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石器上溢出的蚩尤部落
刘凤荪 文/摄
2016年~2022年,古鄡阳遗址附近被发现三百多件石器文物,来自三个新石器遗址,经发现者多年考证,认定石器的主人是蚩尤部落——三苗人。
一、彭蠡之波
1982年我从湖口调回都昌,第二年人口普查时,学生饶中清写信告诉我,他出生的文桥乡(现为镇)饶大湾(湖口人称村为湾)后的城墩畈发现了远古人生活的痕迹。几年后我骑自行车去察看,粗略知道是新石器遗址。有一平方里那么大,经了解该遗址出土锛、凿、纺轮等石器,还有四处古窑痕迹。五年后考古人员在南北港的文昌府(古地名),再发现一处新石器中晚期人类活动遗迹。1989年在不远处的流泗乡史家桥(古彭蠡)又发现新石器中、晚期遗址,发现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有尖状器、砍伐器、锤砸器和刮削器。磨制石器有斧、锛、耙、锄、刀、网坠、磨盘、镯等。专家认定遗址存活期在距今5000~6000年前之间,正是三苗部落活动时期。
湖口城上游十里东岸苏官渡附近一荒滩,有一远古时代的墓冢,人称天子坟。相传坟中埋葬的,是三苗部落一分支首领。
生存在上古时我国南方的三苗部落,又称“有苗”“有苗氏”“苗民”,存在于新石器晚期的黄帝到尧、舜、禹时期,黄帝时三苗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
《战国策一》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到禹为代表的夏部落时期时,三苗部落不甘臣服,禹认定其“有罪”,对其剿杀七十天,大败苗师,首领蚩尤死,三苗衰微。此后沧海桑田数千年,几无三苗痕迹。
彭蠡,又称彭蠡泽、彭泽。长江从地峡上流过分成北彭蠡、南彭蠡,北彭蠡即今日龙感湖(鄂皖交界)、大官湖和泊湖(安徽境内),南彭蠡演化为今天的鄱阳湖。
新石器中时代,活跃在此的人类是三苗部落先民。
二、磨石,造石;盔甲,银饰
三苗其实是同时期较为先进的部落。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就有明显的道德追求,有了阶级分化。社会发展水平可能高过黄河流域。
最值得一说的是制陶业的发展。
找到黏土和成泥,塑成所需要的形状,之后放到火上烧,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人造“石器”成了,就是陶。用麻绳搬动陶坯,留下了痕迹,竟然成了好看的花纹,是陶器雕塑艺术的雏形。饶大湾出土的陶片和我发现的三个遗址上的陶片,工艺、造型、色泽都是非常吻合的,陶器上的图案也都是麻绳规整的压痕,明显是相同的文明。泥坯压花艺术是后来苗民的铠甲刻花艺术的启蒙。从苗民中了解到,远古有一个战士,在战争中牺牲,他的妻子带着丈夫的铠甲逃生,后来这件铠甲成了女人日常的服饰,这是女性苗民有繁复雕花银饰服装的起源。
据考,三苗部落先民有蛇图腾,髽首敬神(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盘于头顶);有串坠挂胸的文化,就是把动物的骨头磨成心仪的形状,做成串,挂于项,显于胸。2022年冬,我发现标石新石器遗址,发现四颗流星状器物(三个为沉积岩材质,一个为石英材质;石英材质的为半成品),有非常好的钻孔,考证后我否定了此前新石器时代流星状器物的用途是生产的论断,而认定为串状装饰物的构件,就是说,三苗部落的人不仅仅有骨器“项链”,也有石器“项链”,当然这只是少数部落首领类的人物才能享用的;三苗人甚至还有“击石聆音”的艺术形式,打击不同石块用其声音组成旋律。
我发现的标石遗址上的孩童阳器石器,则显示三苗人另类的图腾,表达了三苗人子孙后代繁衍兴盛的心理追求。
部落的“发达”,助长了首领们不甘臣服以禹为代表的夏部落的心理,冲突不断,结果是禹认定三苗有罪,率部剿灭三苗。
三、取名、造字,记录先祖
这次去贵州的千户苗寨考察,我看到了“天文石”,仔细比对,“天文石”的笔法果然“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确实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爨书高度一致,横、竖、撇、捺、钩,均无异于爨书笔法,只有点,爨书的三角形角度活泛,可平可斜尖可朝上,“天文石”上文字是上平而三角尖朝下,我认定这是苗人对爨书继承上的扬弃,三角形底边朝上的点比尖角朝上的点于文字构成上更具温厚、平衡、安全的美感。
爨书笔法和“天文石”笔法对比。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云南曲靖出土的,世称“二爨”,是1600年前的曲靖人对彝族“爨氏家族”纪念的碑文。“天文”实在也是碑文。曲靖和雷山相距很近,推想是雷山的苗民先驱看了“二爨”碑文,动了用文字记录自己先祖的念头,且付诸实施。
之所以称“天文石”,是因为从1930年首次发现残片(后来又有两次发现)至今没有人能认出文字内容,那就只能是“天文”。
基本确定那是苗人自创的文字,就是说,苗族人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只是因为不断的迁徙,文字没有被推广、普及就消亡了。
我认为,那字的内容是对自己先祖的认定记录。苗民通用的记录自己祖先的办法是使用独特的取名法则,名字的后一个字是自己父亲名字的第一个字。苗民名字一律是两个音节,决无单音节或三音节及以上的现象。
我认为,虽然无法确认文字的具体内容,可以认为“天文石”上有蚩尤的名字,有生活在彭蠡水域一些三苗人的名字,有湖口苏官渡“天子坟”里那个首领的名字。
四、有“包浆”的歌唱
蚩尤是三苗部落首领,今日世界各地的苗族人一致认定蚩尤为其先祖,认定蚩尤是他们引以自豪的特大英雄,虽然蚩尤被禹部落打败,部落濒临灭绝,但蚩尤英雄气不灭,从彭蠡、洞庭逃出去的少量三苗人靠蚩尤传下的智慧和勇敢精神繁衍生息,五六千年过去,苗民在西南地区有了很大的气候。
苗族人用的鱼篓。
在雷山县西江千户(1432户)苗寨的博物馆,我看到了苗寨人的服饰和生产工具,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工具苗民的制作工艺远胜中原地区国民的水平,就说鱼篮,式样繁多,材质良好,外形美观,所展示的鱼篮上的篾条上竟然有明显的包浆,一个鱼篮可以用很多年乃至传代。那块“天书”石文字的镌刻功力也体现出苗民的一丝不苟、勇于创造、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苗民聚居的镇远古城,地面铺就的青岩砖一律有明显的包浆,黑黝黝,亮闪闪,一尘不染,路面因石块并不十分规整有轻度起伏,更增强了岁月的质感和年代感,真是天下极少有的奇观。这种求好、求精、珍视、赏玩创造物的精神明显是苗民代代相传的特质。在苗寨,我偶遇一家苗民办丧事,户外张贴出完整四尺整张的丧事安排,文字规范,笔画苍劲有力,有爨书痕迹的楷书没有丝毫含糊,内容则体现了苗民独有的风俗,也看得出其办事的缜密风格。
如今,鄡阳遗址上散落的大量陶片,可见陶器形态、用途的多样性和制作水平的高超,以致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误认为其为汉陶,其实绝大多数是远古的新石器文化。我想,今日苗民的办事风格,跟其远祖磨石、制陶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五、彭蠡,远古的家园
王家山遗址上的古堡。
七年前,我在古鄡阳遗址首次发现一件石锛,之后反复考察,发现了数百件新石器,锛、刀、斧、箭、网坠……还有无计其数的陶器残片,除古鄡阳城遗址外,还有相距不远的王家山遗址,王家山遗址有半平方公里的规模,有打半孔的磨制精美的石刀,有石器人凿以居住的壁洞,洞内有藏物的小洞。2022年鄱阳湖区大旱,我专门考察了猪婆山水域,发现了标石遗址,令人惊喜的是除了大量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石刀,还发现了四件流星状器物,2~4cm厚的硬石上有非常规整的钻孔,这标志着此时的石器人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钻孔器材和技术,最大的发现是一件孩童阳器图腾,磨制得非常形似,这是我国首次独一发现的此种石器。
鄡阳遗址、王家山遗址、标石遗址上的石器。
古鄡阳遗址附近三个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使此前湖口两个遗址有了更好的活性,两处相距约80公里,三个遗址的文物是同步同时代的文化。可以并称为彭蠡新石器遗址区,遗址上活动、生存的人类,就是三苗人。鄱阳湖北岸的那座神奇的石堡、神秘的壁洞,是三苗人栖息之地。
遗址的被发现使远古的华夏文明不再停留在传说,三苗人的历史也不再是史学家说的销声匿迹,到彭蠡新石器遗址去,细看饶河古道两岸的山水、陶器和石器,再去千户苗寨,体验苗民的生活,去舂糍粑,跳苗舞,看博物,吃十二道酒,甚至参加尚是土葬的苗民葬礼,历史烟云就会从高山之巅向你袅袅而来,伴着的还有如泣如诉的《蚩尤之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