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走进西溪戴庄

2024-11-22 11:34:05   浔阳晚报
浏览量 31123


郤正钦

  10月28日,我随同柴桑区老科协教体分会17位老同志一道,迎着有些寒意的飒飒秋风,前往涌泉乡戴山村(行政村)的西溪戴庄,实地开展以“感受传统村落文化风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西溪戴庄地处戴山村最南端,与该村其他小组一样,也是坐落在“头顶一方蓝天,四围峰峦环抱”的大山褶皱中,且东临本区新塘乡,南接德安县临泉乡,西毗瑞昌市九源乡。因该村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村落发展中留下的部分遗物或遗址,故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认定为“江西传统村落”;村中诸多旧时建筑物被市人民政府示牌为“九江市历史建筑”,亦是柴桑区唯一被认定为“传统村落”的山村。

  当车行至戴山水库大坝,驶过库区内半山腰间那条长约2.5千米蜿蜒曲折却平坦宽裕的水泥路进入戴庄地域时,仿佛突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视线中:远近大小不等的村屯皆傍山而筑,掩蔽于绿荫中的白墙蓝瓦若隐若现;畈垄中形状各异的稻田、山地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便道、曲径纵横交错;时有粗犷高亢的山歌随风飘来,点缀田畴间一簇簇愉悦劳作人的身影。还有一条清亮轻盈的溪流款款依村而去,溪流上几座或铁造或木制或石砌的小桥造型雅观别致,让人赏心悦目。更有山间的轻烟淡雾,绿树红花,流泉飞瀑;山下的古木参天,落叶缤纷,鸡犬和鸣。凡此,无不向来访者展示秀丽山村的古朴、清新、安详、和谐、温馨……

  热情的村干们在西溪庄口接待了我们。简短寒暄后,年轻的村党支部戴书记操用略杂方言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了西溪戴庄的建村掌故及发展状态。

  明永乐年间,一位德高望重的戴氏先人爱慕这里山水之胜,便携家带口由山外迁入,在此辟土建村,安身立命,繁衍生息。一路600余载,枝叶繁茂,人丁兴旺,家族昌盛,迄今已有100余户,数百人丁。且基于对先人的敬仰、怀思或其他缘故,数代人不期而同,于自觉或不自觉中保存了许多浸润前辈心血和汗水的旧物、旧址……

  接下来,戴书记既当引导员又做解说员,引领我们采用“移步换景”法,逐个“打卡”全村几处最具代表性、仍留有久远年代生活痕迹的“景点”——

  古水井 此井位于西溪庄右侧,筑于明代末年。其整体呈“U”形,入口处用青石板铺成台阶并螺旋式向下延伸至水;整个井筒从上至下全以淡黄色鹅卵石垒砌;井水碧澈、清冽、微甘,含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仅从井口那些已被岁月风雨打磨如砥的石头,特别是阶梯石板上微陷的踩踏印痕,可见一代一代戴姓人是何等至爱、认可和依侍这泓甘泉。如今的戴氏后辈们并不艳羡城里的自来水,仍津津乐道沿袭肩挑手提或安置家用给水电泵使用它,以酿造生活,哺育生命。

  古石桥 该桥立于西溪庄村头,现时被周遭数十棵参天古樟簇拥其间。它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系单孔石拱桥;桥长8.7米、净跨5.4米,宽3.1米,矢高5.2米。整个桥身纯用石灰、糯米浆和青石条垒砌,更令其沉稳坚固。若远眺,整体状若凌空彩虹,亦如硕大弯月,给人以精美、古老、壮观之感。关于它何以构建的缘由,坊间有几个“版本”(一说便捷与外村通道;一说抵御山洪侵袭),其中多数人认为,它是源自当初戴庄人“偏信风水迷信”而产生的一个“愿望”。说是其时有阴阳先生给戴庄人指点,村旁那条直泻而去的溪流不吉,它会毫无遮拦地“冲”走戴庄人的“财气”,须改道绕村一程。戴庄人依其言而行,舍近求远,将溪流直道改为90°大转弯,遂环村行走数十米,并在溪流复回直流的转弯处筑建此桥,让已减缓流速的溪水从桥孔穿过。此举(溪水改道)——风水迷信寓“兜财”之意(兜:留住)。显然,戴村人的“愿望”即是“以此举措留住‘财气’,让族人财运亨通,致富发家”。可以说,尽管此“愿望”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主观臆想,甚而是愚昧、荒唐的,但不可否认,它是戴庄人倾注心血、寄予厚望的真心真情所付,无可非议。如今,此桥已在风雨中岿然不动150余年,既像一位当年的亲历者,默默见证曾经的那场“为振兴家族而更改溪道”的历史存在;又似一位忠实的守望者,初心不改,坚定地为家族守望着这个日月经天的美好“愿望”!

  古宅屋 该宅屋位于西溪庄右侧,是全村现存的古宅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幢。它建于清道光年间(约200年),是典型的南方“一进两重”的建筑结构。它的外墙纯用青红色的“老火砖”“老瓦”(清代砖瓦规格)砌成;屋檐琢以花纹,屋顶饰以翘角;窗框、大门框的头与壁全系整体大石块。屋内,一只“天井”将其分割为“前重”“后重”两部分;每重均是中间“堂屋”两旁“正屋”的布局,还配有回楼、立柱、厢房、杂屋等。面对这样一幢经年久远、已显“垂垂老矣”苍容的宅邸,很自然让人推想这个家庭曾经的人丁和经济状况,以及部分居住者定然有过的一些生活经历:穿自织的粗布衣衫,点昏黄摇曳的油灯;踩着晨光出门,披着星月归家……

  古碾坊 该碾坊居于西溪庄中心,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上世纪遭侵华日军焚毁,仅留下一些石制物件;70年代全村众筹在原址上重建。它是由多根砖柱托起莫大屋顶搭建而成,坊内场地宽敞,光线充足。最先入眼的中央处那架石碾的碾架是由坚木制作,黝黄、溜滑泛着油光;正圆形石槽已残痕累累,其中一片石槽上的刻字“道光七年丁亥”还清晰可辨。除它,周边还置有同样一身沧桑倦痕的石磨、石碓、扇柜。它们都是当时农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履行的使命是将一些谷物去壳去皮或加工成粉,为餐桌上的成品食物提供原材料。由于它是全村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全村各家各户不可拒绝的劳作之地,在漫长的时光流逝中,注定这里发生过不少互谦互让、互帮互助的暖心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以消遣、戏耍为动机的谈天说地、打情骂俏甚至追逐嬉闹、秽语飞溅的热闹场面……

  文甲门坊 此坊是一块传统牌坊,立于西溪庄右侧,我们所见为2004的复制品。它全以老火砖垒砌,单层砖结构,宽5米,高4.5米。其造型朴实而庄重,远望如一面开着圆门的古老城墙;双重墙顶上均覆以紫红色琉璃瓦,墙角处装有翘角飞檐;那圆门高大宽敞,门前两旁还各蹲坐一威武石狮。该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其时戴氏人追求功名,苦读寒窗,竟一门四人连捷进士。当朝状元戴瞿亨(乾隆戊戌年高中)闻之大悦,欣然命笔书写“文甲门”三字,戴氏人即装裱立此牌坊,以彰族人功成名就。显而易见,这块“文甲门”牌坊承载着戴氏人的历史记忆,彰显戴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可想而知,这块翰墨飘香且凝聚先辈艰辛汗水的砖制牌坊,曾点燃多少戴氏学子向学求知的激情!激励过多少孩子十年窗下,刻苦用功,积极进取……

  戴山采茶戏 顾名思义,该采茶戏是戴山人独创并以“戴山”命名的地方戏剧种,已被省相关部门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晚清某一年间,一些热爱戏曲的戴山人苦于赴山外赶“戏场”的疲惫不适,也有意改善大山里闭塞、单调、沉闷的生活环境,便商议自创一种适应自己“口味”的采茶戏调剂日子。他们借鉴或自编剧本、曲目、曲调;在全村选拔演员,自配导演;搭建戏台,购置戏装;但逢过年过节或婚娶、过生(生日)等喜庆日子,便敲锣打鼓粉墨登场,将全村人笼在一片祥和愉悦之中。颇难得的是,它不是应时之景,而是敝帚自珍,通过口传身教,将属于自己的“戏剧”一代代传承下去。只可惜此行我们无缘领略它的风采,只能从一些还留有清代饰物的戏服和已修缮一新的旧时戏台上,想象曾经的台上琴声悠扬,红进绿出;台下人头攒动,你欢我乐……

  此外,我们还随着戴书记的脚步,相继观赏了其他几处写满历史沧桑感的“遗物”,诸如老街巷青石板、老榨油房设备、老酿酒坊器具……

  几乎整个上午,我们全方位漫步于西溪庄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一边流连于这些蕴含历史秘密和余温的“文物”之间,让思维触角伸向那些久远的年代岁月,感受其间丰富的人文景观、深邃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一边举目欣赏村中一幢幢豪华农宅拔地而起和一辆辆靓丽轿车你来我往,以及那些立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观景亭、休闲长廊、健身器材、娱乐广场、文化宣传栏等,且以这些散发浓烈现代气息的生活物资作参照,纵比西溪庄的古与今,感叹乡村变化之大,社会发展之快!

  在中午简单的工作餐间,戴书记还郑重和自信地告诉我们:“西溪戴庄也是一个红色村落。在上世纪血雨腥风的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戴子仪(区委书记)为代表的戴氏子弟与敌人殊死搏斗,血洒疆场。我们将更精到地修缮这些烈士坟茔和部分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景点’,且与村中诸多展示古村落文化风情的‘看点’融为一体,形成一条亦古亦今,既可观赏品味、亦可学习教育的旅游‘热线’。面向社会,招揽游客,以增进经济效益,提升戴山品位。”

  临了,当我们登上返程专车,回眸渐行渐远已溶在古樟深绿中的西溪戴庄,心里默默与它道别,再见了,古朴、秀美的山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