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走进延安

2023-12-11 19:06: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313


走进延安

■ 徐青玲

向往延安已经很久很久了,多年前与闺蜜的延安之约因碰坏了两颗门牙而夭折,从此心心念念都是延安,今日终于成行。晚上睡在“知青文苑”的床上,耳边回荡起“到延安去!”那响彻云天的口号,把对延安的幻想填充得丰满。延安,在烽火连天的神州大地上吹响了爱国最强音,曾激励着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不远万里汇聚到这里。

早上五点半驱车去南泥湾,虽有着披星戴月的疲惫,眼里却有那乡、那山、那水、那风情。坐在车里往外望,一道道山脉相连,山脚下偶尔也能看见几孔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一望无际的粮田,一垄连着一垄,晨光熹微中显现出丰收的景象。田野里到处都是压弯了腰的谷穗,也有收割后的禾桩,那禾桩仿佛是当年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时留下的脚印。到处是庄稼,遍地“少”牛羊。稻田里躺着收割机,新型农业机械替代了畜力,遍地的牛羊也许正享受着新时代的“福利”,或被圈养,或去了溪水边、高坡上撒欢吧?

驱车四十分钟后,宝塔山映入眼帘。导游用陕西话朗诵起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再前行便能俯看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是人们对延安圣地的礼赞。但此刻因为是冬季,我只能看到潺潺延河水。这条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与延安的宝塔山相映成趣。宝塔山建于唐代,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这里还留下了范仲淹的足迹和墨宝,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未能登临宝塔山,但我能感受到它永远是延安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的象征。

岁月消瘦,世界消瘦,人们对你的敬仰不曾消瘦。

置身在历史的天空下,在杨家岭,走进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而延安文艺座谈会则在中央办公厅召开,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能一睹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旧址,也拨动了我敏于思绪的枝枝蔓蔓。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工作过的院落,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比电视更近距离。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当年的实物,撞击着我的灵魂。参观完几位领导人的故居,找到《杨家岭的早晨》一文中描写的毛主席亲自种过的菜地,脑海里又一次呈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岁月的烟尘湮没不了历史的记忆,绵延的精神成为一个政党代代传承的制胜密码。凝神触摸着那段红色岁月,我用心体味着一个政党的艰难探索。杨家岭,一个能量满满、精神富足的圣地!

时近中午,阳光正艳,空气中少了寒凉,走进枣园革命旧址,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式遗址,枣园里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塑特别亮眼。站在雕像下,我分明看见老一辈革命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景区分为老一辈革命家办公地点和旧居两部分。在作战室,我看到了昔日的作战地图。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千军万马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在那非常日子里,延安保育院肩负着重托,保护了革命的下一代。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人文情怀浓厚,讴歌了革命者的大爱情怀和人性光芒。因为崇敬,我的眼里噙着泪花。

年近花甲,我也曾走过无数的山,看过数不清的水,然而,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延安这般魂牵梦绕。看过了宝塔山,喝过了延河水,领略了《回延安》诗里的情怀,突然就有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被延安精神鼓舞而血脉偾张,还有那种颤动的情绪,是以前去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的。

心口啊

还在这么厉害地跳

什么时候

再回延安看母亲!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