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忆沿江“抗十团”

2024-09-03 19:2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894

>>>
忆沿江“抗十团”

■ 洪应龙


抗日战争时期,沿江上至江西湖口、彭泽,下到安徽宿松、望江,活跃着一支民间抗日组织——抗日“十人团”,简称“抗十团”。它的前身是抗日老战士,原九江专员公署副专员商群领导的“抗日救国会”。

抗日“十人团”于1939年1月在长江彭泽段圩区辰字号一农家茅舍中成立。

1938年6月,马当要塞失守。几天后,爱国青年商群从安徽无为县回到彭泽辰字号村,联络了数十名热血青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乡好友,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商群,安徽无为人,祖籍合肥,6岁随父母迁来彭泽县,落户在江边的辰字号村。家有四兄弟,他排行第四,人称“商老四”。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40年由上级组织下派的青年干部周静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商群组织成立的“抗日救国会”中,有许多青年学生,如商恩甫、谢学洲、谢子连等,他们都成为“救国会”和后来“抗十团”的领导骨干。其间,商群一面变卖家中耕牛、房子到民间购置武器,一面和“救国会”的战士一道,四处搜寻国民党军仓皇撤退时丢弃的枪支。通过各种渠道,很快搜集到30支步枪、5挺轻机枪、1门迫击炮,还有不少子弹和手榴弹。彭泽民间第一支抗日武装正式成立。这支民间武装在沿江一带的江西湖口、彭泽及安徽望江东流一带,打鬼子、除汉奸,抢物资、端炮楼,令日寇惶恐不安。1938年秋,商群派商恩甫去江北与新四军第四支队江北游击队取得联系,新四军授商群部番号为“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八中队”,商群为中队长。年底,商群受命,率十八中队赴无为纵队司令部整编,留商恩甫和三名同志留守辰字号,接受党组织委派的青年干部周静轩领导,从事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扩大队伍的工作。

由于斗争需要,1939年1月,在周静轩领导下,由商恩甫在西邻彭浪矶,北濒长江的圩区辰字号村主持召开会议。时逢春节,这户农家茅屋内炉火正旺,墙上挂着“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横幅标语。商恩甫向与会新参加的“抗日救国会”成员和群众代表宣布:原“抗日救国会”改编为抗日“十人团”(简称“抗十团”)。“抗十团”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十人为一团,设正副团长,组织、宣传、青年、妇女干事各一名。团里也明确了任务:发动群众,扩充武装,募捐、筹粮,打击日伪。

迅速发展中的“抗十团”,以江边辰字号村为中心,向湖口、彭泽、宿松、望江、至德沦陷区和国统区辐射,发展成100多个团。原红军独立营营长,土地革命失败后在皖赣边境坚持游击战争的曾小春也在浩山岚陵、新岭、乔亭一带将原先“抗敌十人团”改为抗日“十人团”,高举抗日大旗,带领战士和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

小时候,笔者经常听老人讲起村里的“抗十团”。据说,长得虎背熊腰、天不怕地不怕的十三爷是“抗十团”的团副。一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带领三人摸进法官尖据点小鬼子的厨房,勒死了一个站岗的日本哨兵,抢走了3捆海带。日本人白天下山报复山下的村民,多亏一个放牛娃在岭上大喊“鬼子来了”,村民这才闻讯逃进山坞躲过一劫。十三爷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受到商恩甫的批评。村里人笑话他,说那海带是鬼子扔掉的垃圾,因为当时日本人吃海带的方式很奇怪。他们把成捆的海带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煮熟后把海带捞起扔掉,最后喝汤。

1939年春,离开家乡两个多月的商群奉命再次回彭泽组织带领沿江湖口、彭泽、宿松、望江、至德五个沦陷县的“抗十团”1000余人,与日伪作战。在宿松毕家岭一役击毙日伪军20余人,首战告捷。之后,沿江组建抗日游击大队,商群为大队长。抗日“十人团”从此改编为抗日游击队,废除原建制。

1940年5月,沿江抗日游击大队在中共赣北特委的领导下,改为长江游击总队,商群为总队长,并在湖口、宿松、望江扩充队伍。后来,总队编为新四军七师领导的“黄湖大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抗日“十人团”的成立旧址依然保存完好,此旧址列为彭泽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初,这里建工业园区,旧址才整体搬迁。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