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没有健身器材,要有个活动地方。”“有几盏路灯坏了,晚上不安全。”……夜幕降临,在搬迁群众的踊跃发言中,修水县黄港镇安全村安溪安置点热闹了起来,一场“板凳会”正在这里召开,针对搬迁群众反映的问题,安置点点长陈良忠、村支部书记胡相义,驻点第一书记冷先宝现场认真记录、逐一解答,当场表态、立马落实,得到了搬迁群众的一致好评。
“十三五”期间,修水县共建集中安置点129个,搬迁4285户16742人,其中脱贫人口2953户10844人。近年来,修水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管理服务、就业创业、产业发展“三大体系”,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新模式,确保搬迁群众“快融入、可就业、能致富”。同时,创新帮扶举措全面推广党建联抓、机制联创、产业联扶、服务联动、自治联建和“一选三定一连心”后续扶持服务机制,结合“板凳会”“屋场会”等方式,在工作中想方设法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易地搬迁“修水模式”受到全国持续关注。在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中,修水县易地搬迁扶贫获得五项“大满贯”。
察民情:“小板凳”唱起“移民”“凝心曲”
黄港镇安全村安溪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来自全镇8个行政村,搬迁初期,矛盾纠纷问题凸显。一个记录本、一杯修水茶、几张长凳子,在搬迁群众家门口或院落里,党员干部将搬迁群众聚集起来,利用“板凳会”收集搬迁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如今,这里邻里和睦,有问题也能够坐下来和气商量,做到了矛盾纠纷就地处理,有效推动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向深拓展、向下延伸。
为有效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修水县通过“一事一议”特批方式帮助安全村安溪安置点建设了易地搬迁就业园,成功引进了九江端诚织带有限公司、修水琴英服装制造厂、华祥五金厂等企业进驻,为全镇搬迁群众和当地村民提供120个就业岗位,现有搬迁脱贫群众33人在就业园稳定就业。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顾家务工两不误。”59岁的搬迁群众杨爱梅一边在家里帮助九江端诚织带有限责任公司加工鞋带,还能照顾着两个孙子;搬迁群众钟白祥在安置点华祥五金厂一个月能挣到5000元……搬迁群众正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易地搬迁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下好搬迁群众就业“关键棋”。近年来,修水县不断健全就业创业体系,助力搬迁群众“可就业”。
就业帮扶精准化。大力引进中小型企业进入安置点,为搬迁群众点对点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搬迁脱贫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技能培训专业化。将搬迁群众按年龄结构、身体条件、就业意愿、培训需求进行分类统计,与修水中专、九江职业大学、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截至2022年底,该县引进粤虹工艺品公司、江西金丰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在安置点落户,帮助搬迁脱贫对象实现就业创业6699人;对366名搬迁群众开展了家政保洁、茶艺、电子商务、护理、种植养殖等各类劳动技能培训。
听民声:“小板凳”架起“移民”“连心桥”
“我是2018年从新湾乡柴段村搬迁出来的,在板凳会上我提出了小区监控设备老化的问题,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更换了新的监控设备,进出安全多了,这样的会要多开常开。”提起“板凳会”,宁州镇鹏宁佳园移民小区搬迁群众陈强激动地说。
鹏宁佳园移民小区是“十三五”期间修水县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唯一一个工业园区移民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3个乡镇42个行政村,安置搬迁群众171户694人。针对鹏宁小区安置点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状况,宁州镇莲塘社区书记樊星带领社区干部和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驻安置点帮扶工作队,将搬迁群众聚集起来,利用“板凳会”收集他们的诉求和建议。通过召开搬迁安置点“板凳会”,鹏宁小区共收集了车位偏少、路灯损坏、监控老化等7个民生问题。修水县根据搬迁群众“板凳会”上提出的诉求,组织人员现场察看并进行项目论证,共投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35万元用于安置点解决新建车位、更换路灯等民生项目,切实有效提升了安置点整体环境,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易地搬迁不只“挪个窝”,更要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新服务就在哪里跟进”。据统计,2022年以来,修水县累计召开安置点“板凳会”175场次,搬迁群众参与5075人次,投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2800多万元,收集解决107件事关搬迁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解民忧:“小板凳”解决“移民”烦心事
“如果没有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我们哪有机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这里交通方便,生活好多了。”说起易地搬迁带来的好处,万继华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万继华来自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一家六口住在深山坳危旧的土坯房里,2016年修水县开始对村庄实施易地搬迁,2017年春节前,全家就搬进了姜家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点虽不大,但设施齐全,与城里没有区别。
原先住在黄坳乡九龙村的村民袁载龙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迁到了黄坳乡黄坳村安置点,安置点没有耕地,种植不便。在安置点“板凳会”上,袁载龙提出“想有一块属于自己家的菜地”这个需求后,黄坳乡和黄坳村通过在安置点周边统一流转5亩土地并改造为“标准菜园”“放心菜园”,采取“摇号选地”的方式平均分配给安置点所有搬迁户无偿种菜,包括袁载龙在内的搬迁户“种菜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形成了“生活美”与“环境美”的双赢局面。截至2022年底,全县共建设微田园(小菜园)58个,受益搬迁群众达3000余人。
……
易地搬迁不只“挪个窝”,更要“容得下”,提升搬迁群众融入感、归属感。修水县在全县129个集中安置点全面推行“一选三定一连心”安置点社区管理新模式,即选人员,定岗位、定报酬、定职责,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结对连心搬迁户,并要求安置点所在村干部和社区管理人员采用“板凳会”等形式,每月上门回访搬迁群众,做到对家庭情况、政策落实、后续发展“三掌握”,对突发困难户、矛盾纠纷户、红白喜事户“三必访”,对民情走访、政策宣传、矛盾化解“三到位”。此外,该县依据安置点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数量,20户以下的安置点配备1名,20∽50户的配备2名,50户以上的配备3名,全县共配备244名专职管理人员。
下一步,修水县将持续在安置点开展“板凳会”,切实打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最后一公里”,推动“后扶”工作取得实效。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