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农村,看电影是人们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村里放次电影,比现在的春节还热闹。
放电影是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农闲时两月一次,农忙时三月一次,没有固定的日期。一旦定下放映的日子,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整个村子乃至周边村庄都会沸腾起来,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甚至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观看。
放映当天,农田耕作的人们会早出工,午不休,加快农活生产进度,争取下午早收工,早晚饭,早点看上电影。
孩子们下午课,身在教室心在外,一门心思听课铃。最后一节下课铃响,大家会箭一般地冲出教室,飞快地跑回家中,搬板凳,拎椅子,抢占看电影的最佳位置。有的干脆不回家,直接搬一块石头,放几块砖头,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写上赵、钱、孙、李,就算为一家占领了观看位置。
夕阳西下,村东塔子山的月亮刚刚升起,周边村庄的道路上,都是急匆匆赶来看电影的人,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希望早点赶到电影场地,选择一个较好的观看位置。
电影放映之前,露天场地早已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来得早的,坐在前边,来得晚的站在后边。柴草垛上,沫子堆上,半截墙上,老槐杈上,只要是观看位置,都被抢占一空。姗姗来迟者,只好或坐或站在影幕的背面观看,但影像是左右颠倒的,字幕是反着的,即使这样,丝毫影响不了大家观影的亢奋激情。
电影正式放映前,上级驻村干部,村级干部要例行讲话,大多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防火、防盗、防病害之类。在人们翘首以待中电影正式放映,但大片之前,必须外加十分钟《新闻简报》。就像现在电视中的《新闻联播》一样,大人们很爱看,通过《新闻简报》,能够了解国家新面貌和发展成就。孩子们急不可耐看大片,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但还是目不转睛盯着银幕,生怕漏掉了什么。
当年,除了国产影片以外,还有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影片。朝鲜影片哭笑多,越南、南斯拉夫影片飞机大炮多,罗马尼亚影片爱情故事多,阿尔巴尼亚影片插叙、倒叙镜头多。因此,有心人总结了电影顺口溜: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南斯拉夫的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
那个年代,看一遍电影是不过瘾的,孩子们跟着大人,能连续跑几个村子撵着看,一直看得能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影片台词背得惟妙惟肖,插曲唱得宛若天籁。
看电影,欢天喜地时候多,也有不顺心的时刻。那时农村没有通电,放映靠一部小小的发电机供电,有时电影故事正高潮叠起,发电机突然熄火了,人们就会发出阵阵的唏嘘声,放映员赶紧修理,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一些观众则趁着停电,到场外伸伸腿,弯弯腰,抖抖筋骨,吸袋烟。好事的小伙伴们,则是拿着手电筒,上耀天,下照地,学着电影做游戏,稚嫩的打闹声,嘻笑声荡漾在寥廓的夜幕上空。
电影,让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有了忙里偷闲的精神文化愉悦,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的趣味闲嗑,有了能够看到远方世界的斑澜多彩。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信息时代的今天,观看高端电影亦是家常便饭之事,豪华电影院里,有宽银幕电影,超大屏幕电影,3D电影,还有家庭电影。电脑上,手机上,动动手指,随时都能看上最新精彩电影,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过去那种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的露天电影时代永远定格在儿时的记忆里,最终凝成一种割舍不断的乡愁。
电影往事,岁月如歌,回忆如金,每一刻流逝都是生命的旋律。
(龚广涛)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