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当景德镇遇到共青城》(江华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04 19:3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419

当景德镇遇到共青城

■ 江华明

本来是无可比性的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座城市,一个是地处赣东北的江西省省级直辖市,一个是地处赣西北鄱阳湖西岸的江西省直管县,但是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刚刚杀青《景德镇传》书稿就接到了来自共青城的邀请函。于是于公于私都算是瞌困碰到了枕头,在梅雨季节到来的前夕,兴致勃勃地冒着细雨,从“千年瓷都”出发,乘高铁从赣北的东部跨过湖口,来到鄱阳湖西岸,参加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

因为文友的关系,共青城我也曾来过两回,但那纯粹是要好的交游,除了蜻蜓点水地到几个景点走马观花,剩下的便是喝酒和叙旧。其实很早便耳闻过这座城市的传奇,内心也产生过了解的冲动,得感谢地方政府、媒体和文联等组织部门给予的机会,这次正儿八经专门针对共青城这座城市举办一个较全面,能深入到城市骨髓的采风活动,使笔者躬逢其盛。

神话般的传说

据了解,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德安县米粮铺周边的一块湖畔荒滩,才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奇迹一样,从荒地上,崛起了一座名震遐迩的共青城市。

半个世纪,不足人一生寿命的时间,对城市的历史而言就像它“青春”的命名,是一座资历尚浅非常年轻的城市。但是我没有睥睨这块土地的理由。在这片鄱阳湖西岸的热土上,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至少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周聚落的遗址使得这里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和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世上有哪一座城市不是从无到有呢?

一个地域的聚集无非是偶然或综合因子的历史性诱发,早一点晚一点而已。“城市传记”成稿后的惯性使我想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赣东北景德镇还属于浮梁县管辖的一个小小集镇时,它最初的地块不过是县辖五十六个“都”中的两个“都”的一部分,十足的“弹丸之地”。而且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散落在黄山余脉过渡到鄱阳湖盆地的荒蛮丘陵之中默默无闻。

无非是景德镇地底下有丰富的瓷土矿藏,土著们依托这天然的资源,千百年来艰辛而执着地“抟土为坯”建窑烧造,偏巧由于机缘在隋唐开始就受到朝廷的青睐,元明清又在这里设置官窑,致使瓷业的产销突飞猛进,渐渐形成了一个以造瓷手工业支撑经济的文化重镇。

以前我并不知道德安有这么个地方,最早对于共青城的耳闻,是从广告词“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开始。那也正好是在我青春焕发、追赶时尚的年龄。在改革开放不久的那些个冬天,在我们古城街头巷尾的行人个个犹如臃肿的胖子,一个个包裹在棉袄棉裤里顶着寒风像“柏油桶”一样笨拙地挪动,而穿上“鸭鸭牌”羽绒服则是景德镇年轻人的一种时髦。仿佛不仅仅是为了保暖,还含有潇洒和自信的感觉,彼此见面就幸福地开着玩笑,重复着一句百听不厌的广告用语。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激活的市场光怪陆离,中小型企业似雨后春笋,特区的信息像神话一样触动着青年人的思维。当时被新闻媒体比喻为“鄱阳湖畔的小上海”的共青城,在电视、报刊反复冲击视觉的情况下,当时闲聊的话题又不断涉及“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市”这些名词,于是我脑海里就总闪现出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边的海市蜃楼,对鄱阳湖西岸的耀眼璀璨产生过强烈的憧憬和认知渴望。

垦荒人的精神

德安县米粮铺的拖沟岭,在庐山南麓的鄱阳湖畔,原是一片荆棘丛生的低矮丘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百废待兴,城市青年就业困难。1955年10月,98名上海有志垦荒创业的年轻人,唱着《青年垦荒之歌》,组成志愿垦荒队,踏上了赴江西德安的征程。

尽管有上海市政府的鼓励、各级团组织的关怀和江西当地政府的帮助,但也只能给这些来自大都市的青年男女,提供一大片类似西伯利亚一样的荒地和基本的劳动工具。11月底的临冬时节,他们顶着湖边呼啸的北风,挥汗如雨地平地和伐木,用竹木搭建简陋棚屋安营扎寨,然后在周边荒芜的丘陵上开垦田地,种植作物。

垦荒跟古代景德镇人的创业不同,后者一般少有旱涝灾害、风雨寒暑和劳动强度的侵蚀困扰,陶瓷工商业主注重的是手艺、原料和市场,才走出了一个城市的创业之路。但是1957年在景德镇的山区荷塘,曾有一支来自鄱阳县的垦荒队伍,通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在1965年被树为全国农垦系统的一面旗帜,誉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与共青城创业者的精神相映生辉。

两百多人仅有三千元的贷款,挑着行李深入荒凉的山区,没有住房、用具和资金,就砍竹子盖茅棚、用木棍藤条搭铺、以竹筒做碗盐水拌饭、扎裤筒背粮食。冬天大家踏着积雪砍树伐竹,热天汗湿衣衫蚊子叮咬,坚持开山修路、平谷造田、植树种稻。

完全可以想象这些来自上海的垦荒者,以及后来各地多批青年志愿者,在共青城创业前身的拖沟岭、金湖乡,以及南湖新城等处,以惊人的毅力,吃尽了苦头,使得荒山变成良田,山林结满果实,鸭毛做成羽绒,最后让神话变成现实,在短暂的时间内,让一座充满朝气的新城拔地而起,欣欣向荣。

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开拓奋进——这就是共青城人给世人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

青年城的朝气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共青城这个地方还是鄱阳湖西部的一个人烟稀疏的丘地滩涂,如今我们看到北侧老城区的兴旺繁华;南湖新城高校云集灯火辉煌;我们所进驻的“富华山旅游区”在水光潋滟中,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尽管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进驻是一个时代的偶然,胡耀邦同志的命名和关切作为一种鼓舞式的动力,共青社与其他社的合并调整是一个发展延伸的机遇,但是紧扣改革开放的精神,共青人齐心协力、崇尚科学、大胆创新的转型——创办共青羽绒厂则是这座城市的华丽转身。

一座羽绒厂,半部共青史。

共青城的声名鹊起,在于鸭鸭牌供不应求,羽绒制造业在国内的腾飞。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共青垦殖场的板鸭生意红火,为这个地方加工业的起始,而大量废弃的鸭毛被利用起来,靠的是前辈们艰苦卓绝的敢于探索和敢于改革的精神。

景德镇也是这么一座古镇,早先在陶瓷作坊兴起之前,不过是一个地处昌江东岸丘陵区域的一个农林村落。它是由不断增添的窑火,推进了当地瓷业工商的进程,最后发展繁荣为以瓷业为经济支撑的手工业“瓷都”。显而易见,工业化被认定为比农业文明更高级的一个进程,一座城市的耸立不大可能依靠纯粹农业的传承。

如同景德镇这座古老的城市,于201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一样,在2010年11月设立共青城市后,这里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城区面积不过是310平方公里,所辖也只有三乡二镇一个街道,总人口22万。但是我们在青年之城里看到,有8所大学及其朝气蓬勃的在校生8万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和APP创业大赛总决赛的举办地,吸引了全国各地创客到这里创新创业;纺织服装研究院及鸭鸭产业园项目,再现“共青”的荣光;进驻300多家电商的服装电子商务城,赶上了经济营运时代的步伐。

梅雨节气的前奏,淅沥沥飘散的雨雾,使得共青城沉浸在江南风光画卷里尽显旖旎。清晨登高俯瞰,虽然太阳掩映在云层里,但是毋容置疑——一座创业、荣耀、青春、生态和希望之城,犹如鄱阳湖东岸的瓷都景德镇一样,共青城市正像旭日一样冉冉升起在鄱阳湖西岸。

(作者系景德镇市作协主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