说,先生成了莲的代言人和形象代表。无论是在永州自律中而发出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襟怀坦荡,还是巡按端州时所表现的大气凛然和睿智思索;无论是在南昌吏治时遭遇委屈和不正而表现得洞透无私,还是从政为官时俸禄散以济贫,慷慨解囊,以至于生病时无钱医治,死后物不足一箱,钱不足百文的清贫豁达。难怪好友大文豪苏轼感叹:“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所有这些,都为先生一生的清廉增添了不少亮色。

  如果说,周敦颐先生的清廉是人世间一道最靓丽、最光彩夺目的独特风景,那么,镌刻在母亲墓庐上墓志铭上那句“吾后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的嘱言,更是人间真情石破天惊的一阙绝唱。

  谁都知道,先生乃湖南道州人,自得荫入仕,多地为官30余载,其中大部分是在江西度过。正因此如此,滋养了先生四海为家、心怀天下的情怀。嘉祐六年(1061年),他受好友潘兴嗣之邀,前往庐山游览。庐山的壮美景色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深深爱上第二故乡九江,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淳熙四年(1177年)12月26日,先生将母亲墓庐从润州(今江苏镇江)迁葬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化县庐山北麓三起山。熙宁五年(1072年),先生不幸感染了瘴疠,故辞官归隐在庐山莲花峰下。次年六月初七,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其子遵先生所嘱,将先生棺椁葬在祖母郑太君的墓左侧。看匡庐云起云落,听溪水潺潺声响……

  先生如此深爱第二故乡,故乡人民更是以他为荣,以他为傲。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和崇高风范,2016年9月27日,家乡人民正式将先生归隐的地方,用先生的字(濂溪先生)命名为濂溪区。如今,先生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家乡人民的心中,与日月同光,与山河共辉……

  望着周敦颐纪念馆门前如织的人群,我想:人们来此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来浏览一下这里的景色,回味一下逝去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失落的精神!……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