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明明
走进石门涧,居然纠正了一处讹传。讹传称,慧远在东林寺修佛布道,几十年足不出户。若是过了虎溪小桥,便招来了对面山岭的虎啸。其实,慧远偏偏是出了户门的,那一年,公元400年,不是他一人独行,而是组团出游,团队里居然有30多人,算是大型团队了,放在今天,够载满一辆大巴车。出游旅行目的地,便是我正在喘气观景的庐山西麓石门涧。
石门涧距离东林寺大约5公里。这段距离,是慧远用心丈量计算出来的。游后,他兴致盎然,神思飞扬,便留下了《游石门诗并序》,这篇诗文被称为中国历史最早的山水游记。其“序”很长,开篇第一句便是“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其“诗”很风景,也很哲学:“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矫首登灵阙,眇若陵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该诗融通百家,豁然达观,有道家的“太清”,有道教的“神仙”,当然,更少不了佛家的“虚轮”等等。一句话,在这里,慧远师傅不只是身体登上了山顶,且心性也走到了极处。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这句最是经典,意思是,来了石门涧,都是真神仙。什么是真神仙?精神升华了,跳出了生死大限桎梏,没有生死离别之痛,羽化成了真神仙。
原来,神仙并不神秘,神仙只是一种归零后的心境而已。
儒释道,都是智慧。不同智慧,各有法门,走到了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一个字概括,便是,静;两个字,安静;三个字,真安静。任云卷云舒,任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生死两忘,安适平静。
能让人心静下来的风景,才是真风景。
庐山奇峰遍布,由天池山、铁船峰对峙下来,深壑幽幽,乱石纵横,古木参天,峡谷内,窄处如门。石门涧这一称谓,十分生动形象。深长峡谷内,处处探幽,又处处开通,潺潺水声,不绝于耳,不时见得飞流瀑布喷自天际。两侧山峰,怪石嶙峋,其形其状,如人如兽,不由得惹人生出许多意外的联想。
高山催生出人的攀登欲和征服欲,深谷曲径通幽,远离红尘喧嚣,置身其中,心生幽静。心境如何,有时由不得自己,会被风景牵着走。
回首下看,凡尘之中,便是那处曾经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岳家市。有据可查,那首名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抗金宣言”,便在这里诞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誓言铮铮,气冲云霄,坚定决绝,如庐山磐石。然而,如同红颜多薄命一样的宿命,自古英雄豪杰多难善终。他本想终老于庐山脚下,永守青山,可庐山石门涧,竟成遗梦。三十九年风雨人生,含恨而去。望子成龙“尽忠报国”的岳母,就长眠在眼下不远山丘上。真快啊,一千年眨眼就过去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石门涧该是记住了英雄母子的。
石门涧安静着,缄默不语。更早些时候,也是一个秋天,那位才子被逐出京都,落魄着来了这里,安顿了他的灵魂,因为他觅得安静:“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是的,他就站在这,听见了流水,想起了慧远,无有嘈杂,“独有秋涧声”,一来二去,秋涧流水,愉悦的不光是听觉,更有方外的安静心境。他是江州司马白居易。
十里外的晨钟暮鼓,还有那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也是能听得到的,不信的话,拾级而上,抬步渐行,幽静中,清晰听得自己的心跳,那怦然律动,若是音乐,不是进行曲,不是交响乐,该是若隐若现的礼佛赞歌。
夏末初秋,天气湿热,步伐有些滞凝,好在怡人景致入目入心,渐渐能共鸣慧远师父的心得——“不觉质自轻”,身心在无形中干净轻快了起来,用心去听,好一个安静的世界!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