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江西 | “喜提”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家企业“数字替人”为何受到关注

2024-07-16 19:12:40   
浏览量 31381

6月24日,由江铜贵冶联合中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有色冶金高效转化精准调控与智能自动化系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依托该项目,贵冶大幅提升产能至百万 a吨以上,成为全球唯一单厂阴极铜产能超百万吨的铜冶炼工厂,近三年新增效益15.7亿元。
贵冶获得国家级荣誉的背后,还有哪些精彩故事?传统铜冶炼行业又如何改革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蝶变?
  • 江铜贵冶厂区美如画。朱圣鹏/摄
    “传统大型铜冶炼工厂普遍具有物质流量大、调度复杂的特点,调度方式难以保障物质高效流转。”谈及以往的行业“痛点”,贵冶科技生产部部长孙敬韬毫不避讳。
    传统冶炼过程环环相扣,上一工序环节的快慢都会导致下一工序失调。而彼时的贵冶物料运输依靠人工调度,会导致后续的熔炼车间闪速炉、转炉、阳极炉生产节拍难以协调一致,“等炉”“等料”现象频发。因此,生产物质运输是否畅通、设备分配是否协调、吹炼时间是否恰当等因素深刻影响着熔炼作业时序。
    “我们拥有很多历史数据,但是它们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能不能利用生产实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数据的内在关联呢?”在熔炼车间深耕20余年的王国珍见证了许多工艺迭代,他望着澎湃奔涌的铜水陷入沉思。
    经过反复思考、论证,他把目光投向反应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大胆打破“用设备来替代人”的思维束缚,提出了“用数字来代替人”的构想。
    数字模型从成立到推翻再到确定,数据算法从无到有,他与项目组站在全厂的高度,对物质流进出厂的列车编组、进路安排和取送车作业三个环节分别作出相应优化,开发出物质流进出厂优化调度技术。
    国内首个将计划智能编排与调度、机车无线作业、道口远程集中控制、运输现场视频监控信息、物流信息等集成于一体的物流进出厂优化调度系统应运而生。
    针对熔炼多炉协同作业难点,他们还研究出多炉作业协同优化技术,温度、流量、品位等多维度的数据集成运用,一个智能终点判断的雏形逐渐清晰。如今,熔炼炉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实现了物料在多炉之间稳定、高效运转。
  • 江铜贵冶闪速熔炼炉。朱圣鹏/摄
    “每日数十上百种的物质在工厂内部跨越数十道工序流转,而原辅料、产品物料等普遍重量大且形状不标准,”贵冶数字化部部长曹战飞说,“大批量、多环节、多种类的物质不仅导致传统的转运作业模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损坏产品外观及包装等问题,还影响了物质流转过程中成分信息的高效获取。”
    为解决传统转运作业模式存在的难题,《有色冶金高效转化精准调控与智能自动化系统》项目将感知、计算、通信、控制等信息技术与设计、工艺、生产、装备等工业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攻克了关键参数信息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包括极板自动转运系统、始极片智能剥片、尾矿智能装车等在内的物质流转智能装备与系统,实现物质全流程少人化、集中化、智能化管控,为物质在铜冶炼全流程的高效快速流转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自贵冶启动智能工厂建设以来,数字化、智能化便逐渐嵌入工厂生产的各个环节,经过数年的优化创新,贵冶逐渐探索形成多种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工序的集成优化和协同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潜力。
  • 江铜贵冶电解车间。朱圣鹏/摄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人深省。
    一直以来,贵冶聚焦工厂生产,不断延伸产研之道,全力探索科技创新改革之路。
    面向全厂广泛搜集并编制技术需求清单,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工厂各二级单位积极开展内外部“联动”,攻克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难题。
    制定科技创新专家库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家库在科技创新规划编制、重大科技成果引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我们广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组织工厂科技人员参加行业先进技术交流会,还邀请多所高校来厂进行技术调研交流,持续促进工厂与外部研发力量的科技交流活动。”贵冶科技生产部副部长蒋昌波介绍道。
    除了积极与外部联动开拓“朋友圈”,贵冶还以“制”促“质”,出台相关科技创新管理与人才培养制度,先后修订完善《贵溪冶炼厂科研攻关揭榜挂帅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组建了工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及工厂科技创新专家库。
    为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工厂还根据创新创效评选、成果转化效益评估,对员工进行效益奖励。仅去年科技月期间,贵冶就一次性下发758万余元的成果转化奖励,占公司转化奖励金额36.37%,单人奖励金额高达4.4万元,让技术骨干获得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贵冶相关负责人表示,回顾公司探索建设智能工厂的过程,奋进的方向没有先例可循,从“全套引进”到“对标创标”再到“智能工厂建设”,研发成本的不断投入、科技人才的不断接棒、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每一步都是无数智慧汗水的沉淀,每一步都是不断地攻坚,每一步都是寻求“极限”的突破,每一步都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正在贵冶蓬勃生长。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