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丨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纪实

2024-08-15 11:51:03   
浏览量 29642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江西考察,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要求:“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① 鹰潭港中童综合码头建成全省首个港口码头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创建“近零碳”港口码头。

如今的赣鄱大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坚定不移用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全面提升生态文明领域治理能力

从几近消亡的半空心村到“中国最美乡村”,10年间千万游客在婺源篁岭景区寻味乡愁;坚持山林不砍伐不卖树,素有“天然氧吧”美誉的崇义县,仅靠“卖空气”也能估价上千万元……

不负青山,青山不负。有着众多名山秀水的江西,是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之一。在持续探索“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中,“只此青绿”间涌现出大量耳目一新的故事,生动折射出新时代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就。

2014年,江西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16年8月,江西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从先行示范区到试验区,江西肩负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历史重任,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江西流域生态补偿经验被列入全国推广清单,森林生态补偿稳居全国前列……江西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江西在全面完成试验区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发布实施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出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和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绿色动能更加强劲,价值转化不断拓宽,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全面打好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法治建设的组合拳,42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形成系统集成、治理高效、支撑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强化推进机制。全面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省委牵头抓总、省人大立法监督、省政府谋划实施、省政协积极参与、部门落实有力的工作格局。连续9年由省政府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

——完善制度体系。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赣挂牌。建设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创新碳数据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动态更新“两高”项目清单,健全保障重大优质项目用能机制。全面落实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机制,开通首月开票户数和金额位居全国前列。

——健全法治保障。出台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以及支持和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江西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定,发布施行全国首部湖泊总磷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持续30年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和公益诉讼江西行,以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一项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有序推进,一条条扎实有效的举措落地生根,为我省守好生态底色、厚植发展绿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好新时代的生态答卷,就是要让这一方土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前虎表示。

坚定不移以“双碳”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夏秋之交,万物竞秀。江西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改革举措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同一家企业,原来生产一吨铜利润仅百元,现在利润上万元,如何实现的?

答案就在车间里。日前,笔者走进位于鹰潭市的江西鑫铂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见一台台智能化机器高速运转,薄如蝉翼的铜箔接连下线。

“铜箔越薄,锂电池续航里程越长,利润就越‘厚’。”公司董事长陈晓东说,过去企业主要从事铜线等产品粗加工,一吨利润仅100多元,近年来抢抓国家专项试点示范战略机遇,借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昌大学等科研力量,生产出厚度仅3.5微米的铜箔,一吨利润近万元。

鹰潭市铜产业之变是江西推进产业升级的缩影。

江西省统计局最新一组数据透露产业升级之变:近两年,制造业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较“十三五”初期下降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2%,高于全省平均11.4个百分点。

高端研发平台助推重点产业能级跃升。赣南有“稀土王国”之称,资源强、科研弱曾是这里的痛点。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相继落户,构筑起稀土科研“智慧大脑”,短短几年时间,金力永磁、赣州东磁等本土企业相继崛起,还引来中科三环等行业巨头落户,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西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主攻12条重点产业链、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上扬,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增速达21.2%,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位。

产业结构持续向好,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江西壮大电子信息、航空、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绿色低碳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站稳万亿元台阶。南昌高新区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上饶经开区光伏产业集群,成为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据统计,2012年至2023年,江西高新技术企业从356家增长到近7000家。2023年,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1%,较“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能耗产出效益指数达到1.3。

能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至2023年,江西完成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2000万千瓦,占现役机组比例超80%,100个县(市、区)中有92个接通管输天然气。城市中心区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充电站“县县全覆盖”。

今年以来,江西锚定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大高地”精准发力,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

创新与产业同频共振,让经济发展生机无限、活力迸发、后劲十足。

持续完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江西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②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铅山县打响葛仙山小镇“过神仙日子”的名气,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良好效果。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提升行动,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位列全国第四。近年来,江西制定全国首个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地方标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居全国第八位,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

——扎实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能建尽建”的原则,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比达55.5%,绿色成为江西电力装机增长的“主色调”,新能源装机占比列华中电网区域第二位。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示范、航道提升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船,江西首艘氢燃料电池船庐山西海“新源1号”试航,水路货运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别位列全国第六、第二。

——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举措,深入开展重点领域行业能效诊断、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今年上半年,扣减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后能耗强度同比下降5.4%。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实现企业、园区“零的突破”,铜、铅、锌冶炼和甲醇、尿素等产品能效领跑全国。

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筑牢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妩媚青山、浩淼鄱湖,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功在千秋者,治山理水也。

阳明湖畔,山欢水笑;一湾清水,两岸叠翠。

近年来,上犹县坚决扛起守护“一湖清水”的责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了一幅“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生态画卷。

该县创新“河湖(林)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健全“三横一纵”监管网络体系,将河湖(林)长制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相融相促,“美丽河湖”成为“幸福之源”,阳明湖全年水质指标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断面水质常年为Ⅰ类。

扬优成势,上犹还积极营造“色彩绚丽、季相分明”的“彩色森林”,不断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以增绿增效为抓手,大力拓展城市绿色空间,重点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绿化美化,形成一村一品、一路一貌的特色,打造了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森林乡村、乡村风景林等,不断厚植生态底色。

如今,行走在赣鄱大地,一幅幅青山叠翠、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山,越来越绿。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江西探索出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模式。同时,出台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进行以立法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尝试。

水,越来越清。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0年,江西就实施了禁捕退捕工作,坚决做好长江和鄱阳湖的守护者。2023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再创历史新高;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③ “湿地之城”南昌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的重要栖息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天,越来越蓝。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江西创新推进全域全境全面治理理念,全省建立健全蓝天保卫战五项机制,持续推进“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建成大气污染智慧管理平台,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水平;推动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各领域大气污染治理……

好山好水好空气,靠的是有力的举措。近年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开发区污水收集处理提升等专项行动,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全国领先,全省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再创历史新高,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优秀,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二位。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总数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总体规划获批复、启动实施,武功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植物园加快创建国家植物园。

——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研究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部省共建长江江豚保护基地建设,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考核全国优秀。严格农用地分类管控,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全部完成,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构建实现化工园区全覆盖。省院合作攻克锂冶炼渣处置及资源化技术难题,进一步强化锂电产业固体废弃物风险防控。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实,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

长江流域江西段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美景;长江江豚时隔40余年重返南昌主城区赣江江段;许久未见的鳤鱼、大黄花虾脊兰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

近年来,江西累计整治河湖突出问题1.9万余个。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2018年以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93.9%。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好颜值”加快转化为“好价值”

立秋时节,笔者走进位于井冈山经开区的中国印制电路板行业领先企业吉安生益电子有限公司,一楼大厅内一块“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匾牌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经过技术改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废料产生,去年节省了纸质垫板四五百吨。”公司公共设施部经理何树峰介绍。所谓没有“无废细胞”的治理,就无法实现“无废城市”建设。而“无废工厂”正是“无废细胞”的一种。去年11月,吉安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还有5家。从“减废增金”到“减碳增绿”,吉安市想方设法变废为宝,从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利用上找出路。

类似吉安生益电子有限公司这样的案例,在江西不少探索成为全国典型。比如,赣州市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经过40多年综合治理,这里重现绿水青山。

▲④ 宜春市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把明月山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兴业的金山银山。

此外,望仙谷“两山”转化、丫山“点绿成金”、长江江豚保护等做法在全国推广,九江石化绿色智能炼化、靖安绿色发展等广受好评。

好山好水好空气价值几何?过去江西人“说不清”“算不明”,也“用不上”。近年来,江西一方面,在全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土地、林木、水等生态资源“入账”,摸清家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对生态资源开展“估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核算地方标准。

有了权威估价,就意味着可以融资变现。

2023年年初,新余市仙女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凭借仙女湖的“一湖水”,获得金融机构整体授信19亿元,首次贷款1亿元。这也是江西省落地的首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融资产品。

“通过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汪清水成了‘金融活水’,并且有了保值增值空间。”新余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林舒说。

一座山市值20亿元、一湖水授信19亿元……类似山水“增值”“溢价”的故事正在赣鄱大地不断上演。

江西不断做好生态利用文章,聚焦价值评价、市场交易、产业发展、金融赋能,加快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不断完善价值实现机制。出台试行全省统一的GEP核算规范、统计报表制度、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的制度架构。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建立试行全省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召开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场会,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等机构升级打造面向全国的交易平台。

——着力拓展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提出自然资源“资产包”配置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九江市“跨区域、单要素、多权能”整体配置和黎川县“矿产+土地”组合供应模式,成交额达79亿元。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召开全省油茶竹产业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累计发布“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认证标准95项,全省有机农产品数量居全国第四位,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达1836亿元。

——持续夯实价值实现保障。开展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设,资溪县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评价+项目”信贷模式,抚州市首创“生态信贷通”融资,金溪县“古村落金融贷”在全国推广。今年上半年,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9200亿元,同比增长34.3%。15家国家级、省级智库单位共建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联盟,发布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绿皮书。

▲⑤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的建成,是长江干流江西段沿岸生态保护的有力实践。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惠民,凝聚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近年来,江西始终坚持生态共建、生态共治、生态共享,打造赣鄱生态文化体系,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江西文脉悠长,悠悠鄱阳湖水孕育了璀璨的赣鄱文化。在江西绿色发展之路上,如何厚植人文精神,令赣鄱大地不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成为摆在主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瓷都景德镇,这样作答。从破败的老工业厂区到传统与时尚气息交融的文创中心,昔日炉火熊熊的烧炼车间,成为美术馆、博物馆;曾经灯火通明的彩绘车间,入驻品牌餐饮企业;瓷声悦耳的选瓷包装车间,成为国际工作室……转型升级后的陶溪川带动一大批人就业创业,更是“景漂”的精神家园。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成功嬗变的背后,是江西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江西正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重点,以推进文化跨界融合为主线,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业态创新,突出江西元素,讲好江西故事,提升江西文化影响力。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

▲上犹县英稍片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在宜春,一场事关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大变革的垃圾分类正在全面推进。该市通过“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行动”课程,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

在抚州,“碳普惠”平台被广泛应用。只要市民参与绿色出行、网上办事、公益活动等节能减排行动,就能获得一定的碳币,拿着碳币可在图书借阅、停车、骑乘共享单车等方面得到费用减免,到指定商家买东西还能享受一定的折扣。目前,“碳普惠”会员达19.56万人,联盟商家243户。

在萍乡,“因煤而立”“因工而兴”,曾铸就了“江南煤都”“工业重镇”的辉煌。然而,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去产能相关政策的出台,该市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走到了结构优化的紧要关头,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该市全面实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1+2+N”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整顿退出“低、小、散”产能,产业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个个生态蝶变故事的背后,是人们对绿色低碳生活的向往。

绿色低碳生活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参与、生态文明成果广泛共享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近年来,江西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今年与湖北省、安徽省签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连续8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发放资金近300亿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稳居全国第二位;连续5年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连续举办七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推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占比在99%以上,新增及更新的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5.65%;深入推进省级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试点建设,创建首批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入选国家“双碳”典型案例。建设22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七位。

▲赣州市持续筑牢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76.2%以上,居全省第一位。

如今的赣鄱大地,生态立省的格局更加鲜明,绿色生态的优势更加凸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呈现崭新气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未来可期!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