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彭泽采风行)遥想陶令当年

2024-12-21 18:0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897

image.png

遥想陶令当年

■ 陈杰敏

去彭泽有N个理由,其中最大的理由是奔陶公渊明先生去的,就因1600年前,渊明先生在彭泽当了81天的县令。其实渊明先生在彭泽当了多少天县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踏上过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气节,留下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留下了堂堂乎、泱泱乎、煌煌乎三个大字“陶彭泽”。于是乎,先贤过化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光耀了1600多年。而我正是奔着这光亮,一次次来到彭泽。

一次次来到彭泽,与文朋诗友酒唱茶叙间,没有一次能绕开渊明先生。这也让我无法停止思考、探寻当年的陶令,为何只在彭泽任上留驻了81天,而这短短的81天为何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遥想当年,29岁的渊明先生,第一次出仕就担任了江州祭酒。但是,江州刺史王凝之的做派却让一心想济世安民的先生十分失望。王凝之疏于理政,只顾拜五斗米道祖,先生多次向王他提出合理建议他置之不理,还任由下面的州县官员胡作非为,欺凌百姓。无奈之下,当了8个月祭酒的渊明先生只好向王凝之递交辞呈。就这样,先生第一次出仕便到此为止。不久,他又被荆州刺史桓玄征为参军。他之所以去给桓玄当参军,一是他们两人都是天下名士,气味相投;二是他想借桓玄这个平台,历练自己,施展报国抱负。可是当了两年参军后,先生才发现自己上了桓玄的贼船。桓玄的所作所为是为篡朝换代。尽管他们互为好友,但先生绝对不会与桓玄同流合污,做乱臣贼子。恰巧陶母病逝,先生在家丁忧期间的公元402年,桓玄起兵造反,自称大楚皇帝。

此时的朝廷,虽然谢、王的势力已衰败,但并非无人。首先起兵反对桓玄的就是草莽出身,曾孤身一人把孙恩数千农民军打得哭爹叫娘的北府军都督的刘裕。在北府军将领刘毅、刘敬宣、何无忌等人的拥戴和支持下,刘裕先在桑洛州大败桓玄,接着又在江州以西的江面上围住了败逃的桓玄。桓玄死于刘裕大军的乱箭之下。

虽然刘裕射杀了桓玄,恢复了晋室,但他也是一个想当皇帝的主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他也得收揽天下人才。于是,渊明先生便被刘裕请来当了一个录事参军。

然而,在刘裕还未称帝前,先生已看清了刘裕与桓玄不过是一路货色,便心生退意。有他写的一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诗为证,大意是客舟顺江流而下,思乡的愁绪也像这江水一样绵绵不绝……已经看穿了刘裕的本来面目,我与他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与他共事我的心已经很累了,只想回到山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机会终于来了,刘裕决定派刘敬宣去当江州刺史。在刘敬宣的帮助下,刘裕又把渊明先生派到刘敬宣身边去当参军。先生回到了江州不久,就向刘敬宣请病假归乡。

先生向刘敬宣请病假,其实是向刘裕摊牌:我不跟你这反贼合作了。刘裕本来就是流氓出身,当即对陶渊明心生杀意。就在性命攸关的时刻,陶渊明的叔父、太常寺的陶夔救了他一命。尽管刘裕已独揽朝纲,做事可以任性,但他知道,要想取代晋室,在朝廷重臣中,多一个人支持总比多一个人反对他要好。现在陶夔拄着拐杖找上门来为侄子服软求情,刘裕也只好做一回顺水人情。就这样,先生当上了彭泽县令。由此可见,先生出任彭泽县令,实属迫不得已。于是,在彭泽县令的任上,他只能用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抗刘裕。一是理政从不穿官服,因为这身官服是刘裕给的;二是尽量少作为,只以饮酒自娱。但先生绝非情感冷漠、不关心民众疾苦之人。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两个小故事可为佐证。

一是说他到彭泽当县令时,只带了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小儿子上任,把大儿子陶俨留在家里照看田地。但大儿子陶俨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他担心陶俨年纪尚小,家事照看不过来,就在彭泽任上买了个佣人去帮衬儿子。并写信叮嘱儿子:人家虽是我买的佣人,但也是父母生养的,你要尽量对人家好,千万不要把人家当牛做马。这便说明先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还有一说,先生除了能拿到朝廷的俸禄外,还另拨了5顷官田给他补贴生活。他跟妻子商量,准备用大半官田来种杂粮酿酒。可其妻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女性,便劝他说:夫君,你乃一方父母官,如果一县的百姓都来学你种粮酿酒,将来如何收拾?当下奸权当道,朝局不稳,若起动荡,而百姓又手中无粮,难道喝酒能保命吗?夫君若是爱民,就要为百姓做出表率。先生大为感动,立刻听从了妻子的进言。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秋,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当了8l天县令的渊明先生挂印归田,并作《归去来兮辞》。

有人说先生辞官,是因他没穿官服迎接督邮,受到督邮的责罚,一气之下而辞官的。也有人说督邮是信五斗米教的,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愿意拜五斗米教。但这都不是他辞官的原因。

先生自己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说: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远嫁程氏的妹妹与他兄妹情深,急于奔丧在情之中。可他与当时的江州刺史何无忌关系很好,会给他批假的。因此事自免去职完全是托词。其实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已表明了心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呀,既然不求富贵,不求成仙,那就抱定乐天安命的心愿,回归田园,好好享受这份悠然人生吧!

其实,从先生五次出仕的经历来看,他本是一个胸怀鸿鹄之志的人,可腐朽的门阀制度让他报国无门,只能成为当权者的爪牙和附庸,他不得不归;前后三任参军,更是让他目睹了在皇权的争夺中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他不得不归;在彭泽县任上,他并不是不能忍受督邮对他个人的颐指气使,而是眼睁睁地看着祖辈打下的大晋江山将要落到乱臣贼子刘裕他们手中,他已无力扭转乾坤,所以他不得不归。

先生的归来,是迷途知返的内心选择。从先生的诗作来看,所表现的是他对田园风光、乡居生活的热爱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质朴情操。那字里行间的安详和静谧在向我们昭示着他“今是而昨非”的美好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其诗,我们发现先生种豆“草盛苗稀”,说明他的心事并不在种豆上,他种豆只是表明他回归田园的态度和决心;“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先生多么浪漫,与上句“草盛豆苗稀”关联看,说明先生借种豆游嬉田园,因而露水打湿了衣裳那又如何,它并没有违背先生回归田园的愿望啊。

我总是认为在他那些宁静的文字背后,一定还有不灭的火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中的远心、竹篱、飞鸟,还有盛开的菊花和“抚篱而望”的先生。菊在脚下开,鸟在天上飞,云在山间绕,溪在身边流,一幅多么恬静的山居图啊!然而,何为“真意”?何为“忘言”?我们读先生的《归去来兮辞》,无不为他摆脱“尘网”,冲破“樊笼”的轻快而击节。读他的《归居田园》和《饮酒》又无不为他的散淡明快而叫绝。如果我们再用心拜读《桃花源记》,他的心路历程就会跃然纸上。《桃花源记》就是对他的田园诗最好的诠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才是他最大的“真”和“愿”。他虽然归隐田园,但是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长幼融乐的理想国。可以说先生写《桃花源记》时是非常孤独的,所以他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我愿踏乘白云,追逐清风,高蹈于天空,搜寻于大地,寻找到我的知音。

如果非要把陶渊明说成隐士,那他也是一个身隐而心未隐,形隐而情难隐的高士。他采菊东篱,隐于傲霜的菊花中;他有酒盈樽,隐于凛烈的酒香中;他戴月锄禾,隐于广袤的田园中;他欲辩忘言,隐于旷达的诗文中;他觉今是而昨非,隐于不屈己、不干人的内心命令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