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在九江,跨越千年的神交 (下)

2024-12-08 09:05:51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4664


微信图片_20241208110719(1).jpg

在九江,跨越千年的神交 (下)

■ 江汉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的为政之地

一朵荷花,亭亭玉立,清新高洁,香气四溢。

荷花处处有,九江大不同。

因为有周敦颐。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蕴,成为咏莲之作中的经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既是一曲美的赞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周敦颐与九江缘分匪浅。他入仕在九江,卜居在九江,终官在九江,归隐在九江,长眠在九江。

周敦颐为政如何?24岁时任分宁(今修水)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55岁时,任南康(治所在今庐山市)知军,“以名节自砥砺,奉己甚约,俸禄尽以周宗族、奉宾友,家或无百钱之储。”

周敦颐酷爱山水。45岁时,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上任途经九江,“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华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他写《濂溪书堂》诗:“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诗中说,我钦慕中唐诗人元结的为人。当年元结移民江州,把安顿之所前面的溪流命名为“瀼溪”,是以“瀼”谐“让”,称赞当地民众让出土地的无私精神。今天,我则以“濂”喻“廉”,时时警醒自己。这一年,周敦颐在庐山北麓买田盖房,把门前的溪流命名为“濂溪”,房子命名为“濂溪书堂”。

莲花峰,濂溪,濂溪书堂,于是,便有了《爱莲说》。

“一颂《爱莲说》,尘埃百不干。”(宋·柴与之)

周敦颐为官31年,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主簿、知县、提点刑狱以及知州知军等。著名政治家、宰相吕公著与周敦颐并不相识,但力荐其人,奏云:“臣伏见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臣今保举堪充刑狱钱谷繁难任使,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已赃,臣甘当同罪。其人与臣不是亲戚,谨具状闻伏候敕旨。”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这是周敦颐的自勉;“高哉庐阜间,出处濂溪派。情深远城市,洁净去尘埃”,这是上级(赵忭)的点赞;“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这是朋友(潘兴嗣)的记录;“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这是后生(苏轼)的称许;“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是晚辈(黄庭坚)的敬仰;“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这是史家(《宋史》)的评价。

周敦颐写《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说,“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是啊,这世间,“聪明人”太多了!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周敦颐,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写的荷花,香飘永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的哲思之地

晚年苏东坡写《观潮》,开头两句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道尽了庐山烟雨和钱塘大潮的极致审美。

中国的好山好水,苏东坡从来不肯缺席。

匡山蠡水,浔阳江畔,屐痕处处,诗意汪洋。

他写长江:“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他写鄱湖:“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他写修河:“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他更细写石钟山:“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当然,他最爱的是庐山。“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颜一笑开。”

除了写诗,他还长于考辨。他讲过一个故事,说是自己游览庐山五老峰,到白鹤院(又称白鹤观),不见一人,但见松荫满庭,唯闻棋声。这时候突然想起了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句“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棋坪声声,反觉其静,细细品味,方知这两句写得真好。他还提到,“非亲到其处”,不知杜甫“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工;“非余之世农”,不识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之妙;“非至吴兴”,见不到他自己“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之景。这是一种客观感受与主观体味相结合的奇妙时刻。这种“境与意会”“最有妙处”的感受,正是游历加体会的最佳结合。

如果说《石钟山记》是科学考察,白鹤院是诗意体验,那么,《题西林壁》就是哲学思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浅意深,理趣超远,真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回到开头所说的《观潮》,后两句是“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历来解释者甚众,理解也众说纷纭。有说是欣赏了这两处景致后,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从而发出感叹:“不过如此!”有说是在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在看到这两处景致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还有说通过实践、观察、探索,由表及里,思想得到升华以后,再看“庐山烟雨浙江潮”,啊,“原来如此!”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正因为有不同的观感,才使得庐山烟雨更具魅力。来吧,朋友,到庐山来看烟雨。穿越风雨看历史,透过烟云看人物,你一定会有所感叹:“不过如此!”“正是如此!”“原来如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的乡愁之地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发了一朋友圈:“自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什么意思?欧阳修是说,景祐年间以来,双井茶日渐走俏,茶叶品质好,市场营销也做得很好,用同样是分宁特产的丝绸做包装,红囊绿茶,极其可爱,这样的小包装茶叶,藏在数十斤普通茶叶中,以防回潮,品质远胜过绍兴日铸山的茶叶,是为“草茶第一”。

草茶,即直接炒制烘焙的茶叶,与团饼制作方法不同。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汽杀青,再炒制烘干,外形圆紧略曲,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形如凤爪,所以别称鹰爪。宋时的喝法是,将茶叶磨碎,然后煮饮,并不直接撮泡。

双井在分宁(今修水),这个地方真是钟天地之灵气,既出好茶,又出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庭坚。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立意新颖,风格奇峭,独树一帜,在北宋诗坛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书法侧险取势,纵横奇绝,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他命途多舛,一生蹭蹬,但旷达高洁,丹心傲骨,天成性得,自有气象。苏东坡曾评价黄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

黄庭坚对家乡的茶叶非常得意,写词《满庭芳·茶》:“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他多次将双井茶分赠诸多好友。他在给苏东坡送茶时写诗《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苏东坡和诗《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苏黄一唱一和,展现了他们的真挚情感。后世称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也就是说,黄庭坚是苏门弟子,但其实,老师和弟子年龄相差并不大,苏年长8岁,他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的伟大友谊,堪称百代楷模。

黄庭坚对家乡充满热爱,少年时写《溪上吟》:“春山鸟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长,竹筱交阴。黄子观渔于塘下,寻春于小桃源,从以溪童、稚子、畦丁三四辈,茶鼎酒瓢,渊明诗编,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

好一幅春游风景画。

初入仕,他思乡怀亲,向往田园:“安得短船万里随江风,养鱼去作陶朱公。”煮茶落星寺(在今庐山市)时,他模山范水,抒怀言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任职太和(今江西泰和)时,他写景如绘,意境高远:“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职务升迁时,并不狂傲:“安得田园可温饱,长抛簪绂裹头巾。”遭贬黔州时,得到安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他与朋友相约:“何时握手香炉峰,下看寒泉濯卧龙?”他给家人写信:“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黄庭坚事母至孝,当官以后,每晚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涤亲溺器”被列为二十四孝。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字公择,是建昌(今永修)望族,少时曾读书于庐山,聚书甚多,苏东坡为之作《李氏山房藏书记》,黄庭坚对他的养育教诲之恩终生铭记,多有诗文来往。由爱母亲,到爱亲属,到爱家乡,到爱国家,到爱天下,“君子广心,无物不可……天下为量,万物一家”,一生都展现了对亲人的拳拳之心,对国家的忧心思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园的永久眷念。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求新求变,以故为新,兼收并蓄,风格独特,粉丝众多,影响深远,黄庭坚由此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人格诗品,衣被后世,江西诗派薪火相传,千年回响。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毛泽东的登高之地

“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唐·顾况)

时间来到20世纪。

由于领袖诗人的到来,山水的壮美与诗人的情怀被推向了极致。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绝妙山水,盖世豪情。

毛泽东主席的这首《登庐山》,有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由序读诗,我们更能读懂诗人的意涵:登高必赋,挥洒胸襟,就诗论诗,不涉尘务。

诗人平生爱山、咏山,每临高山,纵情攀援。庐山,恐怕是诗人最熟悉的地方,虽然之前他从未到过庐山。他曾说过:“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肯定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和精神家园。他对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句非常喜欢,曾两次手书送人(其中一次“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他也曾手书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当然,他还有深厚的江西情缘,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再到苏维埃共和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还曾说过,“土地革命时,蒋介石坐镇庐山打我们,他在山上开了不少会议。万万没有想到只隔十几年,庐山落到了‘共匪’手里。历史嘲弄人好厉害咯!”

“一唱雄鸡天下白”“踏遍青山人未老”。初到庐山,恰遇红日东升,登高望远,面对大好河山,深谙游览本质精髓、通晓名胜人文底蕴的诗人,诗兴大发,下笔如神,从而撷取名山大川的灵气神韵,把诗和远方结合得浑然天成。

诗人一生四到庐山,后来还写下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除了写诗,他也论诗。诗人评诗,自有气象。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琵琶行》的天头上,诗人批注道:“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他还默写手书《琵琶行》,现被镌刻在九江新建的琵琶亭景区内,古今两大诗人诗书合璧,流传天下。

诗人对九江寄予厚望,他说:“九江交通便利,既是赣北门户,又是七省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今后发展来看,九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它临近长江,又和几省毗邻,加上地处庐山脚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望来时路,三千年历史绘出山水如画、胜迹如林、诗歌如潮、游人如织的瑰丽画卷,让我们在九江相约,一起感受穿越历史烟云的诗画千年。

宋代王安石有一首《落星寺,在南康军江中》,极写名胜之地只能用诗歌来“收拾”之情:

崒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

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

雁飞云路声低过,客近天门梦易回。

胜概唯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闲来。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链接:荐读九江 | 在九江,跨越千年的神交 (上)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