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风土)骆驼山还是落舵山?

2024-08-06 19:40:37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2204

骆驼山还是落舵山?

■ 黄 澄

柴桑区沙河街镇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包,高不过50米,长不过360米,周长不超过1000米,当地人称之为骆驼山。与之相对的龙门山,高度也差不多,周长略大。两山如门,古称“龙门”。沙河之水由骆驼山西穿龙门而过,转到龙门山东,流向八里湖。周边除了有巍峨的庐山之外,到处也都是大小山丘连绵不断,像骆驼山与龙门山这样的小山包显得非常不起眼。然而,自晋代以来,历代地舆志、省志、府志、县志等却都有关于它们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编纂的《九江府志》卷二首先出现“骆驼山”的记载:“骆驼山,其山蹲踞,状如骆驼,故名。其下有港,水通大江……龙门山,与骆驼山相对如门。”以为这山包是因其形状像蹲下的骆驼而得名。后来乾隆《德化县志》、同治《德化县志》以及现代地图都沿用了这个说法,今天还把山下的一条小路命名为“骆驼巷”。实际上这一因形而名的说法非常牵强。上网随便搜搜“骆驼山”,显示出来的图片都有非常明显的骆驼形象,而这座骆驼山怎么看都没有骆驼的典型特征。骆驼是北方动物,难以想象古代江南的先民会用他们没有见过的动物来命名身边的地名,我们周围马头山、卧牛山、鸡冠石、猪笼山的地名才是常见的。事实上,《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记载古代全国的骆驼山多达五十余处,除了我们家乡这一座骆驼山在江南,其余全都在我国的北方。面对这座南方唯一的骆驼山,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

嘉靖四十年(1561年)刊行的桑乔《庐山纪事》则称之为落舵山:“落舵山,《桯史》谓之落舵山,今人谓之骆驼山,在石门桥北十里所。”然后又补充说:“‘落舵’不知其义。”原来,岳飞之孙岳珂《桯史》中有“石门涧有支阜,下至落舵山”之语。显然,桑乔对“骆驼山”的名称是置疑的,他更倾向于岳珂所称的落舵山,却又补充说“不知其意”。或许是受到《庐山纪事》的影响,康熙《九江府志》在继承嘉靖《九江府志》称之为骆驼山之后,又补充说:“《桯史》称落舵山。”而同治《九江府志》则完全废弃了骆驼山的说法,直接称落舵山。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蔡文魁的具美堂在落舵山,查慎行《庐山游记》也说:“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水至此出峡,与上霄之水合,北流径落舵山前。”其实早在北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就记载说:“龙门山与落舵山相去百余步,对峙如门。”与岳珂同时期的王象之在他的《舆地纪胜》中也称之为落舵山。

舵是指安装在船尾控制船的航行方向的船舵,那“落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在古代,水路由长江入龙开河,过八里湖,无舵的小船可经落舵山与龙门山之间的龙门水道直达沙河老街,有舵的大船则只能在这座山前“收帆落舵”进行停靠,落舵山应该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可是,全国大小“收帆落舵”的码头何其之多,除此之外,为什么就不能找到第二处叫“落舵”的地方呢?

有意思是,唐代徐坚《初学记》转引晋代周景式的《庐山记》说:“山顶有一穷湖,湖足赪(chēng,红色)鲤,鳍皆伤剥。而又有一故艑(biàn,大船)崇山峻远,非舟楫所游。岂深谷为陵,此物不与之而迁乎?”

庐山山顶有湖,湖中有红鲤应该是不错的,今天的芦林湖是人工湖,但在古代那里就叫芦林,有高山堰塞湖,所以才会芦苇成林。但庐山山顶怎么会有大船呢?古人已经发现汉阳峰顶有螺蚌的化石,因此意识到深谷可能变为山陵,今天我们知道这种地质变化需要亿万年的时间,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产生人类文明之后,所以地质的变化绝不可能把一艘古船托到山顶。然而,庐山铁船峰上确有一艘惟妙惟肖的石船,远望似船,故名“铁船”。远古时期,人们无法登顶,远远地眺望,肯定会好奇峭壁之巅怎么会有一艘大船。所谓的“故艑”就是指铁船峰上的那艘巨型石船。

那沙河的落舵山跟庐山山巅的石船有什么关系呢?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览·舟部》引刘宋时期的《寻阳记》说:“庐山西岭有甘泉,曾见一舵从山岭流下,此溪中人号为舵下溪。宣穆所遣人见山湖中有败艑,而后舵流下,信其不妄。”

同书《地部》又引《江州图经》说:“昔山顶有船舵从顶沿流而下,土人亦名为舵下溪。桓伊为江州(今九江一带)刺史,尝遣左右赍(jī,携带)粮寻之山奥,冀睹非常,乃至一处,见有大湖,湖侧有败船,当时闻有舵流下,甚疑惑,后闻有船,方验。”

两处记录都提到有一船舵沿着溪流从庐山顶顺流而下,当地人因称此溪为“舵下溪”。《寻阳记》所说的宣穆是桓冲的谥号,他大约于360年至384年担任江州刺史(中间有短暂离职),前后长达24年。他尽心尽力治理地方,深受百姓的爱戴。桓冲病逝后,桓伊接替桓冲为江州刺史,直至398年。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江州刺史桓伊因好奇“山溪流舵”的传说,就派遣左右手下携带干粮上山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结果发现山顶确有大湖,湖侧有个大破船,传说得到验证,才“信其不妄”。

“山溪流舵”中的山巅大湖,应该是芦林堰塞湖,大船是铁船峰上的石船。芦林湖水一路汇合庐山诸水,经铁船峰下流出庐山(后人称之为石门涧),流经沙河街,穿过落舵山与龙门山之间的龙门口,再入八里湖,直达长江。古时候,落舵山周围没有人工河堤,都是低洼地。丰水季节时,落舵山就像大船上落下的船舵,在水泽中。于是古人便将其取名“落舵山”。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查出落舵山得名于何时,但可以肯定早于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可惜,人们已经忘记了它的真名,便口口相传地讹成了骆驼山。值得欣慰的是,历代的庐山志都记载了这座不起眼的落舵山。有人因以为诗曰:

石门双阙南斗傍,

瀑水中腾喷雪狂。

骑鹿不思学羽化,

褰裳无意驾云翔。

溯流振起凌风舸,

排浪高擎济海樯。

绝巘舟横惊玉宇,

碧霄落舵在柴桑。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