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拾遗)上石钟山和常遇春石刻

2024-03-25 19:0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139

上石钟山和常遇春石刻

■ 陈新代

湖口石钟山有上、下石钟山之分,两山相距约两华里。大家熟悉的是下石钟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是在古代,现在多数人所不熟悉的上石钟山,名声并不亚于现在的下石钟山,就连石钟山扬名天下的苏轼《石钟山记》,也是刻在上石钟山的岩壁上,直到明正统十四年(1449)才岩裂塌于湖水中。如今,下石钟山的《石钟山记》是后来重刻的。据史料,上石钟山当年有不少寺院亭阁,如上钟寺、海清寺、竹林庵、东岳庙、水府庙、祖师殿、地藏殿、崇寿院、观音阁、卓然亭等,除此外,还有不少奇石幽洞,如英雄石、狮子石、弁石、石屏、石几、古仙洞等等。在明代,上石钟山还建有张氏园和税监园,据《古今图书集成》载,万历年税监李道在上石钟山建的税监园,“林木亭榭、珍禽奇兽充实其中,鹤唳猿啼与钟声相应。”宋代著名学者周必大在《游石钟山录》中载,其过上钟之崇寿院,其下“岩洞间多熙(熙宁)、丰(元丰)、崇(崇宁)、观(大观)以来士大夫题字。”而另一大学者罗洪先,在其所著《石钟山记》中载:“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这是他个人的主观评价。但这些也都说明,宋、明时期的上石钟山,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与下石钟山不分伯仲。

进入清朝,特别是清后期经过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同治七年署新淦知县胡传钊的《游上石钟山记》中可看出,他到上钟寺“仅见断瓦颓垣,荒丛狼藉,万松山古木,一株无存,上钟各景未复,惟任白云自往来而已。”他感叹:“形势与下钟同,名胜与下钟同,险峭离奇与下钟同,独一喧一寂,判若天壤,幸与不幸,有不同焉。”这是因为太平军占据湖口达数年之久,太平军将石钟山的寺院楼阁人为拆毁或战火焚毁。下石钟因为在湘军攻湖口时是主战场,当时封锁湘军水师长达三年的铁链就是从下石钟山拉到对岸梅家洲,战况惨烈,湘军阵亡从一品的提督二名,士兵“数千”(彭玉麟语),所以收复后在山上建昭忠祠、上谕亭等建筑,以祭祀这些阵亡将士。此后又大建楼台亭阁。上石钟被毁后无重建,在民国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为军事单位驻地,一般不对外开放,久之则声名湮没。

多年前的一次,笔者同文史专家刘堂鑫、书法家姚杰等人,经湖口有关部门联系,得以进入上石钟山。原有的寺院亭阁是没有了,但岩洞、石刻还是保留了下来。在“古仙洞”内外,有近30处摩崖石刻。题刻者其中有清顺治至民国湖口和外地的知县、县长四五处,有称湖口“三老”的三处,还有宋大臣王安石的“古仙洞”题刻、明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忘怀天地”石刻。常遇春的“忘怀天地”石刻,刻在古仙洞内崖壁,字体书写笔画遒劲有力。这石刻还有一番不同寻常,涉及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来历。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善射,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的队伍,作战勇敢,很得朱元璋的赏识。在消灭张士诚和对元的作战中,朱元璋都用他作副将,和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屡建战功,军中称他为“常十万”。

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九江)建都称帝,国号“汉”,成为在南京的朱元璋争夺全国政权最大的对手。1361年7月,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攻下安庆,朱元璋溯江西征,夺回安庆,进攻江州,陈友谅退都武昌。在武昌征调了大批铁工、木工,建造了数百艘大型战船,决心和朱元璋一决雌雄。1363年4月,陈友谅出动全部兵力,顺江而下,由鄱阳湖溯赣江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尽管攻城猛烈,但85天都未攻下。而此时朱元璋已率徐达、常遇春大军二十万来援洪都。先在湖口作部署,扼陈军后路。陈友谅听闻朱元璋率军前来,遂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军。陈军号称六十万,且战船高大,与朱军在余干、鄱阳、都昌、星子、湖口一带湖面激战。朱元璋曾两次遇险,一次被陈友谅骁将张定边穷追不舍,朱元璋的船在沙滩搁浅,被包围后,部将宋贵、陈兆先等战死。危急之中,牙将韩晟请朱元璋换下冠袍,对着陈军投水自杀,陈军误以为朱元璋已死,攻击稍缓。这时,常遇春从旁放箭射伤张定边,陈军后退,朱元璋才得以脱险。战后,朱元璋在湖口对岸南湖咀建了一座韩晟庙,以纪念他的功德。原庙虽圯,但附近老百姓复建后保存至今。

为了对付陈友谅高大的战船,常遇春分调渔船,装载芦苇柴草,中间放进火 药,以盛有引火物的船只随后,迫近陈友谅的大船时,乘风纵火,风急火烈,大船多着了火。烈焰冲天,死伤大半,湖水尽赤,使陈军大伤元气。朱元璋手下将领亦有35人阵亡。相持半月,陈友谅被困粮尽。八月,冒险冲出湖口时,在激战中陈友谅被飞箭射中眼睛贯穿头颅而死。继而常遇春率军追击围困武昌,并生擒了由岳州来援的汉丞相张必先,迫使继位的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

鄱阳湖大战中,常遇春救主灭敌功勋卓著,也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北上灭元统一中国的基础。五年后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当年常遇春乘舟过湖口,登临上石钟山,面对茫茫湖水,回忆起当年那场殊死的恶战,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忘怀天地”四个大字,刻在上石钟山的古仙洞内崖壁上,该石刻至今保存完好。而常遇春却在第二年北伐元顺帝,攻克开平(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后还师至柳河川时得暴病身亡。朱元璋以天子仪办理他的丧事,把他葬在南京钟山,并追封为“开平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初八,朱元璋登临上石钟山观音阁,他也有所感触,写下了《征伪汉幸上钟观音岩》诗一首:“一色山河两国争,是谁有福是谁倾?我来觅迹观音阁,惟有苍穹造化宏。”和常遇春的感慨不一样,表现的是他这个胜利者的洋洋得意。

这些历史都成过眼云烟,那曾经辉煌的上石钟山,希望它不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