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农历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之说,称为“花朝”,在彭泽也不例外,农村妇女这天做的蒸米粑叫“花朝粑”。一些讲究的村民,在树林里,以彩纸挂树枝上,烧香放鞭炮,供以蒸米粑,敬祀花神。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民间认为是灾星邪鬼降临的日子,彭泽人做蒸米粑替代传统的野生小蒜和米粉做粑,俗称“打鬼粑”,认为吃了粑,可以驱邪逐鬼,消灾免难。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十五等日子,都会做蒸米粑,逢节做蒸米粑已经成为彭泽人的习俗。所以,惟有彭泽人对蒸米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蒸米粑没有名气,外界知道甚少,它只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一种小吃,主要用于早餐,在当地却很受欢迎。
从读书到工作,我对早餐向来不够重视,主要是在外地买不到家乡的特有小吃——彭泽蒸米粑。在外地吃过南北各种风味的小吃,无论什么风味的小吃,早餐只要有蒸米粑,我都不会去挑其他的。记得在省城学习期间,一名老乡想开蒸米粑店,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可以不用天天早晨啃馒头包子了,主动为他做广告,一时小店生意兴隆,但不久就衰落下去。究其因,很多同学说,彭泽蒸米粑好吃,就是贵了点。那年月两元钱都吃不饱,原来是老乡把价格抬高了。我们为老乡不去薄利多销而可惜,也为自己吃不到蒸米粑早点而难受。
蒸米粑是彭泽所特有的,其制作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是选用优质的籼米,淘洗后在清水里浸泡一两个小时,滤干,上甑(木制容器)内蒸至七成熟,这是一项关键技术,因为超过七成,碾磨时米不易粉碎成条;不到七成,虽易粉碎但蒸熟的粑易破裂。然后倒出来晾,等凉了爽水后再磨成粉。第二技术关键点是揉粉。将米粉倒入木盆或缸钵中,加入开水,边加边搅拌。用力揉粉,一直揉到粉团不粘手、木盆或缸钵为止,搅匀后再把粉揉成团,搓成一个个一寸左右的小粉团,用湿纱布遮盖。做粑时,用擀成半分厚的圆粑皮包好粑馅,做成大饺子形的粑放进笼蒸。在擀粑皮时,为使粉团不粘手,需用干粑粉或用菜油涂在小粉团上。现在,有了自制的木制压粑器,不再用手擀粑皮了,做粑的速度大为加快,但口感没有手擀的好。随着技术的改进,粑皮做得越来越薄,有的看起来像透明的塑料纸。
蒸米粑口感好取决于粑馅。粑馅可根据四季不同的蔬菜选用,做馅一般选用豆角、豆腐、肉丁、粉丝、香菇、萝卜丝、虾米、黄花菜等,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调料等炒熟后备用。包好的粑再放入木制或竹制的蒸笼里,注意粑与粑之间最好用粽叶隔开,防止相粘。然后用大火蒸,蒸到最上一层的粑皮没有明显的水汽,约一刻钟粑熟了。出笼取粑,便可美美食用四至六个粑,再添一碗稀饭,那早餐可谓好极了!
我对蒸米粑的钟爱体现在回家的时候。每次回彭泽,我都会在县城逗留一两天,除了看望亲朋好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吃彭泽的蒸米粑,好好过过蒸米粑的瘾。每次回乡下,姐姐们都特意做蒸米粑犒劳我们。渐渐我们不再满足回彭泽才能吃蒸米粑了。所以,每次回彭泽,我们特意买些粑粉带到异乡小城,有时同学也会邮寄给我们。不但我恋上蒸米粑,在异乡长大、外地求学的儿子也恋上了,以至于他放寒暑假回家时,我们特意为他做几次蒸米粑吃。我们高兴的时候,恋家的时候就做蒸米粑吃,我们带来了做粑器,一家三口一起动手做。有时,我们多做一些送给邻居和朋友,让他们品尝我们的家乡风味小吃。有人说这是大饺子,也有人说很好吃,问哪里有卖。前些年没有地方卖,不过现在有彭泽人在网上销售了。
树木有根,人有根,味觉也有根,那就是家乡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小吃。想家就是想家乡的味道,所以准确地说,胃也想家,满足了胃的味道,想家也就不那么急切了。蒸米粑对彭泽人来说,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是姐姐的味道,是朋友的味道。惟有在此出生长大,或有彭泽血缘的人才会吃出这几种味道。
(慈航)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