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唐舒元舆《陶母坟板文》诠释

2024-03-29 19:0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335

唐舒元舆《陶母坟板文》诠释

■ 李震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指的是孟母仉氏、陶母湛氏、欧母郑氏、岳母姚氏。陶母指的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也就是陶渊明的高祖母。关于陶母墓在何处,有六种版本:一是在都昌石壁山,唐皇甫湜、舒元舆有碑记;二是在德化县(今柴桑区)白鹤乡鹤月湖畔的太和垅;三是在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县)里东百步,南唐徐锴有碑文;四是在抚州临川县南四十里的抱冈山村,此与新淦相近;五是在饶州鄱阳城北三里荐福寺;六是在瑞昌甫乡兴良社,古时同属德化县。陶母魂归何处的多说,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十六·茔墓中如此载录:“陶母墓葬陶侃母湛氏,在石壁山下,传即牛眠塚。唐皇甫湜、舒元舆俱有碑铭。(按陶母墓凡五处:一在吾邑;一在抚州临川;一在饶州鄱阳;一在临江新淦;一在九江德化,而以唐人碑铭证之,自当以都昌者真。)”

陶侃在《归国辞位表》中有如此数语:“臣父母旧葬,今在浔阳。”陶侃生活的东晋,其时都昌县称鄡阳县,晋永安元年(304),鄡阳由江州鄱阳郡改隶浔阳郡,也合陶侃自述母葬之处。陶母墓在都昌,最简单的逻辑是陶侃是都昌人,都昌古八景之一的“陶侯钓矶”、散布各乡村的陶公庙、都昌陶氏宗谱等皆可直证陶侃是都昌人,其母安葬故里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陶母墓在都昌,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是唐朝的舒元舆、皇甫湜皆为亲谒的陶母墓留下了文章,也是数处关于陶母墓的最早文字确证了。笔者对唐代舒元舆的《陶母坟板文》作番诠释,亦为青山有幸埋贤母的都昌钩沉丰赡的历史名人史料。

先来依据《都昌县志》(1993年版)全文照录唐代散文家、名臣舒元舆的《陶母坟板文》:

常母之道,恩胜威,威不胜恩。而常子之性,偏以骄,出由此也。偏气袭正气,正气败绩。故往往恩过骄过。而闺门间有触命抵教,磨去法用者相半。古孟氏母警戒若此,乃首以兼教子轲,轲三变而至于道。相后近千年而陶之母亦以兼教子侃,侃还至于道。慈容俨俨,离立相望;中央寂寥,希孟或稀。太岁在卯,小子汛彭蠡,见谢灵运石壁。壁东南行百步许,有高坟嵯峨。坟前有碑,书迹照湖。小子蹶起疾眩视之,则陶母之字存。及落帆之陆,修式格礼,以为父母教子,人伦不逃义方。然父之教,主于兼之,言威恩不偏胜,偏胜者,或骨髓间有秦晋之谬。故州吁、石厚变为贼敌,非父子耶?且母之教,偏在慈,夫以兼教,尤有乡者之谬以偏,教而无乡者之谬或鲜矣。英英哲母,煦化成之,成之中而能以其子归其有极,是以陶家肥而晋家亦肥。鸿声芬馥,扑染他类,肯使专司晨索家之疵到吾听乎!呜呼!贤母之风,可以卓往赫来,为千万年光。坟版不书,岂斯意耶?徘徊耸慕,纂成斯文。辞曰:彭蠡之滨,峨峨高坟。有晋陶君,哲太夫人。前瞻千年,卜孟为邻。后千万年,卜谁为邻?西江悠悠,东湖滔滔。彭蠡有竭,斯坟更高!

舒元舆(791~835),又名敬,字升平,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大臣。2023年7月10日九江日报社《长江周刊》刊发署名“老石”之文《九江籍大唐宰相舒元舆》,叙写做了57天唐文宗太和年间宰相的舒元舆的“甘露除宦”。说舒元舆是九江籍,源于《旧唐书》卷一六九舒元舆传。《新唐书》卷一七九亦录舒元舆传,注明他是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唐元和八年(813),舒元舆、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四兄弟同举进士,名传一时。我们依据《新唐书》舒元舆传,将其生平事迹诠译如下: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今属浙江省所辖)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旅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

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看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要各自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自古以来被介绍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小瞧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思疑他们作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注明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侮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相关衙署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重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如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助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一半,说他们切合标准可以吗?”不久舒元舆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誉。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深受人们的推崇。舒元舆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歹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他自恃有才,急于升官。太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时机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清早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送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髓,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解析精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仍要珍爱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薄、嚣张,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

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世人夸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我们依《新唐书》对舒元舆秉性的刻画,他的耿介、他的文才,其所撰《陶母坟板文》的真实性后世当十分可纳。这也就是当下不少关于陶母墓在都昌一说的论断往往置于众说之首的道理。

“板文”,又称“版文”,因镌刻于石板而得名,也就是墓碑碑文。舒元舆在陶母茔墓碑文开篇,阐发从“为母之道”到“为子之性”、从孟母到陶母的“寂寥”,那时没有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的贤母列排,至于三国时的徐庶之母未被提及,说明后来列为“三贤母”之一的徐母的社会影响力不及孟母、陶母。

舒元舆开篇一段由此阐述:通常为母之道,施恩多于施威,施威少于施恩;而通常的为儿的本性,偏邪而且骄横,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偏斜之气袭击了正气,正气就衰败了。所以往往母亲恩惠过头了,儿子就会骄横过头。舒元舆从恩与威、偏气与正气,来论述贤母教子之道。“慈容俨俨,离立相望;中央寂寥,希孟或稀”,从孟母到陶母,八百年间仰慕孟母风范的寂寥稀有,至陶母教子之道相袭相望。

笔者根据舒元舆的记载,确定他见到都昌彭蠡湖(今鄱阳湖)陶母墓的时空坐标。距今1189年前,舒元舆谒见了陶母墓。说他所亲览的陶母墓在都昌,尽管文中只字未提都昌,但他标识的地理位置就是斯域的地标:“见谢灵运石壁。壁东南行百步许。”谢灵运在都昌留下的“石壁精舍”成为都昌古八景之一,且今天的陶母墓遗址与舒元舆描述的位置完全一致。

在都昌民间,有陶母安葬于牛眠吉地之说。《都昌县志》有记载“牛眠塚”,清代纂修《江西通志》卷一百十言:“侃择地葬母,遇异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言毕,化鹤去。侃行里许,果见牛眠于此。因葬之。”《江西通志》究实所言陶母墓在“德化县西白鹤乡”,今属九江市柴桑区,问异人而化鹤,也成为今天市郊“鹤问湖”得名之源。另一种出处更早、稍有差异的版本是,陶侃遭父母丧,家中老牛出走卧于山岗之上,指示埋葬的风水宝地。典出《晋书·卷五·五十八·周访传》。后人用“牛眠地”形容卜葬的吉地。这样溯来,现今4A级都昌鄱阳湖南山风景区石壁旁的陶母墓地,当为天下第一块“牛眠地”了。1200年多前的陶母墓陵状如何?舒元舆言“高坟嵯峨。坟前有碑,书迹照湖”。舒元舆经过彭蠡湖停帆拜谒陶母墓,墓碑字体亦清晰,“陶母”字样犹存。

舒元舆在后来撰写的碑文中交代了现场所见之后,复如开篇,照发议论,主旨是“乡者”,即“向者(从前的)”“父之教”与“母之教”也就是先前的家教之道。舒元舆认为:至于父教,宗旨在于兼顾,恩威不失衡;如果恩威失衡的话,或许就是内心深处的犹如秦晋之好背后的谎言和欺骗。母之教的真谛在“慈”。“故州吁、石厚变为贼敌,非父子耶?”这句话舒元舆引用春秋时庄公与州吁、石碏与石厚的故事,来警醒世人“父子之道”。舒元舆称誉陶母为“英英哲母”,陶母温暖的母爱成就了儿子陶侃。“陶家肥而晋家也肥”,“肥”,壮大之意,说的是一种家国情怀。陶母成就陶侃“归其有极”,此处舒元舆亦是用了一个典故。《书·洪范》:“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谓君王聚合诸侯臣民,有其准则;诸侯臣民归顺君王,亦有其准则。“司晨索家”源于“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陶母的德行“芬馥”,在于她培育了有“司晨”之功的儿子。

舒元舆在文末交代他是仰慕贤母之风,为陶母撰碑辞。后人大可将舒元舆为陶母所撰48字碑文刻铭于后修的墓碑上:

彭蠡之滨,峨峨高坟。有晋陶君,哲太夫人。

前瞻千年,卜孟为邻。后千万年,卜谁为邻?

西江悠悠,东湖滔滔。彭蠡有竭,斯坟更高!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