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巧遇西河戏(彭晓玲)——“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11 19:3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268


巧遇西河戏

■ 彭晓玲

这个初夏的午后,终有机会来到共青城,这座年轻的城市,雨却下个不停。下榻之处为一栋三层高的白色小楼,楼前有一口长长的池塘。站在窗前,眺望着雨里的景色,但见雨滴落在满满的池水之上,溅起朵朵小浪花,涟漪荡漾,绵绵不已,岸边那些柳树、樟树的树叶更显青翠,左前方那些树及楼群之上则弥漫着大团的白雾。报到时在楼下听人说,小楼往东南便是鄱阳湖方向,此刻想望着国内第一大淡水湖的风采。多想站在湖边,与一群水鸟相遇,看它们舞蹈嬉戏;或者站在船头,在湖上畅游,任湖风吹起我的长发。

第二天,雨又下了整整一上午。我们一行冒雨参观了共青城市博物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看着当年的那些图片,我感慨万分,仿佛目睹共青城由昔日湖畔的荒野之地,蜕变为一座生机勃勃的青春之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有志青年陈家楼等唱着《青年垦荒之歌》,来到鄱阳湖畔九仙岭下八里乡安营扎寨,共青社诞生了。以此为起点,一代代共青人坚持不懈地前行,共青社得以成长为共青垦殖场,再发展为共青城;由垦荒造田,到板鸭厂,共青羽绒厂,再到鸭鸭羽绒服厂,再到鸭鸭产业园。

当我再一次张望共青城纺织服装研究院那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大楼时,更是深刻地感受到,正是几代共青人身上都洋溢着一种执着的创新精神,才得以实现华丽转身。且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早已浸润到共青人的心灵深处,是大湖使得共青人拥有一种阔大的胸怀,还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当我的眼光打量着眼前这块土地时,不由陷入了沉思……

到了下午,雨竟然停了,车辆行驶在乡野宽阔的公路上,不时出现的或大或小的池塘令我眼前为之一亮。也许因近在大湖,那些池塘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灵动。当车停在大片房屋的中心地带,告之来到苏家垱乡水口村,一下车,便有悠扬的音乐传了过来。一抬头,一眼便见到前方高高的戏台,正在演着戏,唱腔高亢,乐声慷慨,戏台前早已坐了一群人。

我平时最喜看戏,赶紧奔了过去,见人们都坐在高板凳上认真地看戏,老人居多,也有不少年轻人,还有孩子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我见后排还有几个空座位,忙就近坐在一个黑衣女子的身旁,她回头朝我笑了笑。我这才发现她还很年轻,胖胖的圆脸,怀抱着一个小人儿,大概半岁左右,正呼呼大睡。台上一位装扮美丽的小姐,一位头戴官帽身穿蟒袍的老翁,正有来有往地唱得热闹,两人气氛却有些紧张。

我凝神听了听,却一句也没听懂,只得凑近年轻女子问,台上唱的是什么戏?女子笑了笑,脸上满是自豪,说道:这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西河戏,正在唱《三击掌》,王丞相正在骂他女儿王宝钏呢。说完,她的视线就转到台上去了。

哦,原来是地方戏,台词念白自然多乡音俚语,难怪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仍觉得高亢奔放的旋律似曾相识,却不是京剧味,不是昆剧味,更不是我熟悉的花鼓戏腔调,却一时想不起到底与什么戏韵味相似!再看看两人的表演,男的动作刚健,女的姿态优美,唱腔悠扬,我脑海里突然闪过之前在浏阳欧阳予倩大剧院看过的湘剧,其唱腔如此高亢,与湘剧倒颇为相似。

再仔细听听,其唱腔果然有湘剧的味道,我一时豁然开朗,这才想起《三击掌》不仅湘剧里有,花鼓戏里也有此戏,大概故事情节也想起来了:唐丞相王允在长安城内高搭彩楼,为三女儿宝钏招赘快婿。王宝钏登楼选婿,将彩球抛赠贫穷的有志青年薛平贵。王允大怒,要女儿另择佳婿。王宝钏却不同意,甚至不顾父亲断绝关系的威胁,执意追随薛平贵而去。王宝钏竟被父亲剥去身上贵小姐的衣衫,赶出家门,临别之时,父女竟击掌,誓不相见。宝钏从此离开相府,住进寒窑,与薛平贵成婚。

这时,我惊喜地发现舞台一侧有字幕,便静下心来边看边听,不由揪心起来:

宰相王允唱:老夫的言语全不听,句句叮得我心疼,席棚不遵为父命,两件宝衣款席棚。

女儿王宝钏唱:我并非爱你两件宝,又何必把丫环院子劳?上款日月龙凤袄,下脱飞凤裙一条。两件宝衣儿不要,辜负了嫌贫爱富老年高。

……

见台上父女争执起来,却见王宝钏贵小姐的衣衫已被剥了下来,旁边的女子回过头来感叹道:“这个当宰相的,怎么如此嫌贫爱富?竟然不顾女儿死活!”我笑了笑,正要作答,见孩子醒了,她忙抱着孩子站了起来,朝身后场外走去。

我的视线随着她转,猛然发现身后竟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青砖青瓦飞檐翘角的周氏祖堂,再一细看,却与往常的祠堂不一样,应是新建的。祠堂在第二层,却宽宽的台阶从第一层外面一级级地径直铺展到了第二层,第二层便是高耸的祠堂。这时却见同行者皆纷纷朝来时的大巴走去,要集合吗?我恋恋不舍地朝戏台上看了几眼,也朝大巴走去。

车子已经发动了,真是要离开此地了。就在上车时,我突然发现路旁有些宣传栏,赫然便是西河戏的宣传。宣传栏之左侧,一个美丽的小旦戴着凤冠用折扇遮着右脸,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眼前走过路过的人们,而旁边便是一幅幅西河戏演出的剧照:有《出龙阁》《斩经堂》《周尊送信》《七打九莲山》《白鹤山》《刘高抢亲》等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冲击着我,西河戏竟然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且湘剧同样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呢。

再赶紧去看旁边的宣传栏,满满一大版文字,跳跃地看过,却是述说西河戏的历史渊源:西河戏,又称星子西河戏,形成于清咸丰年间。在共青城及周边县市流传,流行于永修、德安、九江、星子、都昌等县一带,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后定名为“西河戏”。西河戏声腔为板腔体,演出多沿高腔旧习,兼唱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传统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表演程式繁多,脸谱的构图与色彩古朴粗犷,别具特色。

西河戏竟然形成于斯,流传于斯,真正的土生土长。我会意一笑,不由想起湘剧,想起浏阳金刚老案堂班的历史:也在清咸丰年间,浏阳南乡金刚头形成了案堂班,以当地三元福主堂为驻地,每年要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其间就要大唱特唱湘剧,所唱者大多是历史袍带戏,所谓“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封神》和《三国》”。而湘剧高腔便由江西弋阳腔入湘后,吸收了湘中、湘东传统民间音乐,并扎下根来。而弋阳腔始自弋阳,即今日高腔,又通称赣语高腔,它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腔调赢得了人们的由衷喜爱。

当坐在车上,看着窗外那生机盎然的田野,想象着田野之外的大湖。流水生生不息,甚至长途跋涉奔向大海,其实奔走的又何止流水,还有文化,还有人的精神!那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上海流到大湖之滨,创造了共青城的奇迹。而那些高亢的西河戏,如流水般奔至浏阳,却成了激越的湘剧!

莫名地,我耳边响起声声高亢的戏腔,是西河戏,还是湘剧呢?

或许是西河戏,也或许是湘剧。

(作者系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