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论语)江西诗派何以延绵不绝?

2024-12-01 11:05:00   
浏览量 34116


江西诗派何以延绵不绝?

■ 江书福

江西诗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开宗立派,唯一一个专门以江西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一个开创于北宋、完善于南宋,活跃了两百多年而影响至金、元、明、清近千年的诗歌活动。伴随其诞生,学界对其有褒有贬,毁誉不一。笔者身为江西后学,尝试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作一些囊括汇集、思考辩证之工作。

江西诗派之脉络

江西诗派经历了产生、提出、完善及影响四个阶段。

江西诗派产生于11世纪中后期的北宋,后世共尊黄庭坚(1045~1105,今江西修水人)为诗派开创人。中国五言诗歌、七言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经历盛唐,诗歌发展已趋于巅峰,到北宋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诗人。以黄庭坚为首的宋代诗人,采取转益多师、兼收并蓄的态度,凭其在诗歌艺术上的精深造诣,打破唐诗藩篱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提出是在北宋末期,吕本中(1084~1145,今安徽寿县人)在《江西诗派宗社图》中首先提出。该宗社图作于何年无明确记载,据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莫砺锋先生研究为1102或1103年。吕本中在宗社图中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并开列了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等25人的诗派名单。

江西诗派完善于南宋。自吕本中提出江西诗派概念并开列名单后,这份名单又不断得到补充。到南宋时,吕本中本人也被归入诗派,还有曾几、陈与义被陆续归入,特别是宋末方回(1227~1307 今安徽歙县人)提出“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加上后来方回等诗人也被归入江西诗派,至此,江西诗派已基本完善。

江西诗派影响广泛,影响期也很长。北宋、南宋时期,江西诗派影响非常显著,许多未列入诗派的著名诗人如杨万里、陆游、姜夔等都深受其影响。金、元、明时期著名诗人不多,清代姚鼐、曾国藩等人大力推崇黄诗,清代末期同光体诗人如陈三立(1852~1937 今江西修水人)等,受江西诗派影响比较显著。

江西诗派之贡献

江西诗派诗歌理论主要是体现在“三宗”身上,尤其是黄庭坚的倡导与实践。他们对诗歌的贡献主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善学古人而能够独树一帜。黄庭坚非常善于向古人学习,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都是他学习的对象,甚至在当时已被基本否定的西昆诗派,他也注重学习其成功之处。更难得的是黄庭坚的学习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是继承中有创新。正如他所提倡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他“名师老杜,实越前规”,他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他通过谋奇篇、用奇典、押奇韵而形成的生新瘦硬艺术风格,不但有别于唐代诗风,而且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也颇异其趣,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艺术特征。

二是勤教后学而倡导不拘一格。黄庭坚非常注重将自己诗歌创作的心得与具体方法传授给后人。如诗派中的洪朋、洪刍、洪炎以及徐俯等人,都是黄庭坚外甥,都曾亲受指点。更重要的是,黄庭坚提出“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提倡“随人作计终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的这一理论为所有江西派诗人所继承,如陈师道(1053~1102 今江苏徐州人)对黄庭坚极为推崇,“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陈师道虽以弟子礼学习黄庭坚,但艺术风格却并不相似,而是继承其“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拙朴”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成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韩驹受到黄庭坚较大影响,但他也不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不是把黄庭坚的话当作金科玉律,故而在江西诗派中颇具特色。陈与义(1090~1138 河南洛阳人)对黄庭坚、陈师道两位前辈诗人非常推崇,有意学习。但他没有局限于黄陈的藩篱,突破了“瘦硬”诗风,特别是南渡之后,随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出现,形成了“雄浑”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江西诗派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些爱国主义思想值得称道,但总体思想偏弱。其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尤其是黄庭坚提倡,陈师道、陈与义等众多诗派成员的躬行实践的“自成一家”的求变精神,成为江西诗派不断继承发展并弘扬光大的精神内核,也是后世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写到这里,笔者通过学习整理,对江西诗派的学习介绍已基本完成。然学习之余,不禁有些问题,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江西诗派?为什么是由这些人创造了江西诗派?在此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认识,以为抛砖引玉。

江西诗派与北宋

江西诗派产生即黄庭坚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王安石变法被司马光尽废,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时期。此时江西诗派能够产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时代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生活富足而思想备受禁锢的新文人群体出现。北宋政权是宋太祖赵匡胤在部下大将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半个多世纪军阀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立国之初,便“杯酒释兵权”,削武备而重文士。北宋科举取士之多,官吏数目之滥,俸䘵报酬之厚,都是史无前例的。安定、优裕的生活条件让文人们有条件从容酬唱,钻研诗歌艺术,但同时也让多数诗人远离群众,在反映群众疾苦方面较显不足,这也是江西诗派被时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当时新旧党争激烈,文人思想上备受禁锢。白居易以“汉皇重色思倾国”直指唐明皇而依旧身居翰林,北宋却很容易因文字惹祸上身,苏轼乌台诗案就是典型例子。所以如大多北宋诗人一样,江西诗派的作者大多在针砭时弊、痛陈是非方面确有不及,于此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其次是经济上,印刷业发展为“点铁成金”及诗派形成提供了支撑。北宋时期,造纸业和印刷业都非常发达,活字印刷的发明让国家和民间藏书变得丰富,让读书破万卷成为可能,让“铁”的储备大量丰足才有了“点铁成金”的可能。所以北宋诗人包括当时的江西诗派诗人比前人更喜欢搜奇字,用奇典,寻章摘句,争奇斗巧。用得好时就能“点铁成金”“自成一家”,才情不足者难免身陷泥淖,不能自拔。再者,由于北宋文化事业的发达,诗词艺术传播非常广泛,“凡饮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也为江西诗派众诗人间相互切磋及师承提供了条件,才有了江西诗派两百多年的活跃度和近千年的影响力。

再次是学术上,面对高峰“脱胎换骨”是雄起的必由之路。“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然而,以黄庭坚为首的北宋诗人面对唐诗的高峰,不甘示弱,以“脱胎换骨”的艺术追求,以“自成一家”的雄心壮志,刻意求新求奇,努力先学后悟,终于创造出黄庭坚的“生新瘦硬”、陈师道的“拙朴”、陈与义的“雄浑”等艺术风格,从而与北宋初期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诗人一起形成了宋诗构思偏巧、好发议论、富于理趣的特点。虽不敢说超越前人,但至少也可以与前朝诗歌一样,成为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如果不是他们敢于攀登的雄心,孜孜以求的努力,中国诗歌史将失去浓墨重彩的一页。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

宋代诗坛著名诗人并不少,先于黄庭坚的有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人,之后也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为什么偏偏是黄庭坚创造了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时间如此久远的江西诗派呢?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讲究技巧为诗,而非以才学为诗。宋代诗人当中,才华超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的不在少数,尤其是以“苏黄”并称的苏轼也如李白一般被称为天才的诗人,苏轼为文作诗如他自己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大笔淋漓,挥洒自如,毫无雕饰,浑然天成。这种天才的写作方式,虽然令人心驰神往,但未免无迹可求。所以像唐代诗歌双璧的李白、杜甫,后人学李白的极少。江西诗派都是从杜甫一脉学习而来。黄庭坚不同,他写诗没有苏轼那样随意挥洒,而是严肃认真地字斟句酌,仔细推敲。他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在诗歌的谋篇布局、造句炼字方面都做到了有法可循,便于初学者仿效。

二是注重传承交流,而非孤芳自赏。苏轼也愿意教门人学子作诗之法,比如,他要求做到“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而这些论述对于初学者无异于无字天书。而黄庭坚的诗论,既有对诗歌艺术的要求,又包括对初学者入门必由途径的指点。他要求初学者多读古人作品,甚至还开列了必读书单。在具体创作时,他又指出了循序渐进的两个步骤。先要熟练掌握谋篇、句法、炼字的技巧。然后再要求摆脱这些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更高艺术境界。正因如此,陈师道见黄庭坚后“尽焚其稿而学焉”,许多年轻的诗人如洪氏兄弟、徐俯、高荷等人都众星拱月般拥戴追随。同时,黄庭坚交游甚广,每赠人一物,或受人一物,都要以诗相答。这些诗歌思想艺术并不一定很高,但其作诗之风格方法却得到极大流传,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诗歌流派。

三是倡导自成一家,而非强求一致。学诗之人,无不有意效法古人。但效法不能只是模仿,还必须创造自己的特有风格。北宋之初王禹偁创作取得一定成就,但更多是停留在模仿前人水平上,没有形成自立门户的气概。西昆派诗人学习李商隐,但只是片面的模仿。而黄庭坚不仅是自己转益多师,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没有门户之见,要求学习自己之人必须先学后悟,自成一家。设想,不是陈师道、陈与义等人在学习黄庭坚的基础上又“脱胎换骨”,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则未免过于狭窄,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广泛而长远之影响。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