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柳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与陈杰先生因灯谜结缘,他年长我五十岁,我们成为了忘年之交。陈先生早年曾在原国棉一厂担任宣传科长,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自幼受父亲熏陶,涉足文学、戏剧表演、声乐、书法、楹联及灯谜等多个领域。目前,他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省硬笔书法协会、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市音乐家协会、市灯谜协会及市书法家协会的顾问。
陈先生一直热衷于业余文艺创作,至今已创作歌词超过二百首,其中七十多首已发表,部分作品还被谱曲,并在《上海歌声》《音乐生活》《心声》等知名歌刊上亮相。1987年,他创作的《打开江西的门窗》荣获“振兴江西”征歌优秀奖,并被江西省电视台选为“1987年春节文艺晚会”的序曲。九江“双杯”龙舟赛的主题歌《龙舟情》也是他的杰作。在书法与楹联方面,陈先生的作品同样令人瞩目。他的楹联作品被永久镌刻在九江琵琶亭景点内,而他撰写的《重修浪井赞》一文也被刻在浪井旁的石碑上。他长期积累的舞台实践经验,使他精通吹拉弹唱,曾参与市话剧团《八一风暴》《特别代号》等剧的演出。同时,他还经常在省、市报刊上发表诗歌、剧本、散文等作品。在灯谜领域,陈先生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多次参加全国谜会和函猜活动,在《中国谜报》《新民晚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谜作,并屡获殊荣。
此外,他还为《九江工人》《烟水亭》《摄影》《多彩人生》《影视圈》等众多报刊题写刊头。1980年,九江市职工灯谜协会筹备时,陈先生担任了筹备小组组长的重要职务。作为浔阳区民间吹奏“丝弦锣”的传承人之一,他珍藏着上百首九江(浔阳区)“丝弦锣”曲牌,不仅有详尽的文字记录,还难能可贵地保存了许多曲谱。
2019年,陈先生向我表达了他想将自己多年来的书法作品结集出版的意愿,我深感赞同。这无疑是对他一生书法造诣的最好总结和传承。得知先生欲邀我为他的书法集作序,我内心实为惶恐,自感人微言轻,对书法艺术更是知之甚少。若由我执笔,恐有班门弄斧之嫌,犹如关公面前舞大刀,自不量力。然先生盛情难却,一再坚持,我若再推辞,便显得却之不恭了。
于是,我鼓起勇气,迎难而上。先生擅长竹笔书法,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竹子为笔尖,利用其弹性和强吸水性,书写流畅,笔韵独特,非一般毛笔所能及。竹笔书法为硬笔书法领域增添了一种艺术表现力极强的书写工具。古人云:“笔成冢,墨成池,犹不及羲之与献之;笔千管,墨万锭,难及张芝与索靖。”此言道出了技艺之深需刻苦磨炼的真谛。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研习竹笔书法,正是这一真理的生动写照。春去秋来,寒灯孤影下,先生手持竹笔,心手相应,笔触或刚劲或柔美,或开或合,或张或弛,勾勒出一幅幅线条优美、韵律和谐的书法作品,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洒脱。
据先生所言,他所用的竹笔皆由亲手制作,从选材到削制,再到开槽储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笔尖与笔杆的连接更是精巧,采用管径配合与螺纹连接的方式,确保了书写的顺畅与稳定。然而,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作为书法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其个人品行、才智、胸襟、学养与内在功力的综合体现。书法的美学追求,实则是书法家人生追求的映射。先生的竹笔书法,振笔挥毫间,透露出一种慷慨激昂之气,笔意连贯,灵活多变,犹如匡庐之奇秀,令人观之心旷神怡。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先生的书法之路,亦是对这一境界的深刻诠释与践行。在探讨大学问者的心路历程时,我们常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境界之说:首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象征着初识学问之海的辽阔与孤独;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了为追求艺术而矢志不渝的深情;最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揭示了历经艰辛后豁然开朗、顿悟真理的喜悦。陈杰先生的学术之旅,恰似这三重境界的生动写照,其成就之斐然,实乃令人钦佩不已。
正如水流必有源头,道路必有方向,中国书法艺术亦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竹笔书法艺术,作为我们民族独有的瑰宝,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文化精髓的浓缩体现。面对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不仅要传承其精髓,更要发扬光大,让其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陈杰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座宝贵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在书法的海洋中探索前行。我谨以简短数语,作为序言之引,以表敬意与期待。愿此书能激发更多人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共同推动中华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