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何以成为旅鸟“打卡点”?

2024-11-25 07:25:29   
浏览量 30687


11月初,鄱阳湖都昌水域首次监测到4只三趾滨鹬,它们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旅鸟。

根据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监测数据,今年10月至11月,黑尾塍鹬、黑翅长脚鹬等旅鸟数量比去年同期大幅攀升。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邵明勤等专家表示,对于在鄱阳湖过境的旅鸟,目前还缺乏专门的统计,总体以鸻鹬类为主,且有旅鸟留下来越冬。

▲一只黑脸琵鹭(画圈处)混在白琵鹭中(图由都昌保护站提供)

▲黑尾塍鹬(图由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三趾滨鹬(图由都昌保护站提供)

▲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已迎来候鸟大部队

“稀客”三趾滨鹬、黑脸琵鹭纷纷来江西做客

据邵明勤介绍,候鸟可以再细分为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冬候鸟是冬季来到某地越冬,春天离去的鸟;夏候鸟是夏季来到某地繁殖,秋天离开的鸟,因为它们身负繁殖重任,因此又称繁殖鸟;旅鸟则是指春秋季节在迁徙过程中,在某地作短暂的停留休息和食物补充,等精力充沛后再继续迁飞的鸟。

眼下,越冬候鸟的大部队已抵达鄱阳湖,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旅鸟来赣做客。11月初,在九江都昌县老爷庙水域,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昌保护监测站(以下简称都昌保护站)工作人员发现了4只三趾滨鹬。“起初我们在这里对江豚进行监测,然后在岸边发现了这几只小鸟,看它们的样子可能是三趾滨鹬。”工作人员带着怀疑慢慢靠近,当相机清晰地捕捉到了它们嬉戏的画面,这才证实了工作人员的猜想。

不过等第二天工作人员再去同一地点巡护监测时,再无三趾滨鹬的身影。都昌保护站站长余超介绍,三趾滨鹬是鄱阳湖区偶见的旅鸟,不在鄱阳湖区过冬,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出现。

除了三趾滨鹬之外,鄱阳湖区偶尔也会迎来其他“稀客”。今年10月31日,都昌站监测到了一只黑脸琵鹭,混在一群白琵鹭中间觅食。余超认为,“这只黑脸琵鹭可能是在迁徙过程中迷路的迷鸟。”早在2020年,都昌保护站也曾监测到一只黑脸琵鹭。

鄱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来“打卡”的鸟类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秋冬季,便会进入枯水期,形成广阔的草洲湿地,迎来冬候鸟越冬迁徙的高峰。

近日,记者从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获悉,通过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近期连续监测,已在鄱阳湖监测到白鹤1400余只、白头鹤30余只、白枕鹤200余只、灰鹤5300余只、东方白鹳500余只、黑鹳30余只、小天鹅3200余只、白琵鹭9000余只,鹬类4万余只以及雁鸭类候鸟9万余只。

以今年发现的黑脸琵鹭为例,其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也极为稀少,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已被列入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是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对自然环境要求苛刻,良好的湿地生态能够为它们觅食、栖息提供良好的条件。余超认为,随着湿地保护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来此停歇、繁衍、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

旅鸟总体以鸻鹬类为主在鄱阳湖停留“补充体力”

由于旅鸟停留时间不长,并不作为相关部门主要的监测对象,关于江西旅鸟还没有详细准确的统计数据。近年来,邵明勤一直在进行关于鄱阳湖鸻鹬类的调查研究。他介绍,鸻鹬类有50余种,是江西旅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部分鸻鹬类从旅鸟变为冬候鸟,在鄱阳湖“越冬定居”。

现有研究表明,全球有8条重要的鸻鹬类迁徙线路。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是最为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约有54种、800万只鸻鹬类通过这条路线迁徙。每年4至7月为鸻鹬类的繁殖期,大部分物种集中在7至9月南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越冬期。

邵明勤介绍,鄱阳湖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是我国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其湿地面积广、生态系统完整而连续。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数量约60万只,是长江中下游乃至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大量的鸻鹬类在鄱阳湖越冬,是鄱阳湖越冬候鸟中数量第二大的水鸟类群,约占鄱阳湖水鸟总数的15%至18%。

江西省林业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鹏表示,旅鸟主要是春季、秋季迁徙经过鄱阳湖,其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成为它们迁徙路上的“补给点”。旅鸟选择在这里“补充体力”,再飞到下一站。

“过客”变“常住”部分黑尾塍鹬留在鄱阳湖越冬

每年4月前后,鸻鹬类候鸟喜欢在鄱阳湖周边的稻田中觅食,因稻田水位较浅,适宜鸻鹬类栖息。在9月至10月,路过江西的鸻鹬类也将鄱阳湖作为“停靠点”。春季通常停留20到40天,“补足体力”后继续南飞,“如弯嘴滨鹬、金鸻等候鸟都会从江西路过。”邵明勤说。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越冬候鸟“逢8监测”工作数据显示,10月至11月,南矶湿地保护区共监测到黑尾塍鹬21082羽,而在去年同一时期,所监测的数据为7730羽。除此之外,黑腹滨鹬数量也有明显上升,从去年同期的65羽增加到今年的990羽。

黑尾塍鹬是鸻鹬类候鸟之一,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岛国家,甚至往南到澳大利亚。在中国,黑尾塍鹬部分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繁殖,为夏候鸟;部分越冬于云南、海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为冬候鸟。

近年来,黑尾塍鹬在江西过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邵明勤表示,“黑尾塍鹬是一种很常见的鸟类,在鄱阳湖区过路和越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黑尾塍鹬在鄱阳湖越冬,遇见率高于往年,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已有少部分的黑尾塍鹬在鄱阳湖旁‘安家’。”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