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这场伟大的远征出发地赣南苏区,到处写满了忠诚和信仰: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12周年。在这片见证我们党为民初心的红土圣地,到处涌动着创新和创造,在湾区思维、特区速度引领下,老区精神正迸发出推动振兴发展的澎湃力量。
乘新时代东风,老区一路向新而行,赣南振兴正当时。
老区新貌
当前,赣南地区正值汛期。对于77岁的兴国县埠头乡村民胡世瑞来说,每到雨季,房屋倒塌的记忆就会再度勾起。从1985年到2011年,他曾四次建房四次倒塌,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生怕房子塌下来。
2012年以前,整个赣南农村约40%房屋是危旧土坯房,农村群众住土坯房、用低压电、喝村井水、走泥巴路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2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摆在首位的是解决突出民生问题。20多个国家层面支持文件、20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文件聚焦赣南,破解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痛点”,成为振兴发展头等大事。
政策春风迅速吹遍革命老区。第二年,胡世瑞就成为第一批入住新居的村民。当危房村民都搬进新家后,大伙商量要给新村取村名时,有人提议叫“铭恩新村”:正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大家才有了这么好的新家,大家要世世代代铭记党的恩情。此后,乡亲们将“铭恩新村”四个大字镌刻在村头一块大石头上。
胡世瑞和乡亲们告别土坯房、搬进新楼房的故事,是赣南之变的缩影。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万套,近300万农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村村通客车、动力电,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集中供水率提高至93%、自来水普及率达91%;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赣州市把上级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老区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10年之际,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再次迎来历史性机遇。
在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华屋小组村道两旁,时间仿佛被定格在了两个不同时代:一边是66套白墙黛瓦的客家新楼,另一边是7栋土坯老屋。
“专门保留几间老屋,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黄沙村支书华盛说起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变化的不仅是房子,还有村民收入之变、思想之变。
12年来,华屋小组村民收入翻了10余倍,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变化很大,但仍低于省内平均水平,脱贫后还要致富,实现华屋的华丽之变。”华盛语气坚定地说。
从新村到华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若干意见》出台到《建设方案》实施,十二年一瞬,民生之变可感可触。
如今行走在赣南地区,鳞次栉比的新房、蜿蜒向前的道路、生机勃勃的田野……无一不在描绘着新时代赣南振兴发展的壮美图景。一个崭新的老区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小县长出大产业
2012年,逾百亿;2016年,迈入千亿;2020年,突破两千亿——这是南康家具产业10年内的两个千亿大跨越。
从“草根经济”成长为产业集群,关键变量是《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发展。借助赣州国际陆港和中欧班列的开通,南康家具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汇聚全球100多家设计公司、500多名设计师,打造国内最大的实木家具制造基地。
记者在赣南地区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赣南小县长出了大产业,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纷纷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
——裁缝家乡有了近千亿服装产业。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裁缝葛接调当年挑着缝纫机跟随红军长征。如今,他的家乡每3人中就有1人从事纺织服装行业,全县纺织服装企业达3850余家,去年于都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产值达850亿元,于都服装首次登上香港时装节,实现“买全球面料,卖全球衣服”。
——赣南脐橙之乡来了众多头部企业。在有着“赣南脐橙发源地”之称的信丰县,2016年,农夫山泉在这里建设的亚洲最大鲜果分选工厂、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厂投产,每年信丰工厂脐橙年产值超10亿元。更多头部企业的到来,带来了标准化种植、工业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赣南脐橙产业正发生质的变化。
——赣南小城发力生物医药赛道。近年来,赣州市章贡区精准发力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宠物经济三条赛道,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跑”,集聚青峰药业、威高集团、海尔医疗等知名企业136家,拥有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6个、省级科创平台31个。去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营收达253.09亿元。
——人口小县长出了百亿新材料产业。一个人口只有33万人的山区小县,能在产业发展上有何作为?12年来,上犹县正是靠着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玻纤撬动了百亿新材料产业集群,从以前“散、小、乱、差”的发展困境,到集聚160多家链条企业、实现五级产业链全覆盖、获批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发展跨越,虽然底子薄,但“上犹争上游”的发展势头正盛。
……
10余年来,赣州坚持“抢位发展、错位发展”,不断构建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不断塑造新优势、形成新动能。
融湾崛起
翻开地图,只见赣粤高速、大广高速、赣深高铁等交通大动脉在龙南交会,“上午在大湾区喝早茶,中午到龙南吃客家菜,下午到现场看项目”,成为龙南和湾区双向奔赴的最好注解。
山高路远、偏僻闭塞,一度是老区的代名词。如今,承南接北、通江达海成了赣南的新优势。
对此,来自湾区的企业家蔡志浩最有感触。他所在的江西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手机线路板占全球市场份额18%,长达600米的生产线刷新行业纪录,智能制造水平反超集团在大湾区的基地……
骏亚电子、联茂电子、鼎泰电子……10余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湾区“客商”来到这座客家小城投资兴业,设在龙南经开区的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汇聚170余家企业,超七成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一股股湾区的发展活水源自《若干意见》出台,其中专门提到“扶持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2013年龙南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2020年龙南撤县设市,去年龙南获批建设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龙南连续13届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奖。
龙南开放型经济的腾飞,是“千军万马过南岭”产业梯度转移结出的硕果,更是赣南向湾而行、融湾而兴的生动写照。
2020年,赣州被江西定位于融湾桥头堡;2021年,国务院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赣州市与深圳市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赣深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近年来,赣南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汇聚更多资源要素、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珠江之滨到赣江之畔,一拨拨游客来了,一批批企业落户了,一项项改革也落地了。
在赣州市行政审批局大厅内,一个透明的展示柜集中封存着26枚“退休”的印章。26枚印章代表26个审批科室,“退休”的印章见证审批流程再造。
赣州市行政审批局干部介绍,原来开一家企业总共要交30份材料、走6道环节,通过改革,如今只需7份材料、走1道环节,最快只需要半天,接轨深圳速度。
速度之变是作风之变、思想之变。创新实施“市县同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改革……赣州坚持以改革促开放,提出“大湾区能做到的,老区也能做到”,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61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年减少企业跑动10万次,很多企业说,在老区找到了湾区的感觉。
在赣南采访,“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者的融合发力,不仅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的鲜明标识,更成为赣南老区振兴之路上不竭的动力之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