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抵达乡土情的原点
——读刘劲楠作品集《家乡山水寄深情》
刘枫
一个写作者,无论他在文学之路上走得多远,也无论他叙述表达的视域有多宽阔,我们在他的文字之中,总是能抵达他丰富情感的原点,这就是作家对胞衣之地的质朴依恋,这就是故乡山水人物经过岁月淘洗,印刻在他记忆深处的不了情怀。阅读作家刘劲楠的作品集《家乡山水寄深情》,每每感佩于作家对故乡山水人物的似水柔情和赤子之心。这部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9月出版的24万字的著作,正如九江市作协原主席蔡勋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满满都是“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字,冷暖乡愁、关河明月的主旨表达”。
用纷繁人事编织乡情的经纬
生活在故乡之外的人,最能撩动心绪的,无疑还是乡情与乡心。而乡情与乡心的存载,则必定是与自己有着情感关联的各色人物,是与自己有着排解不清的各种事由。作为一个写作者,刘劲楠对故乡的情感自是比常人更深一层。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乡中人”,《我与袁隆平院士的笔墨情缘》和《清明仰望“隆平星”》两篇文章,在满含深情的叙说中,刻画德安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那谦逊的品质、朴实的作风、谦和的人格,表达故乡人对袁院士的尊敬与爱戴。尤其是对于与袁院士几次交往的叙述,于平易中透露出故乡人的自信与自豪。我想,作家将此篇作为开卷的首篇,其意恐怕不是为了追求名人效应,而是从“地灵人杰”这个层面,来彰显乡情的厚度与深度,这也成为本书内容上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人们心里,乡愁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刘劲楠的乡愁散文,也有着这些鲜明的特色。《船灯》《春灯万盏乐太平》从视角呈现乡情的色彩斑斓,记述活跃在乡村的非遗文化,让读者与刘劲楠一起,从旧时光的乡村热闹里,把一颗心浓缩成“难以释怀的民族情结”。《年味与乡愁》则是从味觉彰显乡情的浓度,作者用“村庄里弥漫的烟花爆竹的烟火味”“舌尖上难忘的土法自制的美食味”“邻里间传递的乡里乡亲的人情味”“舞台上‘村晚’节目的新品味”,使自己的乡愁在年味中得到升华,也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人常说“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土地,刘劲楠无疑是怀有无限深情的。《潘坊刘家的传说》中,报音寺承载的刘家报恩情怀,“仙女露羞”风水宝地留下的遗憾,仙鹤地的荣耀,金鸡望北斗的遐想,囫囵墩的神奇,犀牛井的期盼……刘劲楠用一组流传于家乡美丽动人的传说,为“昌盛之福地”画像传神,无疑也让读者更明了刘劲楠对故乡山水的依恋之情。
于岁月深处回味亲情的温馨
毫无疑问,亲情是文学写作的永恒题材之一。《家乡山水寄深情》里有21篇涉及亲情的文章,在一次次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中,刘劲楠把心中的情怀,顺着血脉的河流,一节节化为文字,一层层剥开花瓣,展示在读者面前。
《女儿读“高四”》这篇文章,在看似表面平静的叙述中,写出了家有考生时,父母的辛劳、牵挂,也写出父母与女儿的“代沟”和最后的理解和包容。这里面既有盼女长成的期待,也有女已长成的欣慰,还有对女儿未来的祝福。《在记忆的河流中追溯》表达了对一辈子在田垄间劳作的祖父的怀念与追缅。虽然祖父、祖母“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品行德操,却“岁月留痕似暖流”,不断让后辈的心田清朗宽余。《父亲的生日》回忆在父亲的一个生日发生的小事,文后那句感慨:“一缕从不嬗变的脉脉亲情,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像一首乐曲的强音,直击人的心灵。《高山流水长忆父》通过记叙父亲生病到离世的一个个瞬间,仿佛能看到作者写作时双眼泪光闪闪。文中专程去九江看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情节,无声地诉说了作者心目中对父亲的怀念。
《两个老妈上北京》通过请母亲和岳母上北京旅游,让白发鬓鬓的两位老妈,去心中的“诗和远方”,这样的一份心意,这样的一种行为,其实是亲情的善意表达。《懂你:秋日芳香》为我们展示了老母亲“津津有味地一边抽着烟一边玩抖音”的画面,这是一个与时代一同前行的老者,她能够笑看人生的风云变幻,直面难以捉摸的世事变迁,这不仅让子女们有了亲情的慰藉,更让人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从寂寞中找到快乐、在宽厚里得到温暖。
刘劲楠说:“家,不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时间的概念;不仅是地理的位置,更是心理的位置;不仅是专属的场所,更是归属的场所。”在这样的“家”里,一起生活的亲人,当然有血脉里流淌的亲情潮水,拍打着心的湖泊,激荡起阵阵涟漪。即便是与人一同成长的花草树木,人们劳作行走的田园土地,也处处承载着人的情感与价值观。就像书中《老家的菜园》所写,“这菜园里,种菜人就像蔬菜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没有人知道这菜园一开始是谁开垦的,也没有人知道这菜园最后由谁来种,但一脉相承的亲情也像这菜园的蔬菜一样,永远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我想,这也许就是刘劲楠这组散文的力量所在,本书带着我们于岁月深处,回味亲情的温馨,感受时光的静好。
从笑颦之际透露闲情的维度
刘劲楠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也就是有着蛮多的闲情逸致。他自己很谦虚,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作文不知所云,好习字不得要领,好赏梅不懂风情,好品茗不解其味”,但他确实在写作与书法上独树一帜,在赏梅与品茗上深得其趣。
《梅茗堂记》这篇文章风雅地玩了一个谐音梗,“梅茗堂”是诗画书结缘的雅,“没名堂”则是内敛的自谦。赏梅、品茗,以文会友,这般闲情,从文章中透露出来,令人击节。《我是蜗牛》中,作者以蜗牛自喻,实则欲效法其“沉着的漫步者、不懈的攀登者,也是乐观主义者”的精神,“虽一生负重,却安步当车;虽历经风雨,却向阳而行”,人有此情,岂是一个“闲”字可况?
《一首关于海的诗》写到昔日的同学,感悟生与死的话题,这里虽然透着沉重,但若是真的悟透了生死,则能在人世间迎着风浪前行,有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超然。《三峡天下壮》《台湾行》《舌尖上的台湾》《无意去荆州》《雨中邂逅张家界》是一组游记散文,能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做一次东西南北的山水之旅,“读万巻书、行万里路”,这是人生的快事,不是所有人能达到的境界。在这些篇什中,刘劲楠用细致的观察、深情的表达,带领读者去领略祖国山川的秀美,感受旅行的快乐,这也是他处处留心、用心用情写作的一个见证。
刘劲楠的“闲情”有时还能成为朋友间交情加深的“添加剂”。作为一个书法家,《翰墨铸情》里,他与书友文朋互赠书法作品的乐趣,无论是“以竹换箫”,还是“以假茶换真茶”,还有嵌名作书,只要是凭着真心,出于真情,就是不可估价的友情。《言堪持赠即文章》记述向朋友们赠送自己著作的心情,不同的对象,题写不同的赠语,即不“流于形式”,又不“过于矫情”,既彰显了作者的才情,又体现了与不同对象的沟通艺术。所谓闲笔不闲,其情何重。
以时光细节解读诗情的密码
《家乡山水寄深情》的第四辑《诗情》,就汇集了作者从身边日常中撷取的诗意。正如辑前的引诗所言,“一粒沙总能与另一粒沙相遇/一粒盐总能与另一粒盐相融/你选择了远方/我选择了你/而我最终还是一粒沙/但我不是沙漠的沙”,读了书里收集的诗篇,能鲜明地感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化作了与故乡泥土相同颜色和相同温度的泥沙,那是能生长出乡愁的春之郊原,是能让赤子之心化为蓬勃希望的沃野。
这辑诗歌作品,有对亲情的、世情的吟唱,也有对岁月光阴的体悟,还有对山川物事的明察。《清清泉溪外婆路》诗题就将读者的情感聚焦到外婆的浓浓亲情上,“外婆路”这个诗的意象,“弯弯外婆路,悠悠岁月情,淡淡流年香”,那一份来自血缘里的爱,很能让人共情。《一个曾被魔术师捆绑的老人》从一个“命运的缰绳被施以障眼法”的老人向这世间陈述的苦痛与多舛,“窥见其间的寒冷与莫测”,无疑,诗歌呈现了一种大爱的张力。《春日解读》《夏日时光》《秋日薤露》《冬日往事》这一组诗,力图解读春风的心语,追寻夏蝉的鸣唱,试探白露的悲凉,回味冬夜的缱绻,表面看,这是有意从时序变换中编织出一张诗的网,其实,仔细品味,无一不是落笔在一片深情之中,过往的时光不再,过往的亲情、友情也再难回到身边,惟其如此,才让人在风起时,不停地追问“能否裏住一颗驿动的心”。《铸情一杯子》,用为朋友书写瓷杯的一个细节,表达“翰墨铸情/也熔铸了青花瓷一般的/恒久守望”,这样的一份友情,值得拥有。《我不是沙漠的沙》从鸣沙山的沙和茶卡盐湖的盐生发联想,抒写“想去的地方总有一天会抵达”的快慰。《七夕,我无法拾起鹊桥坠落的羽毛》以一座古桥为意象,在“目送渐行渐远的背影”与“等候风尘仆仆的归乡人”之际,敞开心田那一最柔软的思绪。刘劲楠的诗在这部书里篇幅不多,但每一首都能打开时光的细节,引领读者通过诗的通道,到达情感的原乡。
刘劲楠的散文像山泉水酿成的酒,甘醇而清冽,饮之开心;又如田野迎风绽放的花,色彩清新,芬芳自来,赏之悦目;其诗歌则如春风里的芳草,翠绿如茵,有向上的力量潜滋暗长,直抵人心。“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期待刘劲楠的文学创作视野更开阔,目光更高远,对生活的品读更深入,对世情的观照更细腻。我深信,这值得期待。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