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剪辑:黄铭、乐伟聪
配音:魏娅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突变,新中国面临外部巨大威胁。1964年,党中央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在此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无数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远离繁华都市,扎根深山峡谷,数以千计的“三线厂”拔地而起,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三线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与力量历久弥新。江西在三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线精神”60年之际,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信息日报推出系列融媒体策划《三线精神 是我家风》,旨在深入挖掘并传承那段光辉岁月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铭记历史,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国海事系统首艘全电力推进中型航标船——“海巡1506”(受访单位供图)
九月的江西,虽已悄然入秋,但炎炎高温依旧不减其威。烈日炙烤着大地,位于九江市湖口县的江西江新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新造船厂”),工人们的热情一点不减,厂区处处可见挥汗如雨的景象,运转不歇的机器轰鸣声,展示着这里的繁忙。
我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号”、我国首艘大型水上应急救援工程船——“中国应急九江号”、我国海事系统首艘全电力推进中型航标船——“海巡1506”……这些大山里驶出的“钢铁侠”,承载着曾经无数的荣光。
如今的江新造船厂,仍然屹立在它诞生的这片三线军工红土热地。历经建设与发展,它曾达到辉煌的顶峰;经过一系列的转型与变革,这里已成为江西打造高端智能船舶基地的繁荣中心,重新展现出盎然的生命力。诞生于特殊年代、担负着国家使命的军工厂——江新造船厂,如何从一个隐藏山间的三线军工厂,“走到”制造业台前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刘文琴、全媒体记者谢梦丽、实习生肖美琳 文/图
静“卧”山野 犹如一个“小社会”
江新造船厂始建于1966年。
9月18日,在江新造船厂,记者注意到,它静“卧”于一处狭长的山冲之中,两侧随处可见低矮的红砖老建筑。“这处长江边的山间沟地约3公里长。”江新造船厂职工叶江平比划着告诉记者。在地形上,这里山体包裹、环绕,布局分散、隐蔽,呈现村落化。可以想象,曾经的军工厂——江新造船厂,担负着使命与责任,独自雪藏在荒郊野外。
江新造船厂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冲(全媒体记者乐伟聪 摄)
时至今日,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风雨的江新造船厂,虽已多次翻新重建,驮载着岁月痕迹的建筑骨架,以及保存完好的职工宿舍、球场、医院等旧址,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奋斗功绩与辉煌成就。“这里曾经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叶江平颇为自豪地说。
嘈杂与喧嚣 一代又一代的坚守
叶江平是典型的“江新子弟”。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厂里做一名生产技能操作工。他的小学就是在厂里读的,见证了像父亲一样的一线工人为工厂奉献奋斗,并深受到父辈一代的影响。
江新造船厂子弟学校旧址(受访单位供图)
“我的父亲这一辈非常的努力,吃苦耐劳,为了三线军工事业在这个山沟里默默奋斗,不怨不悔。”叶江平说。
在父亲稳重坚韧、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下,叶江平逐渐树立起为三线军工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信念。1995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的叶江平,选择了跟随父亲的脚步,扎根江新造船厂这片有着军工血脉而滋养出的制造业“沃土”。
初见叶江平,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但眼神深邃,正专心调试着面前的控制面板。“你可以大声一点说吗?”面对记者,叶江平用手指了下耳朵。由于造船车间十分嘈杂,记者与他交谈时得稍提高下嗓门。
9318 五湖四海为她而来
江新造船厂在初建时期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是一个军工厂,拥有专属代号——国营第9318厂。
历史的指针往前拨转。
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随后,以地方军工为主体的省区市后方基地建设的“小三线”建设也全面开展。江西,被确定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规划地区。
1966年7月,江新造船厂应势开始筹建。按照“靠山、分散、隐蔽”方针,选址九江市湖口县七里冲,初名“江西内河小艇厂”,后获得代号“国营第9318厂”。一批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而来,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抵达这个小山沟,像涓涓溪流汇入大江大河,从此成了江新的一部分。
建厂初期,工人们在深山沟里,住的是“干打垒”,啃的是冷馒头,喝的是池塘水。夜幕低垂,仍有铁锤与钢板交响,汗水与灯火交织……
神秘的背后 一艘艘“首制船艇”横空出世
因为国家需要,他们义无反顾,怀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意志,在1969年底,正式开工建造“968”班艇,次年4月,造出第一艘钢制快艇。1972年3月,我国首制“R704”钢制双管鱼 雷快艇在江新开建,1973年3月建成下水,12月交付南海舰队使用……
20世纪80年代前后,江新造船厂到达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从高速工作艇参试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到全封闭式耐火型救生艇翻转180度后可自动扶正,填补国内空白,再到首艘鱼 雷快艇、某新型扫雷艇、高速巡逻艇等成功交付,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营第9318厂曾一度辉煌,获得诸多荣誉(受访单位供图)
“那时候每逢上下班,整个家属区人头攒动,颇为繁华!”叶江平告诉记者,当时,按照一厂一小社会的要求,国营第9318厂打造了职工宿舍、学校、电影院、职工俱乐部、职工食堂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由于有着军工背景,这里的安保特别严格,进出都有严格规定,所以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这座军工厂充满了神秘色彩!
发生转折 “那时厂里特别冷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我国逐渐走向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线建设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众多企业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那时,许多三线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开始面临生产经营的困境。“那时候不少人离开了厂里,到外面另谋生路。但我们一部分人选择留下来,与厂共同面对艰难时刻!”叶江平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厂里当时特别冷清,看不见匆忙的身影,可以说“风光不再”!
在调整改造中,大部分三线企业通过“军转民”进行“二次创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
“涅槃重生” 路越走越宽
全国原本多达3000多个的造船厂,最终仅剩下300多个,而江新造船厂则成为幸存者之一。
2006年,江新造船厂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军工企业政策性破产改制。同方股份整体收购资产重组,注入新的资本和活力,发展制造实业,使江新造船厂逐渐摆脱了传统三线企业的束缚,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大潮。
此后,江新造船厂开始逐步改革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不懈努力,江新造船厂成功转型,不仅在传统的军工生产领域保持了技术优势,还拓展了民用市场,包括公务执法船、海事巡逻船、溢油回收船、科考船、海工特种船以及新能源高端船舶等,形成了军民两用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2023年10月,江新造船厂正式加入江西军工控股集团,开启造船新征程。
人物特写:30年钳工将技术倾囊授徒弟,让“三线精神”不断延续
绝不允许二次返工
如今,叶江平已经在造船厂当了近30年的钳工,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比鸡头还稳。大到船舶主机轴系安装与修理,小到对零件进行钻孔打眼、拂刮研磨等处理,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温暖的被窝中熟睡时,叶江平已经开始捋着船厂在建船舶的工作进展,心中反复梳理着每一条生产线的需求和进度。
造船车间(全媒体记者谢梦丽 摄)
“造船厂的工作条件那是相当艰苦的。”叶江平语重心长地说道。夏天,炽热的阳光照射得钢板滚烫,工人们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船内温度最高能达到60℃,一进去身上全都湿了,待久一会儿鞋子甚至可以倒出水来。
在冬季,工人们不仅要应对寒冷的气温和凛冽的大风,还必须确保在水上和室外作业的安全性。虽然条件辛苦,但当记者问及是否考虑换岗或离开,叶江平却说,“这跟我们的前辈比起来,条件好多了……”
钳工的工作内容多而复杂,且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安装得一次性成功才好,返工的话需要花费更多人力及制造成本。“所以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心里会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不能放过每一个可能留有隐患的细节,也不允许发生二次返工的情况。”叶江平仔细检查每一个施工细节,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这也是我刚进厂的时候师傅教我的,是我们军工造船事业的优良传统。”
精度要求头发丝的四分之一
据叶江平介绍,目前他所指导的专业团队共有20余人,主要负责船体“心脏”部位及轮机设备的划线、装配、调试和维修等工作。
说着,叶江平向记者讲述曾经参与制造的“中油应急103”船。这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溢油回收环保船,该船属于前置型机舱,船体长78米,宽15米,消防能力FFI级以上,抗风等级12级,配备专业溢油回收系统和消油剂喷洒装置。因整根轴系长度超过50米,加工精度高、操作难度极大。
“这种过长的轴系容易因天气变化等出现轻微变形的情况。不仅要在基线对中上保证‘严丝合缝’,还需要基于对航行条件的预判调整安装‘关键点’,防止在航行中出现发热的状况。”叶江平回忆。
叶江平正在给船舶进行主机及轴系的校中(受访单位供图)
当时在该船超长轴系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他以两端中心孔轴线作为径向加工基准,并在淬火粗磨精磨等过程中大胆创新,最终一次性通过了外检验收。航行至今,“中油应急103”船累计完成原油守护、船舶搜寻、紧急救援任务超百次,成为环渤海带的“网红”打卡好帮手。
“海巡1506”轮是我国首艘全电力推进的中型航标船,在制造过程中,叶江平与团队成员将动力系统安装曲折、偏移公差精度控制在了一根头发丝断面直径的1/4。最终,该船被定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航标船的标准船型,入选“江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一线工匠让图纸变大船
在叶江平近30年的奋斗生涯里,经手建造的各型船舶达到100余艘。
除了“中油应急103”船,江新造船厂先后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海洋局等部委和我国多个港口及航运公司成功建造了几十艘多种类型的公务执法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
这些高技术含量精品船不仅服务于国内,还出口至新加坡、圭亚那等国家并获得了德国GL、美国ABS、日本NK等船级社认可。
船舶在码头进行系泊试验(全媒体记者谢梦丽 摄)
正如叶江平所说,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像设计师画图那样光鲜亮丽,但正是这些造船一线劳动工匠的奉献和付出,才能让设计图纸变成真正的大船,驶向大海和远方。
新船“下饺子”几年到几月
“20世纪九十年代前建一艘船大概需要2至3年时间,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可以满足半年多乃至几个月在船台建成一艘新船下水了!”叶江平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船厂还率先成立了高端的院士工作站,对现代造船模式和三维建模设计等进行研究,不断优化特种钢焊接、船体薄钢板变形控制、长轴系加工精度、减震降噪技术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流程。“我们经常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本领。用智能技术,造智能船!”叶江平说。
2024年一季度顺利交付的珠海“香洲云”号,是我国首艘千吨级、国内“小船大功能”,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的智能型综合科考船。
在全船智能化动力系统总成装配调试过程中,叶江平和他带领的团队,面对全新的自主控制、智能集成等造船新技术,迎难而上联合攻关,自主创新优化工艺,最终各项设计参数获得圆满验证,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智能船舶领域的空白。
“三线精神”点滴间仍在延续
与建设初期的简陋条件相比,现如今,江新造船厂已经配置了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弯管机、数控切割机等先进加工设备。近30年来,工厂先后研制生产水翼鱼 雷快艇、登陆艇、交通艇等多项军品,所建造的船舶产品荣获多项国家奖。
以前,工厂手持新船订单不足三千万元,现手持新船订单能达到近十亿元;造船能力由过去三年造一艘变为一年造二十多艘;过去只能建造500吨级以下船舶,现在能造2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
江新造船厂厂区(全媒体记者谢梦丽 摄)
“一线技能后备人才的接续,是我们的一个难题。”叶江平语气沉重道,随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用智能技术造智能船,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造船不断迈进,对培养高素质造船人才和高技能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只要有时间,叶江平就会和工友、徒弟们一起看图纸、学工艺、谈心得,并倾囊传授船舶钳工的关键技巧。这本身就是“三线精神”的不断延续。
“看着我们造的船成功交付,心里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目前,叶江平最小的徒弟已经是90后的小伙子。他们深沉地爱着脚下这片土地,他们的事业是光荣的事业。尽管如今许多人已经不再熟悉那段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历史,但新时代的“三线精神”依然在每一位江新军工造船人心中闪光。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